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一)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一语,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次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冬天伤于寒邪伏而不发,到春天每易发生温病。
晋唐以前的医家,根据《内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理论,把温病视为“伏邪”所致,至金元以后,又有新感温邪之说,以致温病便分两说。如郭雍在《伤寒补亡论》中指出:“冬伤于寒,至春变为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之气而病者,亦谓之温。”而伏气温病中又有邪伏部位之争,或谓“肌肤”,或谓“募原”,或谓“少阴”等,莫衷一是。但其实质主要是建立在不同证候观察分析的基础上,以区别温病初起的不同类型,表示病变解除和转化趋势,确定不同的治疗原则。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之句,又《素问·金匮真言论》有“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之说,可见《内经》本意旨在说明阴阳之间本有互根关系,即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冬主闭藏属阴,春主升发属阳。如果冬日阴精不藏,来春阳气失于生长,冬伤于寒,重阴必阳,苟无不病温者?诚如吴鞠通所云:“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主房劳说,一切人事之能动摇其精者皆是,即冬日天气应寒而阳不潜藏,如春日之发泄,甚至桃李反花之类亦是。”此说颇为有理。
胡某,男。
春温不解,邪热入于营血,身有斑疹,色紫黑,肌肤炙手,内热如焚,唇焦齿垢,舌苔燥黄,初则谵语神糊,延至旬日,渐见发狂,四处奔走,如见鬼神,作叩拜顶礼之状,甚或殴人言骂,诊其脉沉数有力,大便六日未解,小溲短赤,此春温痰火发狂,大实大热之证。因为之处方,以豁痰承气汤治之。
锦纹军 15g,元明粉15g,炒枳实 12g,生石膏 90g,全瓜蒌18g,粉葛根12g,川连4.5g,净连翘12g,胆南星12g,石菖蒲9g,鲜芦根1支。
服药后,大便连下两次,如胶如漆,肤有微汗,神志较静,肌热,狂态大减,斑疹渐转红润,察其舌,苔已退去大半。以上方各药减量少许,加鲜生地、鲜石斛以凉血增液。大便续解3次,其狂若失,神识清明。后再投以清理余邪兼扶正之品,而病遂痊。[(余无言医案,《江苏中医》1959(8):39]
春温是感受温热病邪而发生于春季的急性热病。一般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变化较快。发病初起以高热、口渴、心烦、溲赤,甚则神昏痉厥等里热证候为主要特征。本案符合此特点,为春温痰火发狂、大实大热之证,故投豁痰承气汤泻火通腑,涤痰开窍而获效。
(二)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生气通天论》,而在《灵枢·论疾诊尺》中亦有与其意相类似的经文,但个别字稍有不同,即“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意思是说冬季被寒邪所伤,到来年春季,就会发生温病。温病产生的机理,马莳说:“冬伤于寒者,至春必为温病。盖冬时严寒之中即病者,谓之伤寒,其有伤于寒而不即病者,至春阳气发生,邪从内作,故为温病之证。”说明此温病是由于冬季被寒邪所伤,感而未发,致寒气伏藏体内,蕴久化热,到了来年春季,春阳升发,引动内伏之邪而成。张介宾注:“冬伤于寒者,以类相求,其气入肾,其寒侵骨。其即病者,为直中阴经之伤寒;不即病者,至春夏则阳气发越,营气渐虚,所藏寒毒,外合阳邪而变为温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以及《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指出的“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是指六淫邪气侵袭人体,不即时发病,邪气留恋,可以延时发病。
反复发热伴双侧扁桃体肿大案
周某,男,38岁。2009年1月21日初诊。
反复发热伴双侧扁桃体肿大近2年。
2007年3月始1.5个月发热1次,2008年9月始2周发热1次,伴有咽痛,持续1周而退,最高40℃。发热时伴白细胞计数增高,多次住院均用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大便正常,舌红,脉濡。
此发热的病机为太阳风寒未解,风寒湿邪束于肌表,湿郁化热,热犯阳明,以九味羌活汤合柴葛解肌汤加减。
羌活 12g,独活 12g,桂枝 18g,细辛 12g,熟附块 12g,葛根 30g,柴胡 18g,黄芩 18g,石膏 30g,常山 9g,黄连 6g,黄柏 15g,生地 30g,甘草 12g。7剂。
诉近日感冒,发热降至37.8℃,口渴,服药呕吐,舌质红,脉细弦。加用藿香梗、苏梗止呕,白芷祛风解表散寒。药后热度退净,无特殊不适。但时有恶心,头痛时作、傍晚发作,血压120/82mmHg,舌质偏黯,脉濡。考虑常山可致恶心,且患者发热已有所缓解,故方减生石膏、常山、葛根,加川芎、白芷行气血,除头身疼痛;熟附块补火助阳,散寒止痛;蜈蚣通络止痛;天麻平肝息风、祛风止痛;黄芪、当归益气养血。
裘沛然结合脉症认为该患者病因为感风寒而余邪未尽,入春阳气内动、入夏复感暑湿,湿热蕴蒸,与既伏之邪相合而时发高热。其中羌活、独活具有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风寒湿邪的作用;并加用桂枝、细辛,取发汗解肌、温经通阳之意。另一方面用葛根、柴胡辛凉解肌清热,透解阳明肌表之邪;黄芩、石膏清邪郁所化之热,除阳明里证;常山解热;黄芩、黄连、黄柏共泻三焦火毒;生地泄血分热;甘草调和诸药。患者发热反复迁延不愈,针对病因病机,裘沛然大剂量使用辛温发散之品,如桂枝18g、细辛12g、熟附块12g。而葛根、柴胡清热解肌亦分别用30g、18g,远超一般剂量,仅仅14味药即解患者多年之苦。其处方用药经验值得我们后辈研究和借鉴,并为诸多疑难杂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裘沛然学术经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