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科幻小说转型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当下时代,当代中国科幻小说已经走过七十余年的历史。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科普儿童读物,到新时期初努力挣脱“科普”与“儿童”的标签,向主流文学靠拢,到90年代初开始,努力拓展国际视野,找寻新的发展路线,再到21世纪以来,逐渐试图探索并建构中国本土化的科幻创作版图,当代中国科幻小说始终处于不断的转型过程之中。及至当下,中国科幻小说创作仍处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新一轮繁荣期中。相比过去的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创作,21世纪的中国科幻小说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更难得的是,活跃在科幻创作最前沿的小说家,年龄层次普遍较轻,25—45周岁的中青年作家数量是最多的,这群作家无论在互联网资源的利用方面,还是国际化的视野方面,都大大超过前辈作家,具有很强的发展前景,也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未来提供了强有力的前行保障。在科幻文坛上已经屹立多年的“科幻三巨头”:刘慈欣、韩松和王晋康,也还处于科幻创作的领军位置,努力创作。并且,中国科技与经济依旧保持着高速稳定的持续增长,现代技术对国民生活的日常影响以指数速度迅速增强的时代环境,也为中国科幻小说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社会支持。并且,科幻小说创作的产业化链条已经初步形成,并呈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2019年年初,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改编成电影,观众反响热烈,上映5天票房逼近16亿。截至目前,已有《三体》《天意》《荒潮》等多部科幻小说卖出电影版权,让致力于科幻产业化的文艺工作者们看到了光明的前景。综上所述,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中国科幻小说的未来相当值得期待。

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蓬勃发展也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前行。相较以往,无论从研究数量还是质量上,科幻小说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展。由于中国科幻小说创作长期以来隶属于科普或儿童文学,因此,其研究主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也多在这两个领域。总体而言,中国科幻小说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1.起步期(1978—1989年)。20世纪80年代初,科幻小说兴起新的一轮创作热潮,同时也引发了“姓科”与“姓文”之争。围绕这一论争,老一代作家、学者作为研究主力,如赵世洲、鲁兵、谭楷、肖建亨、童恩正、郑文光等,发表了一批科幻小说“文学性”与“科学性”问题讨论的相关文章,集中收录在黄伊主编的《作家论科学文艺》(第一辑)(1980)、《论科学幻想小说》(1981)等论文集中。这些论文大多从自身创作出发,强调科幻小说应具备的价值意义,也有少量援引苏俄及西方文论,探讨中国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它们为当代中国科幻在80年代初的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此外,还值得关注的研究,是日本学者武田雅哉研究晚清科幻小说的系列文章,80年代中期分批发表在《复旦学报》上,这些文章为晚清科幻小说的整理和发掘做出了很大贡献。

2.发展期(1990—2009年)。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学者为研究主力,如吴岩、杨鹏、王泉根、郑军、江晓原、高福军、王卫英等,出现了一批把科幻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从发展史的角度对中国科幻小说进行整体性梳理的论文,如《中国幻想小说兴衰略论》(王川,1990)、《中国科幻小说兴衰探源》(郭建中,1992)、《论中国当代科学幻想小说》(陈先元,1993)、《中国科幻百年》(尹传红,2000)、《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发展史论》(汤哲声,2003)等。一方面,这些发展史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梳理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脉络,使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变得清晰化、系统化。但是另一方面,上述研究基本都是单篇论文,因此,其历史观照往往比较笼统、粗疏,缺乏富有标志性的、学理性的研究点做支撑,一些有价值的判断未能深入下去。在这一时期,作家作品专论开始增多,除之前阶段就有的郑文光专论外,还出现了刘慈欣、韩松、亦舒、吴岩、张系国等人的专论,这标志着中国科幻小说研究开始走向纵深。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国内外顶尖的主流文学批评家,如王德威、陈平原、杨联芬等,也开始关注科幻小说,并展开了侧重从现代性视角展开的晚清科幻小说研究,呈现出当代文学理论、文化理论思潮与科幻研究接轨的趋势。

