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框架及方法
基于学界目前研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书尝试将当代科幻小说创作放在整个当代中国文学史的历史版图中进行考察,抓取当代科幻小说转型过程中的典型现象,通过对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作家作品的整理阅读及相关事件分析,结合具体事件及相关作家作品展开史学梳理。以“转型”为关键词,专著将勾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历史发展及转型图景,从转型原因考察入手,梳理七十多年时间里当代科幻创作价值观、科学观和美学观三方面的流变,探讨新中国成立至今科幻小说创作取得的成就,并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肯定转型的价值意义,同时分析存在的不足,夯实科幻小说发展史研究中的薄弱部分,还原当下热点前沿问题的历史实质,揭示当代科幻小说创作发展的历史连续性,为科幻小说创作的未来发展提供值得借鉴的思考方向。
考虑到历史研究与现象研究相结合,本书的研究框架分为上、下两编。
上编为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转型发展史研究。根据当代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发展的几个繁荣期和衰退期,本书将整个当代科幻小说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梳理:第一个繁荣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第二个繁荣期,1978年“拨乱反正”之后至1983年前后;衰退和蓄势期,1983年至20世纪90年代末。第三个繁荣期,21世纪至今。
研究思路包括三个层次:第一,把这四个阶段看成一个连续发展的整体,兼及晚清、现代的发展历史,从纵向上探寻各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异变,从而建构起当代中国科幻小说发展的整体历史图谱。第二,尝试将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史放入整个当代中国小说史甚至是文学史的框架下,将科幻小说作为文学发展的组成部分,考察文学中一直被忽视的维度:科技维度,并尝试以此为基础,重新思考文学中的人学观念。本书在21世纪科幻小说创作转型一章中,将谈到科幻小说启蒙思考是对于主流文学的启蒙价值补充,新的审美空间的开掘,以及与网络文学互为映照的世俗享乐主义价值观等,这些都会为同样处于转型期的21世纪文学提供新的价值尺度和发展思考。第三,将当代中国科幻小说创作放入世界科幻小说的发展历史中进行横向比较,通过世界科幻小说在中国的译介、阐释,以及对中国科幻小说创作产生的影响,考察中国科幻小说创作的外来因子,以及在成熟强大的世界科幻小说影响和映衬下,中国科幻小说如何表现出独特的中国色彩。
研究方法主要采取点面结合法。如果说历史转型的现象考察是面,那么对在这个历史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作家及作品进行个案研究,则是点。点面结合,有利于全方位观照科幻小说的转型历史。因此,本书在进行转型发展史研究的同时,拟在每个阶段的论述过程中,加入适量的作家作品个案研究,即选取每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如“十七年”时期的郑文光、童恩正,20世纪80年代初的叶永烈,90年代的王晋康、何夕,21世纪以来的刘慈欣、韩松、陈楸帆、郝景芳等,采用文本细读和文本发生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考察这些个案的创作特征,以及对于中国科幻小说史发展、转型的贡献和价值意义。另外,通过对个案作品特征的研究,进一步将中国科幻小说的转型过程清晰化。
下编为类型、现象的考察和梳理。从结构体例来说,下编是在上编系统梳理当代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史的基础上,从文类角度出发进行的纵深式研究。它的作用是补足上编未及展开的典型文类特征研究以及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文本叙事学研究,从而加强专注学术视野的整体性,提升研究思维的开阔度,并力图通过文本细读,提炼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叙事发展流变及特征,从理论层面为科幻小说创作实践提供可行性参考。下编选取当代科幻小说发展史中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三种题材类型:历史科幻、太空科幻和赛博格、基因改造科幻小说,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类型文本,通过文本细读、创作背景考察等途径,同时结合国外相关类型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进行分类梳理和特征探讨。
研究思路采取两种方式进行。考虑到历史科幻小说和赛博朋克、基因改造科幻小说在民族国家建构、人文价值立场等方面的思考特色明显,且文类特征清晰可辨,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有较多值得圈点之处,因此,这两类科幻小说主要采取文本故事内容解读和创作背景考察相结合的方式,侧重从社会思想层面展开研究和探讨;太空科幻小说则采取的是从文本叙事学层面入手,着重艺术审美层面的剖析。原因在于两点:第一,太空科幻小说曾经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为流行的题材类型,21世纪以来的《三体》又作为现象级别的史诗级作品,带动了科幻创作的整体发展,从儿童科普到宏阔的宇宙史诗,之间并不是全然的断裂式转向,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科普的创作手法是连接两者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值得关注的。将科普作为一种叙事手法,而非创作类型进行研究和探讨,也是我们摆脱对科普的程式化思维、进一步打开科幻叙事特性的必要钥匙。第二,太空科幻小说中的太空场景,拥有所有文本中最为宏大、纯净和浪漫的美学形态,充满诗意和想象力,也是最能体现科幻美学的魅力所在。
研究方法同样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其中历史科幻小说和赛博朋克、基因改造科幻小说力图尽可能地覆盖更多的文本,从而更有效地抓取文类特征和发展流变,总结小说类型的整体人文精神内涵,而太空科幻小说部分则主要选取郑文光、刘慈欣的作品进行聚焦式分析,兼及江波等人的少量作品,目的在于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的文本比照,以及相关的叙事学考察,对科普叙事和太空诗学进行更为深入的价值探讨。
[1] 参见程萍等《中国科技创新体制现代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7年版,第4页。
[2] 童恩正:《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之死》,《科学文艺》1982年第3期。
[3] 参见梁启超《中国唯一之文学报〈新小说〉》,载夏晓虹编《饮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4] 任冬梅:《从倡导“科学小说”看梁启超早期科学思想》,《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5] [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2页。
[6] 鲁迅:《随感录·三十三》,《热风》,《鲁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4页。
[7] 吴岩在《直面边缘》一文中认为,“在梁启超的一极,科幻应该沿着科学上行,到达全新的哲理境界,进而破坏中国旧文化的思想根基,为中国人建立一种新的高瞻远瞩和富有想象力的另类视野。……而在鲁迅的一极,科学应该沿着社会等级下行,尽量被纳入日常生活并渗透到寻常百姓。”——吴岩:《直面边缘》,《科幻文学论纲》,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8] 鲁迅:《月界旅行·辩言》,《译文序跋集》,《鲁迅全集》第10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9] 周树奎:《〈神女再世奇缘〉自序》,陈平原、夏晓虹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7页。
[10] 徐念慈:《新法螺先生谭》,载于润琦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科学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3页。
[11] 刘勰:《文心雕龙》,范文澜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01页。
[1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
[1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
[14] 参见端生《元素大会》,载于润琦编《清末民初小说书系·科学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21—126页。
[15] “硬科幻”和“软科幻”是根据科幻小说中科学技术含量及精确性程度多少进行区分的科幻类别。1957年,彼得·斯凯勒·米勒(P.Schuyler Miller)在第11期的《惊奇故事》上首次使用“硬科幻”一词评论约翰·W.坎贝尔的《太空堡垒》,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与硬科幻相对应的“软科幻”一词开始出现,并在科幻文学研究中逐渐使用。——Westfahl Gary,Introduction Cosmic Engineers:A Study of Hard Science Fiction,Greenwood Press,1996,p.2.
[16] 周树人:《〈月界旅行〉辨言》,载陈平原、夏晓红编《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8页。
[17] 振之(顾均正):《我为什么写科学小说》,《科学趣味》1939年第1卷第6期。
[18] 参见顾亚铨《顾均正先生与〈科学趣味〉》,《科普创作》1992年第4期。
[19] 严锋:《从这里到永恒》,《南方都市报》2010年10月17日,第GB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