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新疆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新疆人口规模与经济发展
人口规模是一定地区、一定时间的人口总量反映。人口规模是动态的、变化的,它随着人口的增长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着。新疆人口规模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缓慢的发展过程。
一 新疆的人口规模变化情况
据《汉书·西域传》统计,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按现在的版图计算,新疆约有48万人。受战争、疾病、游牧迁徙等因素的影响,自汉代至清末,新疆人口再生产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发展十分缓慢,有时甚至呈停滞状态。到19世纪初,新疆人口仍为40万~50万。1884年新疆建省后,人口迅速增加。1902年,新疆人口达到206.99万人。
任何历史阶段或地理区域中的人口再生产类型,都是人口再生产与人类生态系统相适应的产物,或者是这一过程的表现。新疆人口规模的发展变化过程,与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
一方面是自然环境的影响。新疆的自然环境属干旱地区类型,其特征是降水少和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全区年平均降水量仅145毫米,北疆年降水量为150~250毫米,南疆则为全封闭型的内陆盆地,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东疆哈密盆地东西南部为极端干旱的荒漠地区,年降水量不足30毫米,吐鲁番等地年降水量仅16.9毫米。除了降水稀少外,湿润度小、蒸发量大、空气干燥、太阳辐射强等干旱地区的其他特征,在新疆都非常明显。在这样一个自然环境中,在历史上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情况下,人类生存的空间只能是淡水比较充足、取水比较方便的狭小范围。水资源的丰枯变迁,制约着人口活动的空间和人口的增长。
另一方面是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新疆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很不平衡,1949年以前,虽然一些地区已萌发出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或因素,但个别地区还保留着封建领主庄园制,而大部分地区的社会发展,基本上还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发展阶段。因而,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处于滞后状态,长期徘徊在自然经济的桎梏中。各族人民在这种经济形态的束缚下,只能依据奴隶主、庄园主、封建领主的需求,在分散的小块土地上进行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给自足的生产活动。地区的经济、文化、卫生、医疗事业等都非常落后。所以,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岁月里,新疆人口发展基本上表现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滞后状态,人口的自然增长是起伏的、缓慢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疆和全国一样,在社会、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人口作为社会基本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统一体,其规模也相应地呈现出上升趋势:1949年为433.34万人;1982年7月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人口规模为1308.15万人;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人口规模为1515.69万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为1845.95万人;2007年末,总人口达到2095.19万人(详见表1、图1、图2)。
表1 新疆人口发展状况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五十年1955-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图1 新疆人口总量变化情况

图2 新疆人口自然增长变化情况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人口规模变化与经济发展的阶段
基于不同时期国家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新疆总人口规模的变动也经历了反复和曲折的过程。新疆人口与经济的发展变化,基本上是一致的、密切相关的。两者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至于是人口增长促进了经济增长,还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制约了经济增长的速度,这需要对不同时期进行分析。
(一)1950~1966年新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过程
新疆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在1950~1966年的这16年里,表现为同步的高速增长。16年中,新疆人口平均增长率为3.96%,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消费总额及积累总额的增长率分别为11.59%、10.34%、8.40%、14.42%,均高于人口增长速度。其中:社会总产值高7.63个百分点;国民收入高6.38个百分点;消费总额高4.44个百分点;积累总额高10.46个百分点。新疆在这一时期积累总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4.42%,高出消费总额年平均增长速度6.02个百分点;而消费总额又高出人口年平均增长速度4.44个百分点,高出了一倍以上。这说明新疆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是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的增长,对资源的开发、产业结构的转换、工业化初期劳动力的转移、工资成本的刺激和抑制以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认为,这一时期新疆的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处在相互促进、共同扩大的良性上升时期(见表2、图3)。
表2 新疆主要年份人口规模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对比

资料来源:刘甲金《新疆区域社会人文研究》,新疆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1990。

图3 1949~1979年主要年份新疆人口与经济的发展变化
(二)1967~1977年新疆人口增长与经济的增长变化
