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新疆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特征
第一节 新疆人口与经济的运动规律
人口与经济的发展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发展规律,只有在运动中才能显现出来。这种运动不仅表现为人口与经济在整体上的相互制约和影响,而且表现为局部的甚至是人口与经济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如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与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影响,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循环运动等。人口经济规律,就是人口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运动规律。
一 人口的数量、质量与生产资料的数量、质量的运动规律
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生产条件下,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与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成同方向运动。换句话说,由于生产资料数量的多少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高低,同时决定着可以吸收劳动力的数量,因而生产资料数量的增加就意味着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增殖。而生产资料的质量不高,就意味着对劳动者技术水平的要求也不高。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疆经济处于开发初期,需要开垦大片的荒地,那时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手段又很落后,对劳动力需要得就比较多。而当时新疆本地的劳动力数量有限,因此吸引了大批内地劳动力人口的迁入,从而解决了这个时期新疆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生产资料的质量也随之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人口质量与生产资料的质量成同方向运动,而人口数量与生产资料的质量则成反方向运动。新疆劳动力人口由五六十年代的短缺转变为目前的过剩。其原因,一方面是人口数量增长太快,另一方面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资料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相应地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也日趋提高。
二 新疆人口与经济的循环模式
根据马克思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与物质资料扩大再生产的两种模式相对应,人类自身的扩大再生产也有以外延为主和以内涵为主的两种模式。以外延为主的人口再生产模式,表现为人口数量增长过快,造成经济发展的缓慢,影响人口质量的提高,形成人口经济的不良循环;以内涵为主的人口再生产模式,是通过提高人口质量、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发展经济,又以经济的高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人口质量,并把控制人口数量建立在人们自觉的基础之上的一种良性循环。
新疆人口经济的循环模式,离不开整个国家经济大循环这个前提,仍然是一种以外延为主的生产模式。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人口增长速度有了一定的下降,但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过去几十年人口的高出生率,变为近几十年劳动人口的高速增长。社会主义劳动者充分就业的原则,又不得不使已经饱和的社会经济各部门继续增加新的劳动力,而为了充分利用劳动力,又不得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排斥了新技术和新机器的采用。因此形成了一个“人口数量多→经济发展缓慢→人口质量低”的不良循环,也就是“多、慢、低”的循环。
人口数量过多和人口质量过低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从两方面同时影响经济的发展。人口质量过低阻碍技术进步,影响劳动效率。这种不良循环在新疆的某些地区表现得尤为严重。人口数量过多,导致资金积累减少,阻碍技术进步,影响劳动效率,降低经济效果,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然也影响教育、卫生、福利事业的发展,影响智力的开发,从而导致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也不充分。
三 新疆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
从世界一些国家人口转变过程看,促使人口转变的主要因素有: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增多,妇女受教育和就业的机会增多,个人和社会能够提供足够的养老保险金,消费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等等。由此可见,人口转变的实现是伴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出现的,是和提高人口质量分不开的。新疆女性在业人口素质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数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从这两个方面,都可以看出新疆人口的逐步转变,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在内涵上的规模逐渐增大,有利于新疆人口经济的循环逐步向良性方向转化。人口转变在新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最终实现经济现代化和相应的生活方式现代化,人口转变过程才能排除各种不稳定因素,从而得以实现。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口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事业也有了迅速的发展,人们能够逐步接受并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从而使全区的生育率在一段时间内有较明显的下降,同时劳动力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新疆实行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出生数量,有效地调整和改变了人口再生产类型和人口结构,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节省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增加了社会积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果我们不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生育观念和生育水平的影响,静态地分析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1975年为基年来推算2005年新疆人口总数,按照1975年总人口为1154.53万人,自然增长率为24.36‰,用人口复利公式计算,以1975年的增长速度,30年后,即2005年,新疆总人口应为:
1154.53×(1+0.02436)30=2376.8万人
