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临证发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百病生于气

(一)

《素问·举痛论》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悲则气消,喜则气缓,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上文提示,七情(怒、悲、喜、恐、惊、思)失调、六淫(此以寒热为代表)、劳倦(此以劳代表)皆可引起气机逆乱或气的耗伤而致病。

“气”作为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概念,用以说明全部生命活动现象。本文则提出“百病生于气”的观点,即用“气”的异常变化概括所有病理现象。张介宾说得好:“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类经·疾病类》)

从临床实际分析,有关气的病理大抵可以分成三个方面:气机升降失调,诸如气上、气下、气乱、气结、气缓、气收等;气化功能失调,并由此而导致脏腑功能及津液、精血等物质代谢的功能失常;气的物质亏损,如气虚不足等。鉴此,种种治疗方法离不开“调气”两字,或协调升降,如下者举之,上者平之,留者行之,散者收之,结者散之;或调整其气化功能,如肾虚气化失司则补肾以调气化,肺虚气化不布则补肺以助宣发,脾虚水湿不运则健脾以促运化;或补其气的虚弱不足,如心气虚养心气,脾气虚补脾气等等。

能够把握“气”的道理,不仅各种生理病理可得以阐释,那么对于指导治疗亦思过半矣。

(王庆其)
(二)

《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言很多疾病都是因为气机失畅而引起的,如愤怒则引起肝气上逆;情志喜乐适度能使气和志达,大喜太过,则可使气涣散;情志悲哀,则使气消散;恐惧则使气下陷;遇寒则腠理闭、气收聚;受热则腠理开泄,气随之外泄;惊恐则气乱;过度劳倦,则气损耗;思虑过度,能令人气结不舒。

气乃人体物质基础之根本,顺则调畅,病则逆乱。若因情志过激,寒热偏盛,过度疲劳等因素,即能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气病,如精神刺激引起的,就有气上、气缓、气消、气下、气乱、气结等病证,这反映了五脏气机失调等病变的特点。如因气候因素引起的,以寒热为例,就有气收、气泄之分。这反映了卫气方面的病变机制。生活起居方面引起的,以过度劳倦为例,说明可导致人体精气的耗伤。可见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多由气的紊乱,失其调畅或损耗等所致。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后,正气与之相争,则出现气的偏盛偏衰等气机逆乱病变;情志过度兴奋或抑郁,也会使气机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而成病,所以该篇提出“百病生于气”。张景岳也解释说:“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

气病的治疗则应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原则,以调畅气机为主要治法,从而达到气机调畅,脏腑功能协调,气血和调的目的。

案例1:

某男,10岁,山区儿童。

上午独自上山砍柴,攀上松树时砍斩枝桠,不慎跌下,当即昏迷,时无人目睹,后发现神识已昏聩,此时已近中午。估计跌下时间已有2~4小时,家长背负回家,在当地卫生院检查:全身无外伤,仅自诉左枕侧微有压痛,给服治伤药散,未做特殊处理,次日,患者头晕,神倦,纳减,遂送某医院住院,给予镇静剂苯巴比妥并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维生素C等,1周后症状无进退,家长要求出院并做赴杭治疗之准备,不意患者渐见神志恍惚,表情冷淡,沉默少言,2日后,竟不知寒温,不辨秽洁,甚且胡乱出走,睡倒垃圾堆里而不自知,家长惶恐,邀余往视。望得面色少华,情绪低沉,神疲形倦,舌质淡红,舌苔薄白。问诊:家属代诉谓有头晕目眩,心悸恐惧,食欲不振,腑行通畅。

闻诊,呼吸均匀,亦无呻吟,且数问一答,答非所问。切诊,脉象虚弱细软。四诊合参拟为受惊神乱,治以镇心安神,补血益气,稍佐活血息风,方以琥珀安神汤加减。

处方:

辰砂、茯神、龙齿、琥珀、钩藤、菊花、天麻、远志、当归、川芎、枣仁、赤芍、神曲、甘草。嘱服3剂。不意一剂甫服,即神识转清,心悸已定,头晕大减,饮食知味,服完第二剂,诸失,一如平人。自动停服第三剂,病告愈,未见复发。[张松耕《福建中医药》1983(6):39]

按:

本案因上树砍枝,不慎跌落坠地,心君受惊,致使心气外越,神不守舍,故见心神失常之证。符合《内经》“惊则气乱”旨意,故根据“惊者平之”的治疗原则,用琥珀安神汤加减镇心定惊而获效。

案例2:

谢某,女,58岁。1984年7月25日就诊。

患者小便失禁2个月余。2个月前患者上山砍柴突遇野猪窜扰,惊吓后小便时自出不禁。开始时点滴淋漓,逐渐变为小便完全不能自控,一有尿意即尿出,咳嗽或用力时随咳随出,服药几许而始终不愈。现症少气懒言,脐腹部下坠感,尿失禁而不能自主,动则甚,舌质胖淡,脉沉细弱。

辨证:

气虚不摄,关门失约。

处方:

红参 20g(另炖兑服),炙黄芪 30g,柴胡 10g,炒白术 10g,益智仁10g,升麻 10g,桑螵蛸 20g,炙甘草 6g,当归 10g,陈皮 10g。

二诊:

药后小便已能控制。续服5剂,小便自如,挑担用力后亦能控制。药证相合,照前方加怀山药15g,3剂而愈,随访未复发。[邓荣昌《福建中医药》1986(4):53]

按:

本案小便失禁由于惊恐所致。因突然受惊吓恐惧,惊则气乱,恐而气下陷,导致气机紊乱,故小便时自出不禁。久则必虚,中气不足,甚则气虚下陷,关门不固,故小便不能自控,尿失禁而不能自主,一有尿液即自出。少气懒言,脐腹部下坠乃中气下陷之征,予补气固摄治之。使中气足,清阳升,则升降有常,固摄有权,则惊恐所致之病愈。

(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