受“文革”的影响,新疆这10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大为下降,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仅为2.91%,比前16年下降了8.68个百分点;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74%,比前16年下降了8.60个百分点;消费总额年平均增长率仅为3.52%,比前16年下降了4.88个百分点;积累总额年平均增长率仅为6.53%,比前16年下降了7.89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大减缓,而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却继续保持在3.32%以上。
在人口继续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积累总额和消费总额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这必然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事实也正是如此,以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之一——居民储蓄存款为例,前16年的居民储蓄存款年平均增长率为43.00%,而1967~1977年的10年间则下降为6.89%,下降幅度为36.11个百分点。人口的高速增长给人民生活、生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效应。
(三)1979~1989年新疆人口规模变化与经济起伏情况
这10年新疆总人口由1255.97万人增加到1454.16万人,增加了198.19万人。社会总产值由1979年的80亿元增加到1989年的394.55亿元。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是可喜的,人口增长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和推行,有了一定的下降。这种下降的趋势到1985年以后出现了回升势头。一方面是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自1984年下半年,开始逐步放宽对二胎生育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民生育意愿的内在激励和新旧体制交替时出现的管理上的薄弱,以及人口流动给计划生育管理带来的困难和年龄结构等原因,导致新疆与全国一致出现了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回升。
(四)1990年以后新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新疆大力实施“一黑一白”战略以及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世纪之交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更是给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新疆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7年,新疆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23.2亿元,比1955年增长66.90倍,年均增长8.45%;比1978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0.89%;比1990年增长12.48倍。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950元,比1955年的241元增加了16709元,比1990年的1713元增加了15237元。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07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13元,比1978年增长31.3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183元,比1978年增长25.7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9%,分别比1980年下降了22.2个、20.9个百分点。
在这一阶段前期——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口高出生率的趋势继续保持。1995年以后,人口出生率降至20‰以下,自然增长率也随之下降。2007年,人口出生率为16.79‰,死亡率为5.01‰,自然增长率为11.78‰。
从动态角度分析,人口与经济的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落后的经济伴随着“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增长模式;第二阶段,经济发展的初期伴随着“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人口增长模式;第三阶段,经济发展中期表现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增长模式;第四阶段,经济发达时期出现人口“零自然增长”的静态人口模式。这说明经济发展对人们生育行为的影响,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才能显示出它的作用,不是经济刚发展生育就减少了,恰恰相反,在经济开始发展时,人口数量还是上升的。世界人口发展史也表明了这一点,欧洲和北美洲生育率下降,在没有任何政策干预的情况下,经过150年才完成了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达到低生育水平。按上述分析进行类比,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新疆人口经历了几个不同发展时期,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过快的趋势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开始进入第三阶段,人口生产类型已经开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型转变。
三 新疆人口的机械变动与经济发展
在新疆人口的高速增长过程中,机械迁移人口占很大比重。人口的机械变动与自然变动一起制约着总人口的发展过程,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新疆人口的机械迁移包括省区际人口迁移和区内各地区间人口迁移。本研究的对象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新疆人口,所以论述重点放在省区际人口迁移上。
(一)新疆人口机械迁移的历史回顾与现状规模
1.古代和近代的新疆人口迁移
新疆古代移民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以后历经朝代更迭、岁月变迁,大批的内地人口不断涌入新疆。到1935年,入疆的汉族移民估计累计达到20万人。到1949年,新疆总人口达到433.34万人,与20世纪初相比,人口规模翻了一番。
2.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疆人口机械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省区际人口迁移经历了从以计划迁移为主、自发迁移为辅向以自发迁移为主转变的历史过程。50多年的迁移变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以划分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疆人口机械迁移的第一高潮期(1949~1961年)。这12年间,新疆人口由433.34万人增长到710.06万人,净增长276.72万人,其中净入187.72万人,占同期净增人口数的67.84%,年均净迁入15.64万人。