而2005年新疆实际总人口为2008万人,少出生人口368.8万人。可以说,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全区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30年间少出生368.8万人。
据《中国计划生育效益与投入》一书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少年儿童0~16岁的抚养费,农村至少4.1万元(每人每月平均214元),城市至少11万元(每人每月平均573元)。照此模式,忽略经济发展这一动态因子造成的抚养费的增加,我们可以计算出,新疆自1975年开展计划生育以来,全区累计少出生368.8万人。其中,农村少出生300.9万人,节约资金1233.69亿元;城市少出生67.9万人,节约资金746.9亿元,合计节约资金1980.59亿元,平均每年节约资金66.02亿元。
从计划生育对新疆人均GDP的贡献看,2005年新疆国内生产总值为2664.4亿元,人均GDP为13269元,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人均GDP则为11425.83元。由于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减少了新增人口对社会积累资金的消耗,人均GDP增加了1843.17元。可以说,少出生人口使得人均GDP提高了16.13%,为全区实现小康减轻了巨大的人口压力。
第二节 人口与就业
一 新疆就业人口数量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随着自治区的成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新疆新建、扩建了一批现代化工矿企业,稳定了就业形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劳动就业工作,并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
1949年,新疆就业人数为197.94万人,其中在职职工2.86万人。1952年7月,国家为了扩大城镇的就业,出台了《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采取了介绍就业和群众自行就业相结合的方针。这种积极的就业政策使新疆劳动就业人口迅速增长,1952年达到228.59万人,比1949年增长15%。
1953~1957年,全国实行了与多种经济成分相适应的劳动就业政策。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相适应,在劳动就业方面,通过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渠道安排了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到1957年,全疆劳动就业人口由1949年的197.94万人增至272.29万人。
1958年以后,“大跃进”运动导致了经济发展的失调和就业政策的混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向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结构转换,限制集体经济和取消个体经济,使劳动就业政策失去了综合平衡。在此期间,新疆经济增长大起大落,劳动就业规模也“大增大减”。1958年底,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增加迅速,就业人数出现不正常增长,不仅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城镇人口数量激增,使商品粮和消费品供应不足,并使城镇面临严重的就业问题。1960年底,中央政府大幅度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调整严重失调的国民经济结构,减少城镇就业职工数,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1963~1965年的经济调整时期,扩大了劳动就业的多种渠道。全疆就业人数增加到350.25万人,比1958年增长了22%。
1995年起,石油、天然气及石化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了新疆经济发展对能源和石化产品的需求,而且有力地带动了机械、交通运输、通信、建筑、电力、水利、农业、食品和纺织、化工、塑料、橡胶、医药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就业人口的增加,刺激了服务行业的增长,对新疆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升级产生了重大影响。
2000年,新疆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到68.06%,数量达1256.4万人。2005年,劳动年龄人口达到1405.72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70%,与“五普”时相比上升了1.94个百分点。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高,人口抚养负担轻,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使新疆处于“人口红利”时期;但另一方面,就业形势也非常严峻。
二 人口就业结构变化
(一)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划分类别中区分了一、二、三次产业,将在业人员按其所在单位或生产经营活动的性质,详细划分成16种不同类型的行业,为研究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及其变化提供了全面的资料。
从表11可以看出,2000年与1990年相比较,新疆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的在业人口比例都有所下降,其中农林牧渔业在业人口比例下降幅度较大,由1990年的66.03%下降到2000年的61.44%,下降了4.59个百分点。这说明了农林牧渔业在吸收劳动力方面的作用正在日益减弱,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从农林牧渔业中转移出来。近年来,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裁减冗员,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工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业的转变,采掘业、制造业在业人口比例也有所下降。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社会服务业在业人口比例上升幅度较明显,前者上升了3.63个百分点,后者上升了1.90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和再就业人口的重要渠道。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以及其他行业的在业人口比例略有上升。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的在业人口比例有所下降。
表11 新疆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及其变化

资料来源: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总的来看,新疆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正在发生转变,逐步趋于合理。但是,工业、教育、文化和科学研究等行业的在业人口比例有所下降,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二)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
