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 内创业
2.3.1 内创业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一方面,企业外部环境变化迅速,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需要不断变革和创新才能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大公司传统结构造成的反应迟钝、行动缓慢阻碍了公司的创新和发展。因此,公司内创业开始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Schollhammer(1982)提出企业内创业概念,认为企业内创业是在现有企业内开展的旨在实现新产品的开发和优化工艺流程的所有正式创业或创新活动的总和。Pinchott(1985)在考察了大型公司的创业实践后,指出内创业是组织内部的个人创业,并明确提出内创业是在大型公司内部或者独立的事业部内创建新市场、开发新技术以及改进管理方式的创新活动。Covin和Slevin(1991)从资源整合视角,指出内创业意味着公司通过内部资源整合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刘海丽(2016)提出,内创业可以被定义为组织为获取创新性成果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在组织内部授权和资源保障的前提下开展的一系列创业活动。总之,和创业的定义相比,内创业更强调在现存组织内部开展创业活动(Antoncic et al.,2001)。
内创业是公司创业的典型模式,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员工的内创业活动,即公司内部员工可以自行发现新的市场机会,研究新的技术或产品,向组织申请获得批准后,依靠公司的设施、技术、人力、资金、渠道等进行创业活动(Haase et al.,2015;陈洁,2018)。二是组织主导的战略更新活动,即公司基于组织资源、组织结构和公司管理状态,进行市场机会识别,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或新技术,进行主动转型与变革的活动(郭鲁伟,2002)。三是企业间的资源整合和拓展活动,即不同企业共同发现新的市场机会、整合资源、开拓创新(杜辉等,2017),这种活动包括并购、合作成立子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等(Kocjancic et al.,2013)。
2.3.2 内创业的影响因素
影响企业开展内创业活动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企业外部环境、企业内部因素和员工个人因素三方面。
(1)企业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变化通过市场反馈至企业决策层,企业应及时关注并响应市场环境变化,发现自身的短板,寻求新的市场机会,从而形成企业内创业的氛围(Covin, 1991)。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特征:首先是环境变化性,主要是指外部环境的多变性和不稳定性。外部环境越动荡,新的市场机会就越多(蒋运通,2006),企业会通过内创业来积极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其次是新市场需求,主要是指企业面临市场萎缩、行业发展衰退,被迫加快改革和创新的速度,大力开发新市场、开发新技术和产品,以适应消费需求升级,从而衍生更多的内创业活动(Zahra, 1993)。最后是环境敌对性,主要是指企业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以及竞争对手的成长。当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技术环境、贸易环境等发生变化,阻碍了企业实现目标和成长、发展时,企业需要从内部寻找挣脱环境束缚的力量。竞争对手的成长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给企业发展造成巨大威胁。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企业需要不断变革和创新,从内部寻求突破,通过开展内创业活动来激发企业活力,摆脱市场威胁(杨金定等,2018)。
(2)企业内部因素
内创业是指企业内部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企业的组织文化、战略导向、制度设计、领导类型等因素都会对内创业产生显著的影响。
企业可以通过倡导创新、创业精神,鼓励持续学习以及知识共享来促进内创业。在组织中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对于员工的创新、创业成果给予相应的奖励与回报,能够有效地激励员工内创业(Duobiene,et al.,2007)。Alipour等人(2011)发现,学习型组织会通过启发员工的创新思维,鼓励员工提供新想法、新观点,并对员工的探索性创新行为给予肯定与奖励,来鼓励员工的内创业行为。企业倡导知识共享,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整合,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合作,从而大力推动内创业(金肖临等,2018)。
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会更加关注消费市场的变化,及时捕捉客户的需求变化,并通过不断创新来更好地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Drucker, 1985)。因此,市场导向的企业会鼓励员工通过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多种方式来为企业和客户创造价值,从而对内创业活动的开展产生促进作用。而且,坚持市场导向的企业鼓励员工对公司产品进行开发和改进,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公司善于探索新兴市场,更关注未来和长期发展,善于发现市场上存在的空白点(李西垚等,2008)。
企业制度环境是影响员工参与内创业活动的重要因素。吴建祖等人(2015)指出,员工所感知的创业氛围会直接影响员工参与内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支持性的组织环境中,员工拥有更加充分的资源和自由来开展内创业活动,相反,当员工发觉组织资源匮乏、创业措施落实不到位时,员工会更愿意选择低风险和能够取得较高短期回报的工作,放弃高风险的创新、创业活动。