第二阶段:新疆人口机械迁移的低谷期(1962~1963年)。由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1961~1965年,新疆开始精简职工,许多移民被遣送回原籍。1962年,新疆省区际人口净迁移-19.46万人。
第三阶段:新疆人口机械迁移的第二高潮期(1964~1980年)。16年间,新疆人口由744.18万人增至1283.24万人,净增539.06万人,其中,净迁入149.90万人,占同期净增人口数的27.81%,年均净迁入9.37万人。
第四阶段:新疆人口机械迁移的第二低谷期(1981~1989年)。从1981年起,新疆人口省区际迁移逆转为净迁出,净迁移人口为-24.57万人,年均净迁出3.07万人。
第五阶段:新疆省区际人口迁移的新高峰期(1990~2000年)。从1990年初到2000年,历年均为人口净迁入,而且净迁移量逐年回升。1990~2000年,净迁移总量为60.28万人,占同期新疆人口总增长量的18.27%,年均6.028万人,而且迁移速度加快。1991~1995年的5年间,年均净迁移量为4.48万人,1996~2000年的5年间,年均净迁移量增至7.57万人。
(二)新疆人口机械迁移的原因
导致人口机械变动的因素有很多,如政治因素、军事因素、宗教因素等非经济因素,但起决定性、经常性作用的是经济因素。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人口都是一定经济利益的体现者,影响人口机械变动的其他因素,最终表现为经济因素在起作用。
新疆人口的机械迁移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疆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由此形成的较大的人口容量和较好的经济开发条件,为内地人口尤其是来自人口稠密地区的农村移民迁入新疆提供了资源基础。
(2)新疆的历次开发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吸引内地移民创造了条件。
(3)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迁入新疆为移民提供了较高的期望。
(4)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影响新疆人口的机械迁移。
(5)新疆与其他省区之间以及新疆区内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成为其人口机械迁移的催化剂。
(6)新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产生的对第三产业和建筑业从业人员的需求,是推动其人口机械迁移增长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新疆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封闭偏远的地理位置以及民族分裂分子的干扰破坏等不稳定因素,加之过去在迁移政策上的某些失误,不仅造成新疆人口的大量迁出,而且阻碍了移民迁入新疆,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迁入。
新疆人口机械迁移的最终结果,是在这两种不同方向的力量或者原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三)人口机械迁移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影响
多年的人口机械迁移活动,对新疆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新疆的移民史,也是一部新疆的发展史。尤其是近年来的人口迁移,对新疆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影响日益明显。
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口迁移奠定了新疆工农业的基础并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疆工农业生产极为落后。1949年,新疆国民经济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仅为68409万元,其中农业为58636万元,占85.7%;工业为9773万元,占14.3%。全疆没有一家大中型企业。虽然新疆以农牧业为主,但生产方式极为落后,建立和发展现代化的工农业成为当务之急。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实行了向西部计划移民的政策。20世纪50、60年代是新疆人口机械迁移规模最大和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也是新疆经济发展最迅速的时期。适量的迁入人口不仅奠定了现代化的工农业基础,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本,使新疆的经济建设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而且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新疆所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和这一时期移民通过艰苦奋斗所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分不开的。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口机械迁移促进了新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新疆人口机械迁移主流逐渐被市场经济调控下的自发移民代替,迁移活动也越来越活跃,移民对新疆社会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一是缓解了新疆就业结构性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就业结构的转换;二是冲击了新疆本土的传统观念,扩大和加速了新疆与全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三是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方便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四是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五是加速了新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
实践证明,适度的人口迁移是新疆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之一。历年的人口迁移不但对于新疆的开发建设是必要的,而且对于新疆的社会稳定、长治久安更是必要的。
需要指出的是,从1981年开始,新疆人口机械增长速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流出区外的人口增加,一度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尤其是一批高素质人才流出,对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第二节 新疆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
