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话语与中国现代诗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民间话语的传统诗学意义及其现代转化

通过对中国文学史的考察,我们发现:“民间”不仅是诗歌艺术重要的话语资源,而且在历次诗歌的重大转型与嬗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晚清至五四,在中国社会趋新求变和文化启蒙的共同推动下,“民间”及其话语系统再一次被激活,并不断地被赋予新的“现代性”意涵。

“民间”,顾名思义,乃“民之间”,其意义一般与“乡土中国”紧密相连。民间,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汉语词,一个纯正的中国概念。[1]长期以来,“民间”只是一个普通的、静态的概念,主要指向底层民众和乡土社会,即一个相对稳定、封闭的文化群落,一个原始自足的社会存在。“民间”作为一种话语资源,虽然为文学(尤其是诗歌)提供了不少的给养,但受中国传统社会“雅/俗”文化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民间”却一直处于被忽略、被贬抑、被遮蔽的边缘状态,为“荐绅学士家所不道”,而“难登大雅之堂”,更难以作理论上的发挥与阐释了。

“民间”话语的这种存在状态和言说模式的被打破、被改变,并进而接受理论上的系统总结和学理上的价值提升,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晚清至五四中国社会的近现代转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封建专制传统开始瓦解,新的民族国家思想和下层社会的启蒙运动得到有效传播和开展,为“民间”话语意义的现代转化作了有益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