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面临着两大问题:一是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人民富裕。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中国各阶级都进行了努力和尝试,但均以失败告终。在中国先进分子为寻求解决方案而苦恼时,俄国的十月革命把马克思主义送到了中国,这为解答中国面临的问题带来了新的理论武器。
在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大大冲击了封建思想和文化,但它并不能给中国人民指明挽救中国的道路。在这期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出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引发了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制度的思考。这时,俄国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开辟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道路,为挽救中国指明了方向。受到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世界各地出现革命的高潮,五四运动也是在这种影响下发起的。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中国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给中国争取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指明了方向。此次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
其实,马克思主义在十月革命之前就已经传播到中国了。最早在19世纪末就传入,主要由欧洲、日本传播而来。在欧洲途径传入方面,目前发现最早的记载是张德彝的《三述奇》,其中描述了一些巴黎公社起义的场景。[6]宋育仁的《泰西各国采风记》则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的学说与生平,但由于出版数量比较少,在中国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此外,《万国史记》《佐治刍言》等书籍中也提到过无政府主义、国际工人运动等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内容,但只是零星记载,很难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范围传播。在日本途径传入方面,中国的留日学生是日本途径传播的主力军。梁启超在日本广泛吸收了西方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中国之社会主义》《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等文章中提到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中,最突出的是朱执信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提到了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差异,还介绍了阶级斗争学说,并且对《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进行概括。孙中山也多次提到过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有重要意义,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也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总体来说,在十月革命之前,马克思主义没有在中国得到全面的阐释,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没有被人民群众重视起来。这是由于当时中国的经济极度落后,没有让社会主义生存的基础,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条件很不成熟。
在十月革命之后,中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的失败,让人们对学习西方道路产生了疑惑,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能指明挽救中国的道路。十月革命爆发在与当时中国情况相似的俄国,并取得了成功,对中国人民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挽救中国的指导作用。十月革命证明了经济社会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挽救国家,让长期生活在帝国主义欺辱下的中国人感到了反帝斗争不再是孤独的。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李达、董必武等人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成为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
就这样,人们在摸索挽救中国的道路中,通过不同途径认识、了解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有历史必然性。人们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群众的力量,并学到了新的革命方法,之后便开始在工农大众当中寻找革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