人口素质确切的定义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智力同他赖以运用并发挥出来的与客观条件相适应,且把这种关系保持下去的一种能力。具体地说,人口素质泛指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包括健康状况、预期寿命以及道德传统、教育、科学、技术等。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基础,文化素质则是人口素质的核心。两者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一 新疆人口素质变化
从人口身体素质来看,1949年以前,新疆人口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都非常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对文化教育和健康方面的巨大投资,人口质量有了显著提高。2007年,全区拥有医院、卫生院1629个,医生43551人,病床90329张,分别比1949年的48个、82人、696张增长了32.9倍、530.1倍、128.8倍。2007年平均每万人拥有医院0.78个、医生20.79人、病床41.6张。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20.82‰下降到2007年的5.01‰。婴儿死亡率由1949年的420‰~600‰下降到现在的29.76‰,孕产妇死亡率由1949年的1500/10万人下降到现在的123.7/10万人。住院分娩率达到62.0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不到30岁提高到2000年的67.41岁,增加了约37岁。
从人口文化素质来看,新中国成立前,新疆人口文化素质是全国最低的省区之一,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全区人口的95%以上,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还不到小学一年级水平。50多年来,新疆文化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各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发生了质的飞跃,文盲、半文盲人口大幅减少。文盲、半文盲人口的比例由1982年的33.57%、1990年的19.52%下降到2000年7.72%。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到2000年已上升到7.73年(相当于初中一、二年级水平)。“五普”资料显示,新疆每10万人口中,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5127人,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人口12178人,初中文化程度人口27552人,小学文化程度人口37909人;文盲人口有103.68万人,文盲率为5.6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文盲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个百分点。
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公报,2005年,全区人口中,具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59.70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53.61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34.49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45.30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加65.05万人,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加28.82万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加125.90万人,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减少54.48万人。
二 人口素质与新疆区域经济发展
人作为社会基本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对立统一体,人口素质的变化如同人口数量的变化一样,对经济发展也有促进或阻碍作用。
近年来,新疆的人口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一方面,新疆人口素质与全国许多省区相比较,仍然存在差距;另一方面,在新疆各区域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为了比较各区域人口素质的高低,我们用人口素质系数来进行分析。人口素质与人口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口素质就越高。人口素质与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数成正比,与文盲、半文盲人口数成反比,其具体计算公式为:
人口素质系数=每万人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每万人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数
根据2000年新疆人口普查资料计算全疆及各区域人口素质系数如下(见表3、图4)。
表3 2000年新疆人口素质系数

资料来源: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整理。

图4 2000年新疆分区每万人拥有相应文化程度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疆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全疆总人口的5.62%,达到103.68万人。其中,南疆三地州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全疆文盲、半文盲总人口的36.08%,是全疆文盲、半文盲人口最多的区域,达37.41万人。天山北坡区文盲、半文盲人口也占到了全疆文盲、半文盲总人口较高的比例(26.49%)。
从每万人中拥有文盲、半文盲人数来看:全疆为561.66人,其中南疆三地州最高,达到676.90人;北疆区最低,为451.19人。
全疆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全疆总人口的5.13%,达到94.65万人。天山北坡区集中了全疆一半以上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该区域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全疆该类人口的53.84%。从每万人中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来看:全疆平均为512.74人,天山北坡区和东疆区超过了这一水平,天山北坡区为997.32人,在全疆第一,远高于其他四个区域;南疆三地州、南疆东北部区和北疆区低于全疆平均水平,南疆三地州仅为204.10人,比全疆平均水平低308.64人,是全疆高层次人才相对最缺的区域。南疆三地州不仅受高等教育的人员所占比例低,而且受高中教育的人员比例也很低。每万人中拥有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数全疆为1217.75人,南疆三地州只有620.90人。另一个南疆区——南疆东北部区也只有980.27人,这两个区域的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例甚至低于天山北坡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比例,可见人口受教育水平之低。
