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才能管好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推荐序1 向组织管理要效益

制造业发达水平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准。伴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程,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中,实现了技术的迭代升级、团队的更迭、新老班子的交接等工作。中国也拥有了全球最完备的工业制造体系,以广东、浙江、福建为领头的制造业大省带起了珠三角、长三角等大区的布局,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工业制造领域,欧美日发达国家拥有着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工业,并高高竖起知识产权壁垒,将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与高溢价的核心技术牢牢掐在手心。中国制造业要想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对于高新技术以及国际顶尖技术人才的依赖和需求越来越高。而组织发展、团队效率和对人才的管理,对于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来说,也日益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工业企业在科创领域发展和转型的隐忧与“瓶颈”。

这几年和朗欧咨询的张应春院长多有交流。看到张院长带领他的团队深入全国各地的中小制造业企业中,帮助企业从战略的梳理,到精细化管理到组织管理的落地,推动制造型企业在技术把控、成本分析、工作效率上不断改进,心里很是感慨。一来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投身一线,真真切切地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去;二来这也带动了中国工业企业的创始人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保持开放和学习的心态。同时我也欣喜地看到,当理论研究和企业咨询结合起来的时候,爆发出的思维火花是如此的鲜活,点燃了企业家不断变革的信心和决心。

目前,中国工业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依旧存在着我们担忧的问题:

譬如中国的基础研究能力还非常薄弱,员工对于科学问题的好奇心、探索心难以支撑持续创新研究能力的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关键原材料、核心零部件等还有不少没有掌握在企业自己手里;中国企业中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仍有待提高,具有技术颠覆性、突破性的专利仍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需努力……

我相信张院长在给制造业企业做咨询服务的时候,会面临许多棘手的细节问题,作为企业精细化管理的专家,从管事情到理人心,从组织建设到机制设计,一步步升级迭代,切实推进制造型企业的发展,也让张院长在企业管理方面积累起丰富的经验,观察问题的视角更加宽广,为此张院长也常打电话跟我讨论管理科学在制造型企业中如何赋能,尤其是和企业在科技创造、先进制造的结合上,认真地反思各个方面的不足、补齐各个方面的短板,帮助企业更健康稳定地发展。从2016年起,我看到张院长每年都带着上百位企业家远赴德国的汉诺威工业展、美国的CES展以及到日本制造业顶尖企业进行参访和交流。这么多年,我们从第一次去参观时的小心翼翼,到第二次去的大胆求教,到第三次去的谋求合作……张院长不止一次跟我表达过,我们的企业家伴随着时代发展和见识积累,深谙企业基业长青对于人才、技术的要求和依赖,这些诉求也不断提醒他更多地关注企业组织管理和机制设计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促使他动笔来把这些观点和方法论做一个系统的梳理。

基于复旦管理学院对于制造型企业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企业在组织管理中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

第一,首当其冲的是绩效管理的问题,很多企业创始人、科学家、技术人员不懂得如何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伴随复杂的经济形势,企业本身可持续性发展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对于企业来说,就需要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机制来适应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帮助企业解决核心人员的激励问题。

第二,许多制造型企业不太懂得公司治理的重要性,缺乏对商业模式、战略规划、组织发展的整体思考。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外部引入的职业经理人和创始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企业融资后,外部资本方涌入后,对于企业战略方向把控,以及与团队在决策执行和日常运营方面的分歧而产生的冲突。这些都会带来公司组织管理的困局。

第三,企业的文化建设、冲突管理能力欠缺。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如何让实体制造业企业的员工能够抵制外界各样的诱惑,更加深刻地认同企业的使命、愿景、目标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对企业的发展变革、绩效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是企业家们探索的重点。

第四,面对企业复杂的外部关系与环境的挑战,实体企业缺少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准备。比如,疫情期间,实体企业面对海外订单锐减、国内生产受疫情反复的影响导致员工以线上工作的新形式来展开,以及如何跨行业地整合资源、如何获取政府的支持、如何拓展新的销售渠道与建立销售体系……都是实实在在的实体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需要在新形势下突破的难点。

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管理教育界和管理研究机构为了能更好地成为实体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陪伴者、指导者,共同聚焦、聚力于制造业事业的发展。如何支持企业以更有效率、更高成功率的方式发展、壮大?如何推动相关领域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去旧立新、再造升级?如何帮助企业突破产业边界、发挥溢出效应、促进产业升级?张院长同我们的教授一样,通过一线的实地研究去重新认识和理解,我们既有的一整套管理知识体系,其中哪些依然有效,能够延伸运用到今天的企业运营中?哪些已经失效,必须去创新、迭代?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去探索、建立起有效支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中国本土的管理原理、管理方法、管理规则,这都需要管理学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创新和再造……

顺应新的时代特征,紧随新的时代趋势,如果说张院长三年前出版的《管理是蓝海》一书回答了企业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的问题,那么今年的这本新书则聚焦制造型企业管理所面临的在组织管理方面的热点、痛点和难点问题,开展了非常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研究和指导。与此同时,在过去的大半年时间,我与十几位教授也一道走访了30多家科创企业,这些企业覆盖了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新材料等最具代表性、最具科技含量的领域,我们深深地被这些中国的企业家群体所表现的中国科创精神和实业精神所感动、感染。无论是在管理理论的创新还是在实践领域的实操,我和张院长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我们企业家的付出和努力,因此成就了今天中国发展新的活力、新的动力。这也是复旦管理学院在2020年启动科创战略的动因、逻辑和出发点。相信这也是张院长在实践中体会到未来企业管理中组织管理和机制设计的必然趋势。

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从中国与世界的长远未来去思考,将组织管理和机制设计的方法论与企业实际面临的问题更好地融合、相辅相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共同成长。面向未来,加快步伐,勇往直前,努力迈向新的征程,继续聚焦国家的科创战略,持续、深入地展开企业管理的深度研究和组织管理人才的培养。在全球经济复苏、科创竞争愈发劲烈的过程中,我们共同研究新问题、得出新结论、创造新知识、传播新思想,以更好地指导、引领制造型企业的发展,帮助国家各个层面、各个行业、各个地区都能更好地去实践科创战略,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国家崛起、民族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陆雄文

2021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