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深:闽宁扶贫协作20年海原专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办海原事 做海原人——厦门市湖里区干部钟伟东、黄伟清海原县挂职记

钟伟东,汉族,1966年11月出生,福建长汀人。中共党员。历任厦门市湖里区检察院副处级检察员,湖里区禾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湖里区党建办主任,湖里区湖里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湖里区副区长,湖里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任中共海原县委副书记。

钟伟东(右一),黄伟清(左一)

黄伟清,汉族,1968年5月出生,福建厦门人。中共党员。历任厦门市湖里区政府办副主任,湖里区政协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党组成员。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任海原县县长助理。

弹指一挥间,两年时间成为往事记忆。两年来,许许多多的往事汇成一首诗歌,一首真挚、动人、感人的奉献诗篇。

初春四月,草绿花香。看着一道道熟悉的山梁、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个个熟悉的村庄,来宁夏海原县挂职的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干部钟伟东、黄伟清有着说不出的感慨、太多的触动、深切的眷恋和无限的深情。

时间是一串足迹。回首来海原挂职所走过的每一步,钟伟东和黄伟清的心是平静的、无愧的、自豪的、欣慰的。

欲办海原事先做海原人

2006年7月,钟伟东和黄伟清作为第五批援宁干部到宁夏海原县挂职,分别担任县委副书记和县长助理。对他们来说,这既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也是福建省委、政府对他们的信任。

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为海原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钟伟东决定深入海原各乡镇实际调研,摸清当地发展状况,同时了解民风民俗。时任海原县扶贫办副主任,现任曹洼乡乡长的田春宝,成为钟伟东下乡调研的“向导”。

海原山大沟深,乡(镇)之间距离非常远,而且大多是凹凸不平的土路。

没有休息一天,18个乡镇钟伟东1个月时间就跑完了。钟伟东黑了、瘦了,但眼神更坚定。海原县的广大干部群众说:“钟书记不但对海原情况熟悉,而且连人也看上去像海原人了。”

田春宝曾问钟伟东:“跑完了乡镇,有何感想?”

钟伟东感言:“海原这么干旱,没想到群众却这么的质朴、勤劳和顽强。没想到这里的干部却是这么的不怕困难,尽职尽责谋发展。”

“海原人”尽职尽责赢人心

不是海原人但却成为“海原人”的钟伟东和黄伟清,对他们来说,了解、融入海原只是开展帮扶工作的第一步。

但帮扶不能停留在了解上,而要付诸实际行动,给广大老百姓带去实惠。海原县地广人多,贫困程度深,财政收入微薄,扶贫帮扶工作任务异常繁重,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怎么办?

思来想去,钟伟东和黄伟清采取“三管齐下”的办法:一是及时向厦门市和湖里区申请财政预算内安排的项目资金;二是利用厦门市和湖里区党政领导到海原考察指导工作的有利时机,向领导汇报县上存在的实际困难,取得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并从预算外增拨项目资金;三是利用出差、探亲的机会,动用所有的社会关系,走访厦门企事业单位,采用DVD光盘、图片材料等形式,真实、直观地反映海原县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状况,让走访企业愿意慷慨捐款捐物。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努力,钟伟东和黄伟清相继筹集到资金和各类物资折合人民币达1057.61万元。

帮扶要帮到实处。如何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作用,落实最需帮扶的地方?思索中,钟伟东下乡调研的一幕幕如电影般在他脑海中一次次回放。树台乡农户田玉文家没电视,两眼摸黑,不知外面的世界;海城镇黎庄村田欣欣考上大学但上不起学;县城人民医院条件简陋,群众住院、看病难……

这些问题,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和困难,而是一个群体的问题和困难,是关乎广大群众最直接的民生、民计问题。

经过几个不眠之夜,钟伟东与黄伟清反复商议后决定将这些问题立项,然后逐一解决。

钟伟东制定出实施三大工程(教育希望工程、卫生健康工程、文化“火炬工程”)、推进三大项目(危房改造项目、贫困群众灾年救助项目、百名贫困大学生救助项目)的帮扶规划。

为了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外面的世界,引导他们转变贫困落后的思想观念。文化“火炬工程”实施以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50万元,对海原县影剧院进行维修改造,为3933户贫困家庭购置彩电。

大学生因家境贫困而辍学这样的问题在海原更加突出和迫切。钟伟东大力实施教育希望工程,2年多来,先后投入97.6万元,用于援建海原三中贫困生宿舍楼以及乡村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每年拿出10余万元资助100名家境贫困的大学生上学。

看病贵、看病难是一个老话题,也是海原县一个老难题。因为县城最大的医院——海原县人民医院住院部面积过小,且年久失修,加之环境卫生条件差,患者怨声载道,医院愁闷难言。

卫生健康工程的实施,使一直被海原县政府和广大群众所期盼的崭新住院部大楼终于破土动工,也正是这40万元的闽宁帮扶资金先期启动了工程,为后来的陆续申报项目,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除此而外,每年都有近百万元闽宁协作资金注入医疗卫生事业,不但援建起了漂亮宽敞的住院部大楼,而且还协建了25个村级卫生室,并向县120急救中心捐赠心脏起搏器和呼吸机等医疗器械,极大地改善了海原县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状况。海原县人民医院院长张宏义高兴地说:“这一切的改变,是钟书记的功劳,来海原不到2年,却帮助我们解决了10多年来一直困扰我们医院的难题!”

