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深:闽宁扶贫协作20年海原专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情系海原大地

郑陆全 陈顺发

郑陆全,汉族, 1971年10月出生,福建厦门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历任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检察院禾山检查室副主任,湖里区人民检察院正科级检查员,湖里区金山街道副主任,湖里区纪委副书记、监委副主任。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任海原县委副书记(挂职)。

郑陆全(右二),陈顺发(右一)

陈顺发,汉族,1969年12月出生,福建南安人。中共党员。历任厦门市同安区司法局主任科员、同安区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同安区美丽乡村工作组副组长(挂职)、同安区司法局副局长。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任海原县县长助理(挂职)

2008年7月,我们作为福建省第六批援宁工作队成员,来到宁夏海原县挂职,分别担任县委副书记和县长助理。到任以来,我们以闽宁两省区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第十二次和第十三次联席会议精神为指导,始终按照闽宁协作“同一个事业,同一个责任,同一个形象”的要求,牢记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和同安区领导的殷切期望,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和海原县党委、政府及福建第六批援宁工作队领队的领导下,在海原县人大、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县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关心帮助下,努力克服气候、语言、生活习惯等差异带来的困难,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和高度的责任感,全力以赴、扎实做好闽宁对口帮扶和其他各项分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通过挂职,我们磨炼了意志,锻炼了作风,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能力,也展示了福建挂职干部的良好形象。

赴海原挂职,面对的是一个新环境,开展的是一项新工作,必须要从头学起,从零干起,敢于吃苦,勇于奉献。到岗以后,我们就把学习摆在首要位置,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努力做到“三勤”,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切实增强挂职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坚持学好政策明方向。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认真学习各级有关文件和重要会议精神,特别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有关精神,为做好新时期闽宁协作工作找准了方向。坚持学精业务促提高。认真学习扶贫开发有关知识,加强相关工作研究,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坚持学习经验强能力。虚心向当地领导、干部和群众学习,增强艰苦奋斗和顽强拼搏意识,了解少数民族生活习俗,掌握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经验,提高做好挂职工作的能力。

海原县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辖区面积6463平方公里,总人口45.5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68%。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年均蒸发量2200毫米,素有“十年九旱”“苦瘠甲天下”之称,是宁夏乃至西北最干旱的县市之一。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11.64亿元、2020万元和1920元,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为增强对口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到岗第一周,就深入贫困农户,行走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做到了“三个深入”。深入乡镇掌握情况,我们利用2周时间,对全县17个乡镇、3个管委会和1个自然保护区、167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进行调研,掌握了各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产业特点,明确了农村的帮扶方向。深入部门调研工作,我们先后到扶贫、教育、卫生、农业等12个县直部门走访调研,了解各部门需帮扶的项目,找准了闽宁对口帮扶的切入点。深入群众了解困难,我们到贫困群众的家里和田间地头,与他们亲切交谈,了解群众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比较全面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通过系统学习和调研分析,在总结历届挂职干部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海原县发展实际,为了做到经济民生、农村城市、老城新区“三个统筹”,实现群众富裕、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三大目标”,我们完善提出了“四个三”的对口帮扶工作思路,即:在经济产业方面,主要扶持特色、设施、劳务三大产业,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社会事业方面,主要扶持教育、卫生、文化三大工程,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在民生民计方面,主要扶持危窑危房改造、贫困群众救助、贫困大学生资助三大项目,进一步解决弱势群体实际困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在平台搭建方面,主要构建招商引资、劳务协作、人才交流三大平台,进一步加强两地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海原县贫困面广、程度深,扶贫难度大、任务重。为此,我们精心制订工作方案,多方争取项目资金,创新和完善项目管理机制,确保了扶贫项目的实施进度和质量。

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们认真分析了海原县扶贫开发工作的薄弱环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共同实施、形成合力”三大原则,突出产业发展、社会事业、民生救助三个重点,对两年拟帮扶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制订了《湖里区、同安区对口帮扶海原县工作方案(2008年7月—2010年7月)》。为使工作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我们一方面向湖里区委、区政府和同安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进行汇报,另一方面与海原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进行汇报沟通,达成了共识,取得了支持,并经海原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后执行,做到了和全县重点项目同部署、同落实。

我们采取“三管齐下”的办法,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一是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及时向厦门市和湖里区、同安区申请财政预算内帮扶资金,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到位;二是利用厦门市和湖里区、同安区领导到海原县考察指导的机会,主动汇报海原县存在的实际困难,取得领导的支持,从预算外增拨项目资金100万元;三是利用出差、回厦门探亲的机会,走访厦门40多家企事业单位,通过DVD光盘、图片材料等形式,真实直观地反映海原县生产生活的困难现状,让走访单位愿意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慷慨捐款捐物。

经过多方努力,2年来共筹集资金和争取各类物资折合人民币1108.6万元,其中闽宁协作发展资金(福建省财政资金)260万元,厦门市、湖里区和同安区财政资金482万元,厦门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366.6万元,实施帮扶项目37个,闽宁对口帮扶各项工作深入扎实推进。

