中国共产党百年财政史:思想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提出的财政纲领

一 中国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时期的中国具有一些基本的经济特征。

虽然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但传统的农业经济仍然是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封建地主阶级仍然占有大量土地,他们将土地分成若干小块,出租给失地农民和少地农民耕种,这就是传统的农业经济生产方式。中国农村遍布着小农经济,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几乎都是用传统的体力劳动从事个体化生产,所以拥有庞大劳动力的农业生产力依旧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开始逐渐破坏,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仅保持不变,而且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与封建剥削制度相同,官僚买办资本和高利贷剥削同样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官僚买办资本及其所依赖的外资垄断了国民经济的命脉,因为它追求暴利和垄断的本性大大降低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官僚资本的高利润导致资源集中,进一步加速了垄断,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民族资本主义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力量实在弱小,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欺压,在经济中所占比例极小。加上农业经济始终低下的生产力,总的来说,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辛亥革命后,虽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根本改变,基本的经济特征也没有改变,但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导致中国经济形势也发生变化,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

(一)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

1912年2月18日,孙中山在南北联合后,就向全国宣布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大兴实业。政府的各有关部门强力支持各界人士组织实业团体。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南京临时政府成员也参与了经济团体,以作表率。孙中山、黄兴等革命派领袖纷纷参与,推动实业的发展,到全国各地调研、讲学,号召和支持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参与发展和振兴实业。

当时的民国政府还颁布了《中华民国矿业条例》《暂行工厂通则》等法令,鼓励民间开矿、办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国家忙于参战,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都减少了,中国民族工业受到的竞争压力减小,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步入持续10年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但是,由于辛亥革命并未完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封建主义因素依然根深蒂固。同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混战,1911—1928年,较大规模的战争即达140余次,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卷土重来,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增加,多方压迫严重地制约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使之从1922年起又转向衰退。

(二)现代金融体系初步形成

民国初期的10年,金融业是发展最快的行业。随着振兴实业热情的高涨,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北洋政府公债政策的刺激,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外资银行在华资本输出减少,势力削弱,使中国的华资银行业迅速发展起来。

随着银行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华北、江新、华南三大金融财团,分布在银行相对集中的北京、天津、上海、香港、广州地区。这时的中国银行业,除了规模迅速扩大之外,经营内容也由于国家财政和社会经济形势的影响,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它们与国家财政紧密相连,已成为维持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它们与工商贸易业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起到振兴实业的作用。

(三)手工业的现代化趋向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举国上下发展实业的热情对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国家忙于参战,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减少,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在工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也日渐兴旺。商品化生产逐步扩大,生产技术有所革新,生产方式趋于资本主义化。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手工业生产一直在不断发展,并向着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工场手工业的方向转变,生产技术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传统农业的初步改造

中国历朝历代重农抑商,对农业极其重视,但是在农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关系上,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却一成不变。进入近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传统农业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农业和农产品生产和供给改革迫在眉睫。清朝末期,政府和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传统农业改革的重要性,并颁布了许多促进农业发展的法令。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革的意识更加强烈,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亦趋于全面化和制度化。

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触动原有的封建土地制度。军阀和官僚取代了清朝的皇室贵族,成为全国最大的地主集团。他们在获得大量土地后,封建的出租经营模式几乎消灭了资本主义经营地主,没有了分地出租的经营模式,农业经济效益也大幅度降低,不能为近代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原始资本。

在制度上没有很好地刺激农业改良,同时政府缺乏足够的财政资源来改善农业改良政策。政府缺乏财政支持和鼓励民间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极大地阻碍了政府农业改良政策的实施。当时中国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在这样的大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为民族谋独立、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时代重任,建党初期提出的一系列财政纲领,则充分体现了这一时代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