3.繁荣期(2010年至今)。在这一时期,科幻小说创作保持着21世纪以来的加速度增长势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坛关注。不仅原初就在科幻小说研究领域的一批专家、学者如汤哲声、王卫英、吴岩、尹传红等,依然坚持笔耕不辍,为科幻小说研究奉献力量,更多的新生代研究力量也开始加入阵营,如任冬梅、李广益、贾立元、郭凯、王瑶、姜振宇等。与此同时,主流文学批评对当代科幻研究的关注不断增加,《南方文坛》《中国比较文学》组织科幻专辑,研讨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发展,《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研究》《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学术刊物也多次发表中国科幻小说研究方面的相关稿件,形成了具有推动力的学术研究氛围。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中国科幻小说也吸引了更多海外研究者的目光。以美国的中国科幻小说研究为例,除一直发挥引领作用的王德威外,还有宋明炜、李桦、蔼孙那檀、罗鹏、贺可嘉等,在美国权威科幻研究期刊《科幻小说研究》(Science Fiction Studies)及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富有创新意义的研究论文,2013年的《科幻小说研究》甚至推出了“中国科幻专号”,显示出对中国科幻小说研究的高度重视。此外,中美之间的科幻研究会议也呈现出明显的互动上升趋势,美国的AAS、ACLA等会议上,经常可见中国学者发言的身影,越来越多的美国学者前往中国参加科幻或与之相关的比较文学会议。日本也是中国科幻小说研究的海外重镇之一。除了早些年就已做出不俗成绩的武田雅哉、岩上治外,还出现了立原透耶、上原香等非常优秀的中国科幻小说研究专家。诸多海外力量的加盟,使中国科幻小说研究的视角变得更加多元。

总体而言,2010年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研究呈现出以下趋势。

1.研究维度多样化。研究者的研究思维较之以前大大放开,再加上科幻小说本身的创作思维也更加广阔、丰富,因此,研究呈现出多面性,除了之前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以及陌生化认知的美学特征之外,科技伦理、神话思维、民族性以及文化产业化等,是近些年来增长较快的研究生长点。

2.思潮现象研究渐热,出现新生代作家的崛起、全球化语境下的创作瓶颈、新科幻的现实焦虑、民族性回归、后人类书写等热点前沿问题讨论,这些讨论大多有着较好的持续力,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探讨,研究逐渐从单纯的现象层面走向更深入的学理剖析,并且对当下的创作也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

3.作家作品论进一步丰厚。除刘慈欣、韩松外,其他一些作家,如王晋康、陈楸帆、何夕、夏笳等的作品也开始受到更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已有相当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产出,如宋明炜的《弹星者与面壁者——刘慈欣的科幻世界》、李广益的《论刘慈欣科幻小说的文学史意义》、李松睿的《刘慈欣的意义》、贾立元的《鬼蜮里的漫游者——韩松及其写作》、刘希的《当代中国科幻中的科技、性别和“赛博格”——以〈荒潮〉为例》等。研究著作方面,姚义贤、王卫英主编,2017年出版的《百年中国科幻小说精品赏析》(5卷本)颇值一提,该系列遴选了百年以来55篇优秀科幻小说,进行深入的文本细读和赏析,是近年来研究价值较高的论文集丛。

4.研究平台增加,作家、批评家和读者三方互动态势良好。除了传统的学术期刊或论文选集外,网络平台也开始成为科幻评论的一大阵地。与前两者不同,网络平台上的评论很多不是来自专业评论家,而是科幻爱好者。阅读后的随笔、感想是网络平台评论最常见的形式。像豆瓣读书这样的平台,往往会出现质量较高的、非文学视角的科幻小说解读,为科幻小说研究提供意想不到的新思维。此外,近年来成立的八光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未来事务管理局、苹果核读书会等科幻文化品牌,也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整合科幻文化产业资源,同时也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推进了科幻小说研究。例如,八光分与新华网推出的“中国科幻口述史访谈”,未来事务管理局旗下的“不存在科幻”推出的“科幻经典解读”、线下阅读“时间们”系列等,学术性和科普性兼具,对于大众读者来说阅读难度低、容易接受,为科幻小说的推广性阅读做出了值得肯定的贡献。