从人口素质系数看,全疆的人口素质系数为0.91,显然未受教育人口的比重高于受过高等教育人口的比重。全疆五个区中有三个区超过全疆平均水平,两个区低于全疆平均水平。天山北坡区人口素质最高,该区受过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超过了未受教育人口的比例。天山北坡区人口的素质在全疆非常突出,其人口素质系数比处在全疆第二位的东疆区高出80.58%,北疆区的人口素质与全疆平均水平基本持平,而南疆三地州和南疆东北部区人口素质则要比全疆平均水平低得多。总的来说,南疆的人口文化素质低于北疆。
人口素质的区域分布表明了人才向经济水平高、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区域集中的趋势十分明显。同时,也说明了人口素质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人口素质高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另外,人口的身体素质也令人担忧,存在诸多影响人口安全的因素。如:平均预期寿命全国为71.4岁,新疆为67.4岁;妇女生殖道感染发病率全国为30%(农村为40%),新疆为60%(农村为76%);产妇死亡率全国为45.2人/10万人,新疆为117.55人/10万人;婴儿死亡率全国为13.0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6.04‰,新疆婴儿死亡率为21.5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5.83‰。据卫生部门的最新统计,截至2008年9月底,新疆艾滋病感染者24818例,约占全国报告总人数的9%,累计报告病例数居全国第四位。
目前,这样的人口素质显然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较低的人口素质将成为制约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第三节 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人口分布的特点反映了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力分布状况。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受自然、社会、经济、历史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是历史长期形成的结果。人口分布的现状及其沿革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反之,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会对人口的迁移与分布产生重大影响。
新疆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决定了其人口的发展变化与绿洲经济的演化息息相关,人类活动的中心就是有限的绿洲。在占新疆土地面积近4.2%(约7万平方公里)的绿洲上分布着全疆95%以上的人口。2007年,新疆人口密度为12.6人/平方公里,其中绿洲人口密度达到299.3人/平方公里。人口的空间分布极不平衡。
一 经济因素与新疆人口分布
除了自然因素之外,人口分布还与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布局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前,新疆依社会经济类型大致分为北疆游牧区和南疆农业区两大类。在这样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北疆地区除了沿交通干线有一些小城镇和居民点以外,广大牧区人口稀少。而南疆的许多绿洲,由于历史上是以种植业为主,手工业也比较发达,形成了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因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南疆各地区的人口总量大于北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地区经济水平的发展变化,新疆人口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水平最通用的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全疆及五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在50余年的时间里都有了长足的提高。全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5年到2007年增长了69.3倍,年均增长8.52%。在五大经济区域中,增长最快的区域是南疆东北部区,52年时间里增长了140.0倍;增长最慢的区域是南疆三地州,仅增长了58.3倍。全疆及各区域在增长阶段上都明显地表现出1978年以前的增长速度大大低于1978年以后的增长速度。显然,改革开放以及市场化进程,加之对人口的控制,使各区域经济水平都迅速提高。
1949年,全疆经济水平最高的区域是北疆区,最低的区域为南疆东北部区,经济总量最大的南疆三地州的经济水平却排倒数第二位。这一时期,北疆地区的经济水平远高于南疆地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天山北坡区已超过北疆区成为经济水平最高的区域,到1978年,东疆区和南疆东北部区也双双超过北疆区。这时五大经济区域经济水平从高到低的排序为:天山北坡区、东疆区、南疆东北部区、北疆区、南疆三地州。1978年至今,这一排位一直没有发生变化。从对比分析上看,2007年,天山北坡区、东疆区和南疆东北部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高于全疆平均水平,而南疆三地州和北疆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远低于全疆平均水平,南疆三地州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甚至不到全疆平均水平的1/3,处于第一位的天山北坡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南疆三地州的7.61倍。南疆三地州和北疆区的人口占全疆人口总数的50%以上,所以新疆有一半以上人口的经济水平达不到全疆平均水平,也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见表4)。