表12反映了新疆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情况。2000年,新疆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所占比例比1990年下降了3.26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最大,这与农林牧渔业在业人口比例下降具有一致性。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上升幅度很小,仅上升0.21个百分点。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商业服务业人员,上升了4.55个百分点,反映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表12 新疆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及其变化

资料来源: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2000年,新疆智力型在业人口所占比例为14.31%,比1990年的13.0%上升了1.31个百分点;体力型在业人口所占比例从1990年的86.92%下降到2000年的85.58%,下降了1.34个百分点。智力型劳动者逐步增加的情况,表明新疆经济结构向资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转移。但是,新疆智力型劳动者占在业人口比例仍是相当低的,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仅占智力型劳动者的1.17%。这种状况不利于新疆的经济发展,不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三)在业人口的产业构成
表13、图6反映了新疆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变化情况。2000年,新疆一、二、三产业在业人口占在业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7.68%、13.78%、28.54%。其中,第一产业比1990年下降了3.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1990年下降了3.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1990年上升了7.20个百分点。2007年,新疆一、二、三产业在业人口占在业人口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0.30%、14.25%、35.45%。其中,第一产业比2000年又下降了7.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2000年上升了0.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2000年上升了6.91个百分点。
表13 1990~2007年新疆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图6 1990~2007年新疆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变化情况
以上比较说明,新疆第一产业在业人口比例下降较快,第二产业在业人口比例变化相对较慢,第三产业在业人口比例上升较快。这一变化反映了新疆经济正在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但是,第一产业在业人口所占比例仍然偏高,而且在第一产业中从事种植业的人口占91.39%,仅有8.61%的人口从事林、牧、渔业;第二产业在业人口比例也很低;第三产业在业人口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了新疆的工业化水平还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从国际经验看,产业结构变化必然导致就业结构变化,而且二者变化的速率大致接近,这是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产业结构的变化方向虽然符合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演进的国际趋势,但一、二产业明显落后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新兴服务行业发展不足,吸纳就业能力不强。第三产业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但2007年,新疆第三产业占该地区经济的比例为35.45%,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60% ~80%的水平,也低于国内许多省份40%以上的水平。第三产业不发达阻碍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使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难以社会化。就业结构的变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不同步,导致城镇化进程滞后,城乡关系不协调。城镇化滞后又会制约三次产业结构的升级。由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新疆农业劳动力每转移1人去第二产业,只能带动0.7人转向第三产业,而在城镇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的国家,这个指标是2人。在城镇化滞后的情况下,新疆工业的发展未能形成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 经济转型与失业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新疆不在业人口中大部分为料理家务、离退休退职人员和在校学生,三者共占不在业人口的77.88%。其中,料理家务、离退休退职人员所占比例分别比1990年上升了2.92个和6.50个百分点。在料理家务者中,有93.01%是妇女(见表14、图7)。
表14 新疆不在业人口分布状况及其变化

资料来源: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图7 2000年新疆不在业人口分布状况
通过比较还可以看出,新疆失业人口占不在业人口的比例由1990年的5.94%上升到2000年的9.91%,上升了近4个百分点。
另外,2000年后,新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演进导致了结构性失业人数的增加。新疆的失业和下岗职工中,国有企业职工下岗比重很大。随着新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这种结构性失业还将持续(见表15)。
表15 1980~2007年新疆城镇失业情况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需要指出的是,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衡量,新疆目前的失业率并不算高。但从我国失业率的特定内涵看,我国就业压力仍然很大。首先,我国政府向社会公布的失业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所谓“登记”失业人员,是指非农业户口在一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要求就业而无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如果无业,但没登记,就统计不进去。既然是“城镇”失业率,就不反映农村的失业问题,就是说它只反映我国一部分失业问题。其次,我国失业统计的年龄上限过低。我国规定,失业登记的年龄范围是男16~50岁,女16~45岁,而职工退休年龄规定为男60岁,女55岁。国外通常对失业者只规定年龄下限。最后,我国把下岗与失业区分开来,下岗不算失业,下岗人员不进入失业统计。
经过对新疆2000年城镇就业数据普查的核对可得出,2000年新疆城镇实际失业率为7.4%,而当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只有3.8%。结合劳动就业部门各种数据可估算出,新疆城镇失业人数不会低于40万人。考虑到近年来城镇就业状况继续恶化,推算2007年新疆城镇实际失业率应该接近10%,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就业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处于就业不足的状态,失业现状远比统计数据反映的严重得多。
