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序2 组织的力量
一位为中小企业做管理咨询的青年企业家能从“组织”的视野来研究管理提升,难能可贵。这位企业家就是朗欧咨询的创始人张应春先生。
四年前,应春写了一部《管理是蓝海》的著作,向企业家们展示了向内求做好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并嘱我作序。我对“管理是蓝海”的理念深表认同,欣然接受。《组织才能管好人》是应春的第二部管理咨询专业著作,他仍嘱我作序。这次我犹豫良久,觉得很难写这个序。因为我对“组织管理”谈不上研究,只是有一些感受,很难形成系统的论述。
大约十年前,我曾经提出过“不想写书的老板不是好老板”这样容易得罪人的“论断”。不想,在一些企业家朋友中却引起了强烈共鸣。应春是积极响应此“论断”的朋友之一,他写就了《管理是蓝海》一书。该书出版后,应春便一发而不可收,第二部、第三部著作的“三部曲”写作计划很快就有了。
关于应春第二部著作的定位,我们之间曾有过讨论。由于朗欧咨询所服务的企业大多是民营的中小企业,在这类企业中,“老板管人”的色彩比较浓。作为体制内的企业管理者,我建议在民营中小企业中要引入或强调“组织管理”的作用。应春认为这点中了民营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关键穴位”。很快他就把朗欧的管理经验总结成三句话:“组织管人、流程管事、绩效分配价值”。这也是《组织才能管好人》这本书的精华所在。
需要说明的是,我所指的在民营中小企业中引入或强调的“组织管理”的概念,与管理学理论中的“组织理论”是有不同含义的,它既不同于“行政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法约尔的“法约尔跳板理论”,也不同于“组织理论之父”——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更不同于“人际关系学派”创始人梅奥的“非正式组织理论”。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组织”本身在管理中的作用。
这种“组织”概念比较抽象,有时候甚至“可以意会不可言传”。企业本身也是一种组织形式,有的企业组织严密,有的企业组织松散。因此,简单地在企业与组织之间画等号,对发挥“组织”在管理中应有的作用并没有太大意义。
组织的“组”字,最初既是指丝带,也指编织,还用来指官印或官吏;组织的“织”字,是指布帛的总称,也指编织。因此,“组织”本身既是名词也是动词。既指组织机构也指组织构建;更指在组织构建过程中,必须使用上好的材料和优秀的“织工”,方能承担起串联编织优秀组织机构的使命。企业家们如果要做好组织管理,首先就要在企业中做好组织建设或组织改造,要打造一支优秀的“组织”干部队伍。企业本身并不是天然的管理组织,“老板”更不意味着就是天然的组织化身。
我提出把这种“组织”意蕴引入管理中来,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在中小民营企业,“老板”容易过度集权,这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矛盾也容易聚焦到“老板”身上。我们知道,“聚焦”是能量的聚集,一旦超过临界点,容易引发“燃烧”。如何让矛盾的“负能量”不聚焦呢?这个时候,“组织”的适时出现,就可以让负能量“失焦”,进而化解矛盾。二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组织化、集体主义有较高的认可度,存在较强的东方式“组织依恋”情结,在民营企业中把“组织”引入管理工具箱,有更坚实的文化基础。三是国有企业的管理经验证明,强调集体领导、组织管理,更容易凝聚共识、形成合力,使得企业的目标愿景更容易获得认同,提高执行力。为什么国有企业的“执行力”比较强呢?就是因为国有企业在“领导力”和“执行力”之间架起了“组织力”的桥梁。
从应春的《组织才能管好人》的新著中,我看到,应春不仅很好地“意会”了我的这些思考,而且有了更深入更系统的阐释:他已经把“组织力”概念引入本书中,认识到了“组织的力量”;他对“组织”的理解、对“组织管人”的理解等也都有独到的创新之处;对不同的“管人模型”有深入的比较研究;对“组织管人”与“流程管事”“绩效分配价值”之间的内在逻辑也有清晰的论述。
从《管理是蓝海》到《组织才能管好人》,应春不仅向我们展现了“管理是蓝海”,而且也向我们展现了“管理理论的改进与创新也是蓝海”。
是为序。
中国经济出版社总编辑 毛增余
2021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