结合海原县产业发展实际,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增强贫困地区群众造血功能。帮助特色产业优化升级,投入帮扶资金116万元,用于马铃薯、小茴香、葱、韭菜等优势农作物改良品种和科学种植,在红羊乡和史店乡建设马铃薯繁育基地3500亩,在西安镇和关桥乡建设小茴香种植基地11000亩,在海城镇和史店乡建设红葱种植基地8600亩,在郑旗乡建设韭菜种植基地1000亩,在关庄乡建设农贸市场1个,在全县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有效推动养畜产业的规模化和集中化发展,投入帮扶资金54万元,在郑旗、贾塘、西安等乡镇确定养殖专业村8个,建设规范化养殖棚圈720座3.6万平方米,发展养牛1000多头,专业村户均增收在1000元以上。支持设施农业扩大规模,投入帮扶资金44.2万元,支持三河镇黑城村、西安镇园河村等建设设施农业基地,加快了设施农业发展步伐。引导劳务产业逐步转型,投入帮扶资金50万元,帮助海原县职业中学民族手工艺刺绣培训基地购置了大型刺绣绣片机和100套刺绣设备,支持县就业局、扶贫办完成农民劳务技能培训3000人,促进了劳务产业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在大旱之年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海原县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为此,我们大力援助实施了一批公益性强、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取得了良好的帮扶效果。优先扶持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科教扶贫”战略,投入帮扶资金278万元,援建了新区一中实验楼、海原西安中学宿舍楼和餐厅、海原一小教学楼、海原四小教学楼和唐堡希望小学等工程,为海原二中、关桥贺堡小学等学校发放电脑、电视、复读机、随身听和图书等价值20.6万元的教学设备和学习用品,缓解了学校大班额、大通铺、教学设施短缺等难题,提高了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切实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投入帮扶资金47万元,新建西安镇、七营镇综合文化站,扩建马万山广播电视多路微波传输站,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扶持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帮扶资金43.3万元,重建贾塘乡卫生院和新建黑城、苋麻社区卫生服务室,为县妇幼保健院配备了医疗卫生设施,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广大乡村群众的看病难状况。同时,投入帮扶资金75万元,援建了新区中心敬老院和黑城、高台村党员活动室等社会事业项目,并为全县2000多户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户发放了价值45万元的衣物,促进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扶贫帮困,切实解决困难群众住房差、上学难、生活苦等实际问题。大力实施危窑危房改造工程,投入帮扶资金90万元,配套援建郑旗乡西沿新村、曹洼乡曹洼村和关庄乡关庄村等危房改造工程,为贫困群众新建住房,配套建设党员活动室、卫生室和围墙等公共设施,修建养殖棚圈等生产设施,有效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及时解决贫困群众难题,针对海原县连续多年遭受旱灾,部分群众生活非常困难的实际,我们先后动员厦门社会各界捐赠棉衣、棉被和鞋子等救济物资价值28万元,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鼓励他们坚定生活信心。热心资助贫困学生入学,安排帮扶资金26.8万元,每年实施“百名贫困大学生助学工程”,帮助268名贫困大学生如愿走进了大学。为海原一中、海原西安中学等学校的67名贫困中学生发放助学金6.45万元,为海原一中、杨明中学等学校贫困生发放27585件校服,切实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

充分发挥挂职干部牵线搭桥的作用,不断拓宽两地交流合作领域。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利用厦门市地处经济特区的优势,将其作为海原县招商引资的窗口,每年为中卫市和海原县招商代表团参加厦门“九·八”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提供良好的服务和保障,为海原县招商引资创造了条件和机会。积极加强劳务领域合作,充分发挥海原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联系厦门企业来海原县参加劳务招聘会,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为海原县劳动力创造务工机会,推动海原县劳务产业更快发展。积极促进两地互访交流,为加强两地人才交流,我们先后联系厦门市派出53名教师到海原支教,为海原县的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活力。认真筹备闽宁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协作第十三次联席会议接待工作,先后做好厦门市委副书记陈炳发率领的厦门市党政代表团,厦门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笑影率领的厦门市代表团和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陈力文率领的厦门大学代表团等计21批186人到海原县开展考察交流活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和海原县也安排赴厦门考察人员9批96人,通过互访交流,既增进了两地兄弟友谊,又促进了对口协作的纵深发展。

挂职期间,我们切实端正挂职锻炼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在班子中的助手和参谋作用,找准自己的位置,尽责不越位,尽职不越权,帮忙不添乱,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积极的工作姿态和良好的工作作风,立大志、干实事,认真抓好各项分管工作,全面完成了县委、县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加大投资的机遇,与县扶贫办的同志到上级有关部门争项目、跑资金,2年来筹集项目资金4000多万元,实施了25个整村推进村、30个互助资金村、10个旱作农田建设村等重大项目,实现了4万多人脱贫,加快了全县扶贫开发进程。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深入乡村调查了解农业农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与有关部门进行研究分析,及时投入帮扶资金,帮助解决了农作物品种老化、农业基础薄弱、种植业结构单一等问题,确保了农业健康发展。切实抓好社区建设工作,帮助社区建设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网络,指导完善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社区为群众服务的水平不断提升。切实抓好实际问题的解决,经常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为县城中心敬老院老人送去了棉衣,为贫困中学生争取了助学金,帮助部分乡镇、单位和一些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

2年的挂职时间转瞬即逝,挂职期间的所见所闻、所学所知、所思所干将永远定格于记忆深处。回顾2年来的挂职工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做好闽宁对口帮扶工作,思想上的高度认识是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两地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是重要的力量源泉,项目带动是根本的方法途径,勇于创新是重要的基础保证,纪律严明是确保项目实施的关键。在两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帮助下,通过2年的挂职锻炼,我们在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业务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也推动了闽宁对口帮扶工作不断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在挂职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理论学习不够系统全面,争取资金还远不能满足海原扶贫需要,和当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三苦”精神、“两情”作风相比还有不少差距,等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在海原艰苦地区挂职的所学所思所悟,不断激励自己努力拼搏,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

(写于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