通过对上述研究进行分析和梳理,可以发现,关于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史研究多从20世纪百年跨度展开,侧重晚清和21世纪两个时期的关联性研究,中间半个多世纪往往作为之间的桥梁略带提及,除少量作家论外,大部分作品及思潮、理论研究也都聚焦于90年代末及之后的创作,当代科幻自80年代初开始的摆脱科普儿童化模式,寻找创作新方向的转型及相关现象较少进入研究者视野,因而研究总体呈现局部突出,整体意识不强的散点面貌,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中国当代科幻小说重要转型期的聚焦度不够。1949年后,中国科幻小说无论在文类的命名、概念的定位和主题、内容的书写等方面,都与现代科幻小说相比,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史来说,50年代中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型期,是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起点,但除了姜振宇、肖汉等人的作家个案研究外,这个起点的研究十分缺乏,发生学方面的研究更少。同样的研究空白,还出现在当代科幻小说创作50—70年代与80年代后的比较,80年代至21世纪的发展流变等文学史研究方面。

第二,作家个案研究方面,这些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过于将目光集中在个别作家身上,比如刘慈欣。不可否认,如严锋所言,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19]对中国科幻小说的价值意义自不待言,但其他的一些作家,尤其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作家,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文学批评并不是只专注于成功的作家为什么成功,更重要的职责,在于帮助那些成长中的作家,通过对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和讨论,总结他们创作中的优缺点,为他们进行文学宣传,帮助他们在创作之路上走得更远。二是作家群研究及代际研究都做得不够。这两类研究与作家作品个案研究、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发展史研究都是相辅相成的,既能让我们更清晰地定位作家及其作品的价值意义,又能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创作发展每一个重要转型时期的特征,因此是相当重要的。

第三,前沿问题思考覆盖面广且敏锐活跃,对于目前大热的人工智能、赛博格、后现代、后人类等与尖端科学突破性进展密切相关的问题讨论,表现得十分积极,近年来《三体》舞台剧、《流浪地球》电影等的热映,还促发了将科幻创作放到文化产业链中进行文创研究的新思路,非常值得肯定。但同时,存在的不足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表现为相关探讨往往流于表面,以捕捉热点的现象点评为主。不少问题如民族性、现实主义、科学主义、现代性反思等,缺乏细致的史学梳理,以及将问题意识延展至整个文学发展历程进行思考的整体视野。科幻小说的思潮及理论研究多为单纯的现象描述或概念化梳理,文学史视角下的流变考察不足。

第四,与创作圈一样,当下的科幻研究也形成了一个很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圈子,为中国科幻小说研究做出了一批优秀成果,但由于与主流文学圈的融合度不够,使这些研究往往在科幻小说系统内部讨论问题时显得游刃有余,却难以将视野放到整个文学场域,从一个时期的文化体制出发去看待科幻小说,评价它的文学性意义和文化功能,从而对科幻小说进行合理的价值判定。研究整体视野的缺乏,对创作也会产生连带性的影响。

科幻研究圈的封闭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主流文学研究界对科幻研究的封闭所导致的。尽管近些年来,已经有不少学者,如刘大先、李云雷、杨庆祥、李松睿等,开始关注科幻小说创作,并尝试把科幻小说纳入整个当下文学创作的视野中去谈,2017年新出的《哈佛文学史》也已经将现代科幻小说作为专章讨论,表现出了编著者对科幻小说重要性的认识,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及至当下,依然有不少人甚至连科幻小说之前的“儿童文学”标签都未撕掉,陌生的科学世界又阻碍了其进一步了解科幻创作状态的脚步。并且,由于中国目前的科幻小说创作整体状况与主流文学相比,的确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还存在不少差距,这也成为一些学者对当下科幻小说缺乏兴趣的原因。以上种种隔阂,使当代科幻小说的创作和研究价值难以进入他类文学研究者视野。如何让科幻小说真正成为20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发展的一部分,对于研究者而言,需要的不仅是文学观、历史观的转变,还需要宽容、理解的气度,与小说家一道抓住新的转型契机,让科幻小说参与新文学范式的建构,确立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地位,使科幻小说成为21世纪文坛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