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的学术谱系与理论建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简要的结语

综上所述,艾略特文化诗学批评是对西方近代古典主义和近代人文主义诗学的双重继承和双重超越,体现了一种新古典主义和新象征主义学术品格。艾略特深谙文学的语言、美感、文本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内在关系,独具文化诗学批评的慧眼。从文化史角度看,艾略特继承了英国近代“文化与文明”对立的文化衰退论。认为毫无限制的工业化造成对传统的普遍背离,对宗教的异化,实际上是文化的灭亡。因此他的理论弥漫着一种悲观主义情调。同时,艾略特也继承了英国近代“文化与文明”思想传统的理想主义,尤其是继承了阿诺德的文化理想主义。艾略特希冀在混乱和破碎的年代,引领西方走向秩序和统一,树立西方古典传统的权威,重建基督教精神信仰,显示出文化救赎的忧患意识和悲壮努力。艾略特试图用基督教社会来改造现代西方世俗社会,或许过于沉重和不合时宜,从而难免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他对英美工业文明的批判不失为西方现代社会的一副清醒剂。“艾略特坚持文化作为社会理想的储存库的共有(如果用弗·雷·利维斯的说法来表述就是‘有记录价值的仓库’),坚持理想这个概念,与指示日常生活的这个词(即文化——译者注)的宽泛意义是不可分割的。……最令人激动的,是艾略特与来自薄弱意志和黑暗社会的威胁的斗争,与拜金主义抗争,反对政治绑架文化,进而反对将伟大的诗歌与促使诗歌延续的传统对立起来。”[67]艾略特也因此被视为一位悲壮的“文化斗士”。在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艾略特倡导整体的文化观,提出个人文化服从于社会文化,具有一种总体性的价值视野。艾略特主张沟通传统与现代,善于从传统中获取生命形式,以当下激活传统、使传统走入当代,在传统积淀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至今仍给人启迪。艾略特的文化诗学批评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视野,探讨关注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问题,极富学术张力和启迪价值,从而在20世纪西方文坛独具学术光彩。艾略特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评,展现了一位现代主义(后期象征主义)先锋诗人与保守主义(新古典主义)批评家在现代性语境中的不断求索,显示出“古典性”与“现代性”内在结合、“传统性”与“独创性”完美统一的双重品格。艾略特的文学作品和批评著作对英美20世纪现代派文学和新批评理论起了开拓作用,并一度成为英美诗界的领袖人物。韦勒克对艾略特给予了很高评价,称艾略特是20世纪英语世界至今最重要的批评家。他对他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造成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他比任何别人都作出了更大努力来促进感受的转变……他最强烈地反对浪漫主义……他为传统所作的辩护;他把英国诗歌史看成导致原始统一性分化过程的那种见解……所有这一切都是决定性的批评问题。[68]

另一方面,后人对艾略特的批评理论也不乏微词,即对文学审美的偏离。韦勒克不无遗憾地指出:“他是兴趣偏离了文学批评,因而他易于把文学当作他的关于世界的衰史的文献。”[69]当代美国批评家H.布鲁姆强调审美是文学作品恒定的核心价值,只有审美的力量才能透入经典。在其《西方正典》一书中他将艾略特逐出“西方正典”的行列,正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艾略特的文学批评不符合布鲁姆的审美主义标准。布鲁姆标榜和维护审美自主性,强调“审美批评使我们回到文学想象的自主性上去,回到孤独的心灵中去,于是读者不再是社会的一员,而是深层的自我,作为我们终极的内在性”[70]。布鲁姆认为,经典不能使社会变好或变坏,经典的作用在于让人们在孤独的生存条件中与心灵的自我对话。“文学研究无论怎样进行也拯救不了任何人,也改善不了任何社会。”[71]正因为此,富于社会责任感的艾略特不但未列入该书所遴选和评论的西方文学史上26位经典大师行列,也未被列入该书第2页所列西方经典作家的大名单。布鲁姆反对将诗降为意识形态,他在该书《论经典》这章中写道:“一首诗不能仅仅被读为一首诗,因为它主要是一个社会文献……我与这一态度不同,力主一种顽强的抵抗,其惟一目的是尽可能保存诗的完整和纯粹。”[72]布鲁姆强调,美学力量和美学尊严是经典的标志,而这个美学力量和美学尊严作为一种能量,在本质上是孤独的而不是社会的。[73]布鲁姆在该书中反复指责那些高度政治化的当代西方文化批评家们为“憎恨学派”。笔者以为,哈罗德·布鲁姆竭尽一切能事来贬评艾略特,恰恰表明艾略特对其影响之深入骨髓,以至于在潜意识中具有一种对于艾略特的“影响的焦虑”与“弑父情结”。在文化诗学批评复兴的今天,艾略特文学批评的文化诗学内涵更显出其独特的先锋价值与厚重的文化意识。但是,毋庸讳言,与其之前的阿诺德和之后的利维斯相比,艾略特更具有突出少数文化人地位的精英意识和保守意识。