表4 新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五十年1955-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与此对应,新疆的区域人口分布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从人口区域分布上来看,在全疆五个区域中,天山北坡区1978年以前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长率达7.35%。该区是新疆人口机械迁移的主要区域。1978年以后,天山北坡区人口年均增长速度降至1.61%,与南疆东北部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持平;北疆区、东疆区和南疆东北部区的人口变化规律与全疆基本相同。比较特殊的是南疆三地州,该区域1978年以后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快于1978年以前,1949~1978年该区域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为1.67%,而1978~2007年的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90%,和全疆的人口变动规律相反(见表5)。
表5 新疆各区域人口所占比例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历次新疆人口普查资料、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历年《新疆统计年鉴》。
由于公安部门所提供的人口资料是按户籍管理制度进行统计的,在高度计划经济年代,有很高的准确性。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开放,人口的流动性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动使按户籍统计的人口与实际人口有很大出入。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全疆及各区域近10年来的人口变动情况,我们选择了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作为分析人口变动的资料来源(见表6)。
表6 新疆“四普”及“五普”城乡人口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90年及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从1990年到2000年,全疆人口增长了21.79%,其中城镇人口增长率超过乡村人口增长率7.4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总数达624.76万人,占全疆总人口的1/3强。从全疆五个区域看,天山北坡区的人口增长速度是最快的。该区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人口集聚效应,同时该区也是全疆唯一城镇人口多于乡村人口的区域。北疆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在全疆是最慢的,10年总人口增长了15.13%,低于全疆平均水平6.66个百分点。由于该区域没有大量的人口迁入,在区域内部也产生了乡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现象。东疆区的城镇人口比例由1990年的33.61%,迅速上升到2000年的44.28%,是全疆城镇人口上升幅度最大的区域。该区域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乡村人口增长率为-0.01%,这说明该区域乡村人口10年间向城镇流动的速度快于其他区域。南疆东北部区由于经济规模较大,在近10年经济发展又相对较好,经济发展对人口的吸引也较为明显,10年间的人口增长率为25.20%,仅低于天山北坡区。南疆三地州人口机械迁入量不大,但该区域人口出生率却很高,所以其人口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这进一步加大了南疆三地州经济发展的困难。同时,该区域城镇人口比重有所提高,城镇人口的增长明显快于农村,这与该区域原来城镇人口基数较低以及人口从更落后的乡村向相对较好的城镇转移有关。
从总体上看,新疆人口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转移、从乡村向城镇转移的特点明显。
二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
城镇化是人口分布变化的必然趋势。城镇化水平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人口的集中程度;另一个是经济的集中程度。
从人口情况来看,2007年,新疆城市数量达到21个,城镇人口达到820.27万人,比2000年增加196.09万人,年均增长3.98%。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9.15%,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了5.4个百分点,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从经济集中度分析,在全疆五个区域中,天山北坡区城镇化水平高于全疆平均水平。该区域城市较为密集,城市规模也相对较大,特别是特大城市乌鲁木齐市对该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很大。东疆区城镇化水平已接近全疆平均水平,在全疆城镇化水平中排第二位。南疆东北部区城市经济较为突出,但由于人口聚集度低,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在全疆城镇化水平中排第三位。北疆区和南疆三地州两个农业区域,城镇化水平都非常低,城市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也都非常小。
新疆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国相比也存在很大差距,在全国属于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2007年,新疆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全国5.75个百分点。新疆城镇人口占全疆总人口的1/3强,但是真正的城市市区人口不到全疆总人口的1/4。全疆经济总量的58.20%、工业经济的80.98%集中在城市,城市经济已成为全区社会经济的主体,但与发达省区相比,城市经济的比重仍然很低。
第四节 新疆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
一 新疆民族结构
新疆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新中国成立初期,其少数民族很少,只有13个,少数民族人口为404.24万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及民族发展,在民族地区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不断改善,各民族之间加大了人口的迁移、流动,使新疆民族种类不断增加,人口总量大幅增加。目前,新疆的民族数量已达到55个,在全国56个民族中只缺少布朗族。与新中国成立前相比,少数民族增加了42个,少数民族人口由1955年的456.73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271.27万人,增长了1.78倍,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68%。新疆已成为少数民族人口数超过1000万人的少数民族省区之一。
在世居的13个主要少数民族中,人口相对集中于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等6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汉族人口均在500万人以上,哈萨克族人口在100万人以上,回族在80万人以上,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均在15万人以上。