第三节 人口与分配
一 不同时期的新疆人口收入变化
(一)城镇居民收入变化
2007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13元,比1978年增长31.3倍,年均增长12.7%(见表16)。
表16 1978~2007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变化

注:1992年以前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人均年生活费收入。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五十年1955-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从职工年均货币工资看,2007年新疆在岗职工年均货币工资收入达到21434元,是1978年的29.89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达到533.24亿元(见表17)。各经济类型就业人员的工资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表17 1955~2007年新疆职工年均货币工资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五十年1955-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但是需要高度关注的是,最高和最低收入户的收入差额由2000年的11422.1元扩至2007年的19613.76元,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状况并没有明显好转,表现为收入越低,增长越慢;收入越高,增长越快,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逆向分配趋势。
(二)农村居民收入变化
1997~2001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500元提高到1710元,5年只增加了210元。2002~2003年由于粮食涨价因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虽然有较快的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差517元。2007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83元,比1978年的119元增加3064元,增长25.7倍,年均递增12%(见表18)。
表18 1955~2007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五十年1955-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三)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就新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来看,1955年到1985年的30年里上升缓慢,1985年是1980年的3倍左右;但1990年到2007年的18年里,却迅速增加了15倍(见表19、图8)。拥有储蓄习惯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但另一方面,这种习惯的养成也与中国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的传统和体制有密切联系。
表19 1978~2007年新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变化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五十年1955-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图81 978~2007年新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变化
二 新疆人口收入差距分析
(一)城乡人口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2007年,新疆城乡人口收入的绝对差距达713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86%。
由于口径和范围不一致,上述指标只反映了城镇居民的货币收入与农村居民的全部收入,如果把城镇居民享受的医疗、教育、失业保障、福利和实物收入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同时考虑农民收入中又有相当一部分要作为下一年度的生产性投入,以及存在社会上的高收入群体的收入经常被低估、低收入群体(尤其是农民)的收入被高估的情况,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实际差距还要大。
(二)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从各地(州、市)单位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来看,2007年,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地(州、市)有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5个地(州、市),其中克拉玛依市最高,比全区平均水平高出8272元。其他10个地(州、市)低于全区平均水平,最低的塔城地区仅为14534元,比全区平均水平低6900元,与最高的克拉玛依市相差15172元(见表20)。
表20 2007年新疆各地区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水平对比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从农民人均纯收入看,全疆农业结构调整使1990年到2000年的全疆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其中,天山北坡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最高,达到13.53%;北疆区、东疆区和南疆东北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分别增长了11.93%、11.64%和10.63%;南疆三地州增长了6.24%,最为缓慢。根据2008年新疆统计调查资料,2007年,全疆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82.97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的地区有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州直属县(市)、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其中昌吉回族自治州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达到5436.69元,高出全疆平均水平2253.72元。南疆的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则比全疆平均水平低得多(见表21)。
表21 2007年新疆各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对比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三)不同行业从业人员收入差距拉大
改革开放以前,职工收入来源单一,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距较小。1978年,新疆职工工资最高的行业平均工资717元,比最低行业平均工资550元高167元,比值为1.3∶1; 1985年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的绝对差额拉大到849元,比值为1.9∶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行业差距明显扩大,1990年最高行业平均工资达3564元,比最低行业平均工资1472元高2092元,差额比1978年增长11.5倍;2002年最高行业平均工资达15608元,比最低行业平均工资6491元高9117元,差额比1978年增长53.6倍,每年递增18%,比值也由1985年的1.9∶1上升到2.4∶1。