舍小家成就大家,海原就是第二故乡

为帮扶海原农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钟伟东经过深入调研后,提出全力扶持种草养畜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劳务输出支柱产业三大产业发展。先后共协调投入帮扶资金169.5万元,在海原关桥乡和兴仁镇建起压砂地8500亩;在关庄乡建设脱毒马铃薯一级种薯繁育基地3000亩;在西安镇建设小茴香种植基地、菌草种植基地和小茴香专业批发市场;在史店乡发展红葱种植示范基地500亩;在曹洼乡建设农贸市场1个,有效缓解了农业产业发展中技术、资金和市场的难题。

另外,在钟伟东的不懈努力下,海原县先后获得52.5万元帮扶资金,在援建了海城镇王井新村的同时,又帮助100户贫困户新建了住房,并为贫困户配套修建了养殖棚圈,投放肉牛200头。

海原有悠久的小茴香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种植经验。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倡导发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海原因势利导,把马铃薯、小茴香、硒砂瓜、设施蔬菜列为优势特色产业,全力扶持发展。

钟伟东是小茴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组长,他在调研中看到,海原小茴香种植已初具规模,农民种植积极性比较高,但在市场运作方面欠缺资金,制约了小茴香的进一步发展。随后,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20万元帮扶资金扶持小茴香种植和批发市场建设。此举,打破了制约小茴香发展的瓶颈,使小茴香产业的发展之路更宽广、前景更美好。李彦龙是西安镇种植大户也是贩运大户。多年来,小茴香由于没有市场阵地,李彦龙的贩运生意一直做不大。2007年,西安小茴香市场的建设让李彦龙高兴得合不拢嘴。当年,由于市场优势显现,货源充足,价格也优惠,李彦龙贩运小茴香600吨,是往年的3倍多,实现年收入30万元,是往年的5倍多。西安小茴香市场还引来其他地方的小茴香经营户来此销售。

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建设,极大带动了小茴香产业的发展。2007年,海原小茴香种植达到10.15万亩,比2006年多了3万亩,实现产值7600万元。西安镇农民人均来自小茴香的收入达到1100元,比2006年多了148元。

古语说“忠孝不能两全”。钟伟东、黄伟清一腔热血扑在海原县的帮扶工作上,为海原县群众解决困难,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但却顾不得远在千里之外的家庭,不能照顾妻小,不能孝敬父母……

对于两位挂职干部,钟伟东的秘书小赵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挂职即将结束之际,小赵请人在一把折扇上题了“似兰斯馨”4个字,送给钟伟东作纪念,以表达对这位异乡领导的深深敬意。

钟伟东、黄伟清的付出赢得了海原县人民的一致好评。海原县人民也用真情表达着对他们帮扶工作的肯定和感谢。2007年的冬天特别寒冷,马新民怕钟伟东、黄伟清受不了西北的寒冷天,专门让人到灵武为他们定做了加厚的羊毛衫。

2008年5月,钟伟东和黄伟清在海原的挂职生活即将结束,这将成为他们人生中一段美好记忆。钟伟东望着曾经爬过的山、串过的村庄,依依不舍地说:“这里融入了我的心血和汗水,我将一片深情和热血注入了这里,而这里也锻炼了我,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我将永远铭记这方热土和生活在这里的40万各族群众,因为这里已是我的第二故乡。”

海原县扶贫办主任杨常林对钟伟东和黄伟清来海原挂职工作非常感慨,他说:“闽宁协作史上,最新、最辉煌的一页是钟伟东和黄伟清用心血和汗水书写的……”

而面对当地干部和广大群众的这些赞誉和肯定,钟伟东却说:“今天闽宁协作工作良好局面的取得,得益于两地党委、政府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得益于历届挂职干部打下的坚实基础,作为我个人只是尽我所能,尽职尽责地完成了各项工作,没有辜负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做了一名挂职干部应该做的。”

逝去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永恒。钟伟东的这句话体现的是挂职干部谦虚低调的做人品质,展现的是福建挂职干部务实苦干的作风。正是这一批批福建挂职干部的前赴后继、一腔热忱、无私奉献,正是这些把这片土地作为自己第二故乡的伟大建设者,才使这片原本贫瘠的土地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海原县40万各族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闽宁两地的兄弟友情也将源远流长。

(海原县政协办公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