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近代中国衰落与传统财政体系的崩溃
一 经济社会的激烈动荡与转型
清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定都北京到1912年溥仪退位,统治中国268年。在这200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的经济就一直属于中等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出现过一个较好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经济快速发展,疆域辽阔,人口迅速增长,社会稳定,被称为“康乾盛世”。但是从乾隆后期开始,由于用兵过滥、百姓生活贫困、官员贪腐之风盛行、社会矛盾加重,清朝由盛转衰。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为现代化发展开辟了道路,国家实力逐渐强大。中西方的差距逐渐拉大,一方面,清朝统治者施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科学等交流;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发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
对清末经济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英两国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向西方国家割地赔款,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危机,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意味着清王朝的洋务运动走向失败,助长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侵华进入了新阶段,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叠加,给清王朝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刺激。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大的不平等条约,完全确定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使清王朝经济生活和财政更加恶化。清政府为了摆脱逐渐严重的各方面危机,试图实行“新政”,然而“新政”的各种改革方案中,有着很多相互矛盾的缺陷。
清王朝推行的“新政”不仅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还使统治阶级更加孤立,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制约“新政”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复杂的民族矛盾。一方面是清王朝与西方列强的矛盾,另一方面是清王朝的统治者与人民群众的矛盾,这种复杂的三角格局矛盾,使得清王朝统治者进退两难。清王朝统治者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维护国内工商业等阶层的利权,发展本国经济;另一方面,为了得到西方列强的贷款来弥补财政危机,不得不以利权作为抵押,这引起工商业者强烈的不满。清王朝统治者对西方列强既依赖又矛盾的关系,使得本国经济难以真正发展起来。在国内,满汉之间的矛盾也很突出,清朝统治者害怕汉人通过改革来削弱满人的权利,偏向维护满人的利益,引发汉人的不满。清王朝统治者想通过允许满汉通婚等改革来缓解这种矛盾,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汉满之间的矛盾。
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王朝中央政府逐渐失去对地方政府财权与军权的控制,导致中央政府的政策不能在地方得到很好的施行。由于中央政府还掌握着地方政府官员的任免权,所以国家仍维持着统一,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权威已经有所下降。“新政”时期,清王朝统治者也在经济、财政和军事等方面集权。中央做了一定的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还加剧了中央和地方间的矛盾。与此同时,在武昌起义之后,一些省份脱离清朝的统治,宣布独立,清王朝失去了对大部分省份的控制权。
清朝末期的“新政”,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封建体制下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状况,但最终还是失败了,没有达到“救中国”的目标,加速了清朝走向灭亡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