二 新疆人口年龄构成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基本情况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新疆总人口为1845.95万人,其中,0~14岁少年儿童人口503.31万人,占总人口的27.27%; 15~59岁人口1197.84万人,占总人口的64.89%; 60岁及以上人口144.80万人,占总人口的7.84%。与前4次人口普查相比,这三个年龄段的人数均发生了显著变化(见表7)。
表7 新疆5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表

注:①前4次普查各年龄组加总不等总数,其中没包括年龄不详人数。②为了与我国现行人事制度衔接,老年人口以60岁为起点。
资料来源:历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从表7可以看到:“一普”“二普”时,新疆人口年龄构成均未受到计划生育的影响,表现为低年龄组人口规模较大,由低龄到高龄,人口规模逐渐缩小。自“四普”起,人口年龄构成已带有明显的人为控制痕迹,低年龄组人口规模逐步减小,高年龄组人口规模逐步变大。
(二)人口年龄构成的基本特点
1.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呈现不规则葫芦型塔状,人口再生产类型仍属增加型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人口变迁,2000年,新疆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呈现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形状。它已不是那种底大上尖的台阶式金字塔,而变成了一种底部渐渐收缩,中间部分突出的不规则葫芦型塔状。总体看,虽然新疆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下部明显收缩,且彻底扭转了越到底部越宽的面貌,但较宽的塔基,仍将使人口总量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增长(见图5)。

图5 2000年新疆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
2.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国际上通常把人口年龄结构分成三种类型,即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其衡量的指标包括:少年儿童系数、老年系数、老少比、年龄中位数(见表8)。
表8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判别标准

从“五普”资料来看,2000年新疆少年儿童系数为27.27%,与“四普”相比,下降了5.78个百分点;老年系数为7.84%,较“四普”上升了1.61个百分点;老少比由“四普”时的18.85%上升到28.77%,提高了9.92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四普”时为21.95岁,“五普”时为27.10岁,增加了5.15岁(见表9)。综合各项指标,结合“四普”有关资料,可以看出,2000年新疆人口的年龄结构已属于成年型,表现为低年龄段人口规模的下降较为迅速,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较为突出,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
表9 新疆5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

资料来源:历次人口普查资料。
3.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转变步伐不一,城乡年龄构成差异明显
20世纪末的最后10年,新疆人口年龄构成转变的幅度很大。但由于各地区所处的区域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人口年龄结构类型转变的步伐也存在差异。
分地区来看,全区14个地(州、市)中有6个地(州、市)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有8个地(州、市)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类型转变步伐较快的是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其少年儿童系数均在20%以下,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已转为老年型初期。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是石河子市,成为全区第一个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地区。而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等地的年龄结构类型转变得最慢,目前仍属成年型初期。这主要是由其低龄组人口的比例下降幅度小且部分呈上升趋势所致。
分城乡看,城乡之间的年龄构成差异明显,县及县以下的乡村人口年龄构成中,低龄人口比例明显偏高。0~14岁农村低龄组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30.59%,而城镇低龄组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为20.77%,二者之间相差9.82个百分点。15~64岁农村劳动适龄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例为64.65%,而城镇此比例高达74.74%,高出农村10.09个百分点。从整个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看,市属老年型初期,镇正处在成年型,县则处在成年型初期。人口再生产类型,城镇处于增加型向稳定型过渡的阶段,而乡村仍属增加型,人口发展过程城镇快于乡村(见表10)。
表10 2000年新疆市、镇、县人口年龄构成

4.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和比例增幅较大,劳动力就业安置形势严峻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新疆劳动适龄人口为920.26万人,占总人口的60.72%。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上升到64.89%,数量达1197.84万人,净增277.58万人,年均递增2.67%,并且青壮年劳动适龄人口比例大,16~34岁年龄段人口占劳动适龄总人口的比例高达51.20%,使得新疆就业情况呈现出一方面新生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增加,另一方面农业和非农业劳动力已经过剩状态。再加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劳动力就业安置形势严峻。
5.育龄妇女比例上升,人口增长成为必然趋势
“五普”资料显示,2000年新疆15~49岁的育龄妇女为509.67万人,占女性人口的57.22%,比“四普”时增加了117.58万人,在女性人口中的比例上升了3.76个百分点。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占育龄妇女的比例为34.62%,低年龄妇女人数的增加加大了人口生育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