[1] 彼得·阿克罗伊德:《艾略特传》,刘长缨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第89页。

[2] 彼得·阿克罗伊德:《艾略特传》,刘长缨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第165页。

[3] 彼得·阿克罗伊德:《艾略特传》,刘长缨,张筱强译,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1989,第279页。

[4] 托马斯·艾略特主编《标准》4∶751,转引自雷内·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5卷,章安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262页。

[5] T.S.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第68页。

[6] 彼得·阿克罗伊德:《艾略特传》,刘长缨、张筱强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第55~57页。

[7] 雷内·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5卷,章安琪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268页。

[8] 雷内·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5卷,章安琪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257页。

[9] 吴浩:《自由与传统——二十世纪英国文化》,东方出版社,1999,第23页。

[10] 弗雷德·英格利斯:《文化》,韩启群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80页。

[11] 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92页。

[12] 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95页。

[13] 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93页。

[14] 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111页。

[15] 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203页。

[16] 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95~96页。

[17] 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97页。

[18] 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123页。

[19] 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135页。

[20] 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116页。

[21] 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118页。

[22] 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174页。

[23] 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99页。

[24] 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133页。

[25] 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166页。

[26] T.S.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第266页。

[27] T.S.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第241页。

[28] T.S.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第241~242页。

[29] T.S.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第243页。

[30] T.S.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第244页。

[31] T.S.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第245页。

[32] T.S.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第245页。

[33] 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载《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第2页。

[34] T.S.艾略特:《什么是基督教社会》,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46~47页。

[35] T.S.艾略特:《宗教和文学》,载《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第250页。

[36] T.S.艾略特:《什么是基督教社会》,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30页。

[37] T.S.艾略特:《宗教和文学》,载《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第248页。

[38] T.S.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第11页。

[39] T.S.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第2页。

[40]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5卷,章安琪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291页。

[41] T.S.艾略特:《古典文学和文学家》,载《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第261页。

[42] T.S.艾略特:《现代教育与古典文学》,载《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第234页。

[43] 彼得·阿克罗伊德:《艾略特传》,刘长缨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第165页。

[44] T.S.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第185~186页。

[45] T.S.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第83~194页

[46] T.S.艾略特:《什么是基督教社会》,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17页。

[47] T.S.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207页。

[48] T.S.艾略特:《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第127页。

[49] T.S.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第242页。

[50] T.S.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85页。

[51] T.S.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100页。

[52] T.S.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103页。

[53] T.S.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106页。

[54] T.S.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104页。

[55] T.S.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144页。

[56] T.S.艾略特:《什么是基督教社会》,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47页。

[57] T.S.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89~90页。

[58] T.S.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98页。

[59] 参见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第295~296页。

[60] T.S.艾略特:《批评的界限》,载《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第299页。

[61] T.S.艾略特:《什么是经典作品?》,载《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第190~196页。

[62] T.S.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98页。

[63] T.S.艾略特:《宗教与文学》,载《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第132、134页。

[64] T.S.艾略特:《宗教与文学》,载《艾略特诗学文集》,王恩衷编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第246页。

[65] T.S.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载《基督教与文化》,杨民生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第102页。

[66] 杰弗里·哈特曼:《荒野中的批评》,张德兴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第4页。

[67] 弗雷德·英格利斯:《文化》,韩启群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84页。

[68] 雷内·韦勒克:《现代文学批评史》第5卷,章安琪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176页。

[69] 雷内·韦勒克:《现代文学批评史》第5卷,章安琪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第316页。

[70]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序言与开篇”,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5,第8页。

[71]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5,第22页。

[72]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5,第13页。

[73]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5,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