2007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434元,超过全区平均水平的行业有采矿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些行业工资的增长快于全区工资的增长,更远远超过最低行业工资的增长。同期平均工资最低的行业是农林牧渔业,仅为13013元,行业之间差距很大(见表22)。
表22 新疆分行业在岗职工平均货币工资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三 新疆与其他地区人口收入差距分析
(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
1978年,新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319元,比全国平均439元低12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33%。与东部的江苏、浙江、广东相比,差距在110到150元之间。与西部省份相比,分别比内蒙古、青海和宁夏低51元、430元、19元。
2007年,新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0313元,纵向看比1978年增长了31.3倍,但从横向比较,新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比全国的13786元低了3473元,位列第28位,分别比浙江、广东、江苏低10261元、7386元和6065元,与西藏的差距也由1980年的557元扩大到2007年的818元(见表23)。
表23 1978~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地区对比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五十年1955-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从全部职工年均货币工资比较看,1978年新疆职工年均货币工资为717元,比全国平均762元低45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1%;比西藏和青海分别低308元和348元。此后新疆职工工资逐年提高,到1990年达到了2272元,纵向看已经比1978年提高了2.17倍,但从横向比较,新疆职工年均货币工资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3228元。之后,新疆与全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2007年,新疆职工年均货币工资为2143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98元(见表24)。
表24 1978~2007年职工年均货币工资的地区对比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五十年1955-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就职工年均货币工资与东部省区比较,1980年,新疆比江苏、浙江、广东分别低253元、277元、511元。2007年,新疆职工年均货币工资与江苏、浙江、广东相比,差距进一步扩大到5940元、9652元、8009元。与西部的内蒙古、西藏、青海和宁夏比较,新疆也处于最低水平,特别是与西藏相比,新疆仅为西藏的46.5%。
(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较
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情况与全国相比,增速十分缓慢。1978~2007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提高到4140元,增长了29.99倍,年均递增12.57%。而新疆仅增长了25.7倍,年均递增12%。2007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8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4140元低957元,居全国第24位(见表25)。
表25 1978~2007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地区对比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五十年1955-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就2007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东部省区比较,新疆比浙江、江苏、广东分别低5082元、3378元和2441元。与青海、西藏和宁夏比较,分别高499元、395元、2元。
第四节 人口与消费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综合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城乡人口收入大幅度增加,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城市与农村两大消费群体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倾向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日趋突出。
一 人口消费水平的变化
(一)人口总体消费水平的变化
一般来说,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取决于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又取决于经济发展战略和消费政策的选择。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将发展生产力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并比较重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使得新疆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较快。“一五”期间,新疆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281元增至1957年的429元,实际消费水平增长了52.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87元增至127元,农村居民粮食、食用植物油等消费量也有了较快增长,生活必需品基本上达到或接近温饱型消费水平。“一五”末,新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特别是城镇居民副食品和非副食品消费比重上升,居住条件改善,并初步建立起社会福利体系。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国内逐渐形成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以及抑制消费的“先生产,后生活”“高积累、低消费”的经济政策,各种手段动员国内资金投入重工业建设,付出的代价是居民收入停滞,导致消费品需求增长缓慢,不能随经济增长同步提高。1955~1978年,全疆居民消费水平由157元增至217元,实际消费水平仅增长了38.2%。其中,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111元增至131元,实际消费水平仅增长了18.02%;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由353元减少到323元,实际消费水平降低了8.5%。这一时期,新疆居民的消费水平勉强维持在温饱型状态,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主要是以基本生活必需品为中心的消费结构,各项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变化不大。
