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习在课堂发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语文“读书课”而非“听书课”——记一次推门听课的感受

这是一次学校组织的推门听课活动。

上课的是位很年轻的老师,显然,对我们的听课她是做了充分准备的。从新课导入到小结作业,PPT课件清晰地展示着设计思路,流畅的语言详细地解说着课文内容。学生的配合也恰到好处,课上完的时候也正好是下课铃响的时候,同行听课的老师说:“很完美的课啊!”我问身边的女生:“听懂了吗?”“懂了!”女孩腼腆地回答,“真懂了?”“我,我只顾得记笔记了,有些不太懂。”女孩有些慌乱,“喜欢语文课吗?”“不喜欢!”这次女孩很坚定。

我记忆中突然涌起中学时代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课文的情景来。“你先给我读两遍,找出读不准、拿不稳的字词来!”语文老师没多少水平,读书是他教语文课的拿手好戏。乡下学校清净,物质条件落后,也没有那么多的参考资料,读书,当然成了我们这群孩子学习语文唯一的选择。查找字典,正字正音,提问老师,解词释义,接下来就是此起彼伏的书声朗朗。说来很好笑,班里杂乱的读书声有时候会突然不期而遇地静寂下来,又突然演变成为一种整齐而又有节奏的全班齐读,尤其是结尾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的一句,整齐有力,亢奋昂扬,常常是戛然而止后的哄堂大笑!“不对不对,结尾处当拉长音往上去!”老师立即示范纠正,浓重的方言又引得我们哄堂大笑,老师自己也止不住笑了,“继续读,不准偷懒哟!”在他的一声吆喝中,书声又响起来。旭日东升,薄雾缭绕,尤其是在静寂的早晨,校园里朗朗的书声和田野的雾霭连接起来,感觉早晨不再清冷,大概是那些朗朗读书声温暖了清晨的阳光吧!

在读书声中,我记住了“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我感觉到句式整齐、合辙押韵的阅读所带来发音器官的快感,“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我懂得了耐住寂寞、勤奋努力、清苦治学的道理,第一次认识“望闻问切”,也第一次知道中医的伟大,“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懵懂中记住了“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开始慢慢比较邻家阿嫂骂阿哥“你是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句话的真实意义。懂?还是不懂?读,让我记住了很多句子,读,也让我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很多似懂非懂的话语,成了我日后记诵琢磨的内容。

可以说,我的中学语文学习是在读书声中不知不觉度过的,有段落大意分析,也有主题思想的背诵,但更主要的是读书声,内化了段落主题的内容;读书,也使我选择了语文教师的职业。

著名特级教师韩军曾在他的《新语文教育》中这样写道:

“文字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大家感觉是平面的,可朗读时是立体的。我们朗读文字,抑扬顿挫,起起伏伏,错落有致,如同音乐,因而是‘立体’的。”

“文字是冰冷的还是温热的?印在纸面上是冰冷的,而我们用声音去吟诵它们,唤醒它们,用我们诵读人的‘心’去触摸它们,那么,文字就会散发生命的热度。”

“可是,我们却把立体的文字平面化了,把有生命热度的文字冰冷化了。比如我们很少大声读,很少昂扬着精神来读,很少摇头晃脑地读。只默默看,不出声。是否对得起立体的、有生命体温的文字?”

“一切文字都是立体的、有生命的。不但文学作品的文字如此,连说明性的文字也是这样。文学家们凝结着心血的文字是立体的、有生命的,即使我们随随便便写出的一句话,一个会标,一个路牌,也都是立体的、有生命的。”

语文课是读书课,只有读,反复读,才能使学生走入文字的深处——把握层次、理解结构、领略文字背后的情感涌动,抵达审美妙处,进入到语文至境。“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室、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新课标已经给语文课堂指明了方向。语文课不排斥引导和分析,但我们要牢记的是韩军老师的肺腑之言,语文课堂在“命令”学生听“分析”的时候,不要忘记了最朴素的道理——语文课是“读书课”而非“听书课”。

离开学校的时候,我把蔡元培先生的一段话留给了上课老师:“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完事了。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做老师的,不可一字一句都讲给学生听。最好是使学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老师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他。”

(本文原刊载于《阜阳教育》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