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汽车的困境与出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前的乘用车产业发展历程

1950年初,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莫斯科同苏联签订的协议中,把建设汽车厂作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援建的首批重点项目。1953年6月党中央专门针对力争三年建成长春汽车厂发了指示,毛泽东亲自为一汽奠基题词,并把一汽生产的汽车命名为“解放”。

1953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后改称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以上名称均简称“一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汽车制造业从此诞生。经过三年的工厂建设,1956年7月14日组装生产线开始运行。第一辆中国制造的4吨货车“解放”的下线,结束了“中国人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翻开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崭新一页。

但是,“解放”的下线并没有改变当时我国乘用车生产空白的历史。由于中苏关系的破裂,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我国的乘用车的开发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一汽之后,中央财政已经没有力量建立新的汽车厂,为此中央政府提出了地方建立汽车工业的想法,计划在全国各个经济区建设14个汽车主导厂,总规模为52万辆。我国的乘用车生产,正是依靠各地的力量,以模仿国外产品为突破口,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代表性的产品有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的“井冈山”、一汽的“红旗”和上海汽车装配厂的“上海”等轿车。

一、北汽的“井冈山”“东方红”轿车和“北京吉普”越野车

(一)试制“井冈山”“东方红”轿车

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后发展为北京汽车制造厂、北汽集团,以上名称均简称“北汽”)是一汽的配件生产企业。在中央鼓励地方发展汽车工业的背景下,不甘心做配套企业的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开始对制造整车跃跃欲试。1958年2月,北汽决定仿照外国的样车试制轿车。经过多方讨论和比较,北汽认为德国大众的甲壳虫牌轿车车身小,结构比较简单,有可能试制成功,因此选定该车为仿制样车。

北汽决定在沿用原车的底盘、发动机、传动系统和制动系统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外观。由于没有技术力量,北汽就与清华大学进行合作,由清华大学的教师及学生联合测绘、画图。同时,由北京市政府出面,将北京市的一些较大的汽车修理厂及其熟练工人集中起来生产零件,北京市工具厂、北京油漆厂、北京装具厂等企业在市政府的协调下开始为北汽做配套。轿车的图纸来源于对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甲壳虫牌轿车的测绘,发动机、变速器、前后桥等关键总成,依靠技术人员和工人手工打造。经过四个多月的苦战,1958年6月20日,在北京生产的第一辆被命名为“井冈山”的轿车问世。

“井冈山”车长4.1米,宽1.56米,高1.45米,发动机为四缸水平对置风冷发动机,排量1.192升,额定功率36马力,最大车速110千米/小时。“井冈山”轿车的试制成功,使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从一汽的配件生产企业顺利转变为整车制造企业。在庆祝“井冈山”诞生的庆功大会上,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局领导人宣布将北京第一汽车附件厂改名为北京汽车制造厂,1958年7月27日北京汽车制造厂正式挂牌成立。

其后,北汽开展了“百辆‘井冈山’大战”,目标是在1958年10月1日之前造出100辆“井冈山”轿车,参加国庆天安门游行。1958年8月底,100辆“井冈山”轿车全部制造出来,提前完成了生产计划,其中30多辆参加了国庆九周年游行。但是这些手工打造的“速成汽车”质量很差,为了保证顺利经过天安门,北汽在每台车上坐两三个人,一旦出现故障,车上的人就下来推车,从这一做法可以想象出“井冈山”轿车的质量水平。

由于“井冈山”轿车在技术上没有过关,也没有按照科学程序进行鉴定定型,加之零部件都是手工敲打制造的,工艺不扎实,车身的密封性很差,“刮风透,下雨漏”,正是当时“井冈山”牌轿车质量的真实写照。同时,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北汽当时并不具备批量生产轿车的条件。此外,当时我国可以乘坐轿车的均为高级别的领导干部,而“井冈山”汽车的空间太小,不适合领导使用。鉴于上述原因,“井冈山”轿车的车型未经鉴定,在小批试制后就停止了生产,前后累计试制了154台。因此,尽管从时间上看,1958年6月20日完成的“井冈山”牌轿车是我国生产的第一辆轿车,但由于没能经过车型鉴定,也未能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因此我们不能将其定义为我国的第一辆乘用车。严格来说,“井冈山”牌轿车的开发和生产仅仅是我国轿车制造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1959年11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向北汽下达了中级轿车的试制任务,选型方案定为苏联生产的伏尔加轿车,最初的名称是“星火”牌760轿车,后来改名为“东方红”牌轿车。1960年4月,北汽试制出三辆BJ760“东方红”轿车样车,同时编制了技术改造计划,到1961年年底基本完成了生产技术准备工作。

1960年11月,“东方红”轿车进行了25000千米道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东方红”轿车最高车速可以达到125千米/小时,最低油耗每100千米9.8升,与苏联生产的几种车型对照,东方红的性能指标是较好的,优于“莫斯科人”和“胜利”,汽车底盘工10作也是可靠的。

1965年5月,中国汽车工业公司组织对“东方红”轿车进行了国家级产品鉴定。这次鉴定与上海“凤凰牌”轿车同时进行,并选择奔驰220SE、福特F500、菲亚特2300、奥兹莫比尔等国外车型进行对比试验。经过50天的试验,试验工作组认为,“东方红”轿车的主要性能和行驶可靠性基本符合使用要求,正式通过国家鉴定。

“东方红”轿车通过国家鉴定之后,本应进入批量生产阶段,但随后政治因素的干扰使得“东方红”轿车胎死腹中。1966年年底,当时的北京市委书记谢富治来到北汽,以“不要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为由,下令停止了“东方红”轿车的生产。