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增加了人民生活方面的投资,特别是住宅投资,大幅度增加了财政补贴和其他形式的补贴,用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减轻了城镇居民的负担,消费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逐步得到确认。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1978~2000年新疆居民消费水平由217元增至2650元,其中: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由131元增至1308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由323元增至5274元。2007年,新疆居民消费水平为4890元,其中: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8986元,比1978年增长了26.8倍,年均增长12.2%;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2320元,比1978年增长了16.7倍,年均增长10.4%(见表26)。
表26 1955~2007年新疆居民消费水平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五十年1955-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变化
随着消费体制的变化,消费资料计划定量分配机制转为市场化自由选择机制,消费品市场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品短缺、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丰富、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新疆人口消费总体上由温饱型模式向小康型模式转换。2007年,新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47.7亿元,比1955年增长137.1倍,年均增长9.94%;比1978年增长37.7倍,年均增长13.4%(见表27、图9)。
表27 新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五十年1955-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图9 新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情况
二 人口消费率和消费倾向的变化
(一)消费率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逐步转换。但居民消费率基本上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1978~1981年,新疆居民消费率首先经历了4年的缓慢上升阶段,到1981年达到72.22%。这一阶段也正是新疆以及全国经济转型的启动阶段,政府通过调整工资和提高农产品价格等措施使城乡人口的实际人均收入增长较快,刺激了新疆居民消费率的上升。1982~1988年,新疆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到1989年有小幅度反弹,从1988年的57.24%增长到58.14%,主要源于价格改革引起的通货膨胀。1989~1995年,新疆居民消费率由58.14%持续下降到37.85%。1996年,新疆居民消费率上升至42.98%,主要是因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政策的实施使投资受到抑制,从而导致居民消费率回升。经历了连续两年的通货膨胀以后,2000~2002年,新疆居民消费率再次由35.48%反弹到37.58%,显然得益于国家刺激内需的一系列措施。从2003年开始,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从总的经济运行趋势来看,1982~2007年的新疆居民消费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见表28、图10)。
表28 新疆居民消费率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五十年1955-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图10 新疆居民消费率变化情况
(二)消费倾向的变化
从消费倾向来看,新疆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在2002年达到历史最高值,为95%,同年农村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82%。1986~1999年这14年里,新疆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低于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其中,1993年差距最大,为30%。2000年至今,新疆城镇居民消费倾向超过了农村居民消费倾向,但是均呈现持续走低的态势(见图11)。

图11 新疆居民消费倾向变化
三 人口消费结构及恩格尔系数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规模的变化,新疆人口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恩格尔系数衡量,“九五”以来,新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有显著的变化。1999年,新疆城镇人口人均消费支出4319.37元,其中1704.84元用在食品上,食品消费所占比例为39.5%。从总体上说,新疆城镇人口已实现了从贫困型消费向小康型、富裕型消费的转变。
新疆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7.3%下降到2007年的35.1%,人均用于食品的支出由1985年的310.61元提高到2007年的2760.69元,增加了2450.08元。同期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60.8%降到2007年的39.9%,人均用于食品的支出由1985年的168.03元提高到2007年的939.03元,增加了771元(见表29、图12)。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比农村居民高出1821.66元,说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

图12 新疆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
表29 新疆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五十年1955-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从具体消费结构来看,1990年以来,新疆城镇居民用于食品的支出逐年下降,而用于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居住的支出持续上升。2007年,城镇居民消费的35.06%用于食品,其次是衣着,占15.03%,第三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占11.39%,紧跟其后的是交通通信和居住,各占11.31%和9.36%(见图13)。

图13 新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
2007年,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所占比例为39.96%,其次为居住,占18.93%,其他依次为交通通信、衣着、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见图14)。

图14 2007年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