领导类型也是激发员工开展内创业活动的重要因素。Jtuna等人(2015)研究发现,领导风格对于组织内部工作运转方式和运作效率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企业内创业活动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内创业行为具有正向作用(Moriano,et al.,2011),团队效能感在组织中发挥中介作用(李宇驰等,2019)。共享型领导对于员工开展内创业活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胡峰等,2019),伦理型领导对于员工内创业意愿具有积极影响(蒋丽芹等,2018),服务型领导对员工内创业行为有正向推动作用,服务型领导特征越强推动作用越明显(高士强,2016)。传统的交易型领导在工作中遵循明确严格的制度规范以及不偏不倚、严苛的奖惩制度,可能会对内创业行为产生消极影响(Moriano,et al.,2011)。李桂华和赵珊(2020)发现中层管理者的个体创业导向会引发国有企业探索性变革,而且,领导委派对中层管理者内创业行为具有正向影响(余维新等,2020)。
工作自主性是员工对其所处组织环境中对于自身约束力的一种感性认知,反映了员工处理工作的灵活性。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高自主性能够使员工的行为过程更加灵活,允许员工根据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即时调整任务的进度和方向,这对于高效地完成组织目标、达成组织绩效是至关重要的(樊耘等,2012)。在进行内创业时,给予团队适当的工作自主权有助于内创业者控制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灵活的调度和资源分配,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内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还可以使内创业者感受到组织的信任和支持。
(3)员工个人因素
内创业是组织中员工自发的或接受组织委派在组织内部开展的创新、创业活动,因此,员工的个人特征,如自我效能感、风险偏好、工作满意度等会显著影响员工的内创业活动。
王林雪和张娜(2017)发现,自我效能感是影响个体参与内创业活动的直接影响因素,因为员工在组织内部进行内创业探索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风险、障碍和重重阻力,如果缺乏坚定的决心和信心,就很难坚持到最后。而且,具有较高成就需求的人具有较强的创业动机,他们喜欢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因此,具有高成就需求的员工更有可能进行内创业活动。Collins等人(1964)指出,选择进行创业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比其他人具有更高的风险承受力,在未知的情况下仍然敢于去尝试不同的方法。关于企业内创业者特征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冒险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的重要性(Hornsby et al.,2002),具有冒险精神、高风险承受能力的内创业者才会大胆地把握更具不确定性的创业机会。此外,有研究发现,通过提升研发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加强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稳固有效的组织承诺机制,能够进一步激发员工的潜力和积极性,促进员工进行内创业(黄亮等,2015)。
企业中不同组织部门的内创业者在选择创业机会时,会考虑自己部门的需求,因此不同组织结构和层级下的内创业者对内创业机会的敏感度有所差异。石伟磊等人(2009)发现,中层管理者所处的不同组织位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在进行战略决策的时候所扮演的角色,而且,中层管理者在企业内创业中发挥战略性作用(吴建祖等,2012)。中层管理者通常从组织的中层和基层预先筛选创业人员,并将那些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创业机会推荐给高层管理者。Ren和Guo(2011)指出,一线产品开发人员、销售人员和其他基层人员能较早感知到技术和市场变化,所以,他们更有机会和意愿在组织内创业中进行市场探索,推动组织内创业活动的开展。
2.3.3 内创业的测量
内创业是在组织内部开展的创新活动,具体可以包括个体、团队两个层面的活动。从个体层面来看,员工内创业是员工在组织内部开拓新业务、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并获得组织资源支持的创新活动(Abrell et al.,2016)。测量个体内创业水平的变量有内创业意愿和内创业行为。Suddaby等人(2015)研究发现,创业意愿是个体对创业的态度,而不是个人特质。个体有创业成功的潜力,但没有对创业的期望与自我信念,则并不一定会创业(徐广平等,2019)。内创业意愿是指个体在公司内部开展新业务、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等创新活动的心理倾向。内创业行为是指员工将内创业意愿转变为行动,表现为员工在组织内部开展的创新活动。从团队层面来看,团队内创业是指员工在组织中创建工作团队,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等创新活动。内创业绩效聚焦于企业内创业团队的创业成果,一方面,它是关于内创业团队最初设定的创业目标的衡量条件,另一方面,内创业绩效还是内创业团队能够获得更多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判定内创业团队所进行的内创业实践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内创业绩效往往以效标的形式出现,用以评价内创业活动的效果。Chrisman和Bauerschmidt(1998)认为企业应注重生存和成长两个维度的内创业绩效。文亮(2010)将创业绩效分为生存绩效、成长绩效和创新绩效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