(二)“北京吉普”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停止了对我国军用吉普“嘎斯69”的供货。1961年1月,当时的解放军总参谋部、国防科委、第一机械工业部联合下文,将研制军事指挥用轻型越野车的任务下达给了北京汽车制造厂。1961年3月,北汽轻型越野车项目正式上马,该车主要使用“东方红”的技术参数,模仿美国吉普的外观设计。由于拥有研制“东方红”轿车的经验,北汽仅仅花费了3个月的时间,就在1961年6月成功试制出了BJ210C样车。此后,北汽又研制了BJ212轻型越野车,并于1966年正式投产。一身“绿军装”的BJ212轻型越野车,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产量最大的乘用车,也是大量企事业单位的公务用车。

二、一汽的“东风”“红旗”牌轿车

我国的第一辆乘用车也诞生于当时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企业——“一汽”,而且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由中央高层决策,企业独立研发完成的。

“解放”牌卡车开始生产后,我国政府开始筹划国内乘用车的生产。1957年5月,一汽接到试制小轿车的任务。由于没有乘用车生产的技术和经验,一汽只能从收集资料入手,边学习,边确定技术路线。同年6月,一汽开始收集资料,研究方案,7月收集轿车样品,8月将样车由北京运到长春的一汽工厂。当时,收集的样品有苏联的“胜利”、联邦德国的“奔驰”、法国的“西姆卡”、英国的“福特赛飞”、日本的“丰田”、捷克的“斯柯达440”等车型。

1957年11月,一汽提出“以仿造为主,适当改造”的方针,并开始进行设计。除“斯柯达440”因为车体太小不适用外,一汽对其他五种车型进行了各种试验、比较、分析,把几种车的优点结合起来,确定了一个合适的基本车型,命名为“东风”。1958年5月,第一辆“东风”牌轿车装配出来。当时北京正在召开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东风”牌轿车立刻被送往北京向党中央报捷。经过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局领导查看后,“东风”牌轿车驶进中南海。“东风”牌轿车车前的标志不是一面红旗,而是一条金龙。

“东风”牌轿车在北京受检后,第一机械工业部汽车局向一汽下达了研制和生产高级轿车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北京送来了“林肯”牌等高级轿车。一汽又采用测绘试制和改进的方法,1958年7月开始试制第一辆高级轿车,并由吉林省委将新生产的高级轿车命名为“红旗”牌。“红旗”牌轿车的研发和生产是一项政治任务。1958年7月初国家下达生产任务目标,要求八一建军节前生产出第一辆“红旗”牌轿车,7月底又确定了全年生产“红旗”牌轿车5辆,8月15日前生产出一辆敞篷车,9月底以前生产出一辆带篷车的任务目标。

1958年7月1日开始“红旗”第一轮样车设计,此后一汽的设计师们认真对“红旗”牌轿车整车做了5次系统的试验。经过5次试验后,“红旗”牌轿车定型样车被正式编号为CA72,我国有编号的第一辆高级轿车“红旗”正式诞生。12

“红旗”的面世,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高级乘用车的历史,使中国的汽车产业翻开了新的一页。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止,“红旗”牌轿车是我国乘用车产业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也是当时唯一的一款高档车产品,成为了国家领导人和来访国外贵宾的专用轿车。

1981年,因为耗油量大、成本高、产量低等原因,“红旗”牌轿车正式停产。到停产为止,一汽共生产了1540辆“红旗”牌轿车。

三、上汽的“上海”牌轿车

1958年,一汽成功制造轿车的消息传到上海,给刚刚成立的上海汽车装配厂以巨大的信心。由“弄堂小厂”合并组建起来的上海汽车装配厂仿波兰“华沙”牌和美国“顺风”牌轿车,于1958年9月28日成功试制了第一辆轿车。该车的动力采用南京汽车厂生产的M20型4缸50马力发动机,底盘上的金属零件用一般机床加工而成,车身和前后翼子板都依靠手工敲制。由于长春一汽生产的“东风”牌轿车的车头有一条“金龙”,上海生产的轿车车头就装了一只凤凰,起名为“凤凰”,寓意北龙南凤。

此后,上海汽车装配厂(后发展为上海市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以上名称均简称“上汽”)开始了更高档次轿车的研制。新轿车以1956年的奔驰220S汽车为样本,汇集了当时上海最有实力的几十家工业企业,采取逆向工程的方式共同研制。这几十家企业共同参与了分解奔驰车的过程后,进行了详细分工。随后,上海汽车底盘配件厂用7个月时间完成了悬架、转向器、前减振器、传动轴、制动器等18个总成;上海内燃机配件厂试制出发动机;上海郑兴泰汽车机件制造厂试制出变速器和螺旋伞齿轮;上海汽车装配厂用5个月完成了车身制造和整车组装。然而,三年困难时期的到来推迟了上海牌的出生。

1964年2月,“凤凰”牌轿车再次投产,并正式易名为“上海”牌SH760型轿车,成为国内除了“红旗”之外唯一大批量生产的乘用车。1965年,“上海”牌轿车通过第一机械工业部技术鉴定,批准定型。1972年起又对车身进行了改型,并减轻了自重,使用了上海汽车发动机厂生产的680Q型发动机,功率达到90马力。1980年,上汽年产“上海”牌轿车突破5000辆。

1985年已经开始与德国大众公司合资的上汽与嘉定县联营,另行建厂继续生产“上海”牌轿车,并继续做了一些技术改进,一直生产到20世纪90年代初。1991年11月25日,上汽总装车间举行了最后一辆“上海”牌轿车下线仪式。“上海”牌轿车问世33年来,共计生产了79525辆,成为我国公务用车和出租车的主要车型。

从改革开放前北汽、一汽、上汽独立研发乘用车的历史进程不难看出,汽车产业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产业,中央政府对汽车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乘用车成为代表我国国力的最主要的产业之一,成为向党和共和国献礼的重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