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汉代标准隶书的代表:蔡邕
蔡邕的《熹平石经》是汉代官刻隶书最高水平的代表。
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县(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还擅长天文、算术,精通音律,博学多才。汉灵帝时,蔡邕被拜为郎中,后升任议郎,因弹劾宦官被流放,后因罪被流放朔方,几经周折,避难江南12年。董卓专权,刻意笼络当时的名士,将蔡邕召回京城,三日之内连封治书侍御史、尚书、左中郎将数职,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董卓被诛杀后,蔡邕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
蔡邕擅长篆书和隶书,其中隶书造诣最高。蔡邕习书不是单纯地模仿前人,而是博取众家之长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结构严整但不刻板,静穆中带有一股生气。南朝梁武帝称赞蔡邕书法:“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唐代张怀瓘称赞蔡邕书法:“体法百变,穷灵尽妙,独步今古。”当代史学家范文澜称其书法:“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
蔡邕的代表作品是《熹平石经》。当时还没有印刷术,所有学子的课本都需抄写而成,工作量大不说,在传抄过程中还常常出错。到了东汉后期,儒家经典在传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已十分严重。熹平四年(175年),汉灵帝令蔡邕等大学者校订《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记》《论语》五部经书。校订完之后,蔡邕亲自书写,并让人将其刻在碑上,共刻46块碑。这些石碑立于洛阳太学讲堂的门外,每天前来临摹的人摩肩接踵,光是赶来的马车就超过千辆。可惜到汉末,《熹平石经》被战火损坏,南北朝时石碑碎裂,到唐代已经完全消失了。宋代以后,偶尔会出土一些带碑文的残石,让人得以窥见当年蔡邕的书法技艺以及汉代官方最高的隶书成就。这些残碑中比较出名的要数洛阳出土的《周易残石》,这块残石两边各刻写一段《周易》残篇,计450多字,价值极高,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
《熹平石经》被誉为两汉隶书水平的顶点,后世练习隶书者,多会由临摹蔡邕书法入手。元代郑杓在《衍极》中说:“蔡邕鸿都《石经》,为古今不刊之典,张芝、钟繇,咸得其道。”《熹平石经》隶书是非常典型的官方书体,严谨均匀,稳重得体,运笔凝练,透着一股雄劲。布局上匀称、整齐,一副大国气派。《熹平石经》对后世隶书尤其唐代隶书的发展影响很大。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熹平石经》虽然代表当时最高的隶书水平,但在后人看来,因为作为当时的书写标准,其字里行间多体现出循规蹈矩之势,而明显缺乏自然、生动的气息。
蔡邕作为书法家,其贡献不仅在于写出了《熹平石经》这样的传世之作,还有其他方面。比如,他创立了书法中的“飞白书”,至今仍被人们使用。据说当时蔡邕为皇帝写好了文章,在鸿都门外等待召见。此时他看到几个工匠正在用石灰水刷墙。工匠用蘸满石灰水的扫帚在墙上涂抹,但是因为扫帚太稀疏,墙上留下的白色粗线条中隐约露出一丝丝墙皮的颜色。蔡邕瞬间受到启发,回家后经过多次试验,最终将这种效果体现在书法上。人们因为笔画中的缕缕白条,将这种书写方法称为“飞白书”。张怀瓘《书断》中就描述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熹平石经》拓本局部
蔡邕还是位书法理论家,传世著作有《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尤其是《笔论》和《九势》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笔论》中提出书法艺术的本质,书法家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怀,以及作为一个书法家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创作。《九势》中则阐述书法之所以美是美在哪里,汉字的结构中蕴含着怎样的美,怎样运笔才能将汉字生动地体现出来。蔡邕的这些书法理论对于后世书法的发展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书法发展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