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四书五经,书法精通
时间匆匆,白驹过隙。
冬去春来。
沈叔公在黑水河畔那二亩薄田,今年已经由赵老爷家的佃户接手,播种稻谷,长出一片幼嫩翠绿的新芽。
二月中旬。
夜。
沈家老屋。
沈言揉了下稍感酸胀的眼睛,映着一点烛火,聚精会神地记忆手中这一卷《易经》。
“临。”
“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
这部儒家经典,乍看之下,似乎满篇都是卜筮算命之说,其实在字里行间,却是蕴含着上古先贤对于事态变化、人生哲理的感悟。
部分内容,较为晦涩艰深。
沈言对其的掌握,也稍逊于四书五经中的其他几部。
【经学《易经》(入门)】
【进度:(196/200)】
【效用:书读百遍,才气自生。】
不经意地看了一眼自身墨色面板,少年略带疲惫地叹了口气。
对比之下:
【经学《论语》(小成)】
【进度:(8/500)】
【效用:读书有成,可以背诵,才气有所进益。】
四书五经,也就是考科举必须要掌握的九部经典里,其中八部已经被沈言肝到小成。
为此,这月余时光里。
他除了偶尔抄书、射猎,以维持生计,其他绝大多数时间,都被少年疯狂投入到这九部书中。
直至今日,最后,也是最难理解的一部《易经》,对沈言来说,也即将小有所成!
摇了摇头,重新打起精神。
沈言再度将目光,聚焦在书卷上:
“观。”
“盥(guan)而不荐,有孚顒(yong)若......”
直至一缕春风,吹皱少年眼前的书页。
沈言心有所感,随着眉心识海处玺印轻颤,他看向虚空中勾勒出来的墨色面板:
【经学《易经》(小成)】
【进度:(0/500)】
成了!
四书五经,终于就在今日,尽数小成!
沈言心中畅快,情不自禁地握了握拳。
须知道。
龙场县的童生试,定在今年的二月二十三日。
如今已是二月中旬,他沈某人能将四书五经,肝到通通小成,可以背诵,那想要通过县试,就更多了一份分量十足的保障!
不过。
沈言还未来得及细看,《易经》小成之后呈现出来的效用。
眉心识海处,玺印震动,其上浩然清气海潮般激荡!
大片墨色文字显现出来。
《论语》、《孟子》、《诗经》、《尚书》......
沈言肝至小成的四书五经,种种信息,在少年眼前,如星罗棋布,陈列开来,宛如排兵布阵!
旋即。
虚空中似有旋涡,将这大片的墨色,一并吞噬。
转眼间。
在沈言面前,又有几行泛起淡淡光泽,颇为神异,气势渊渟岳峙的暗金文字显现:
【经学《四书五经》(小成)】
【进度:(101/4500)】
【效用:熟知经典,倒背如流,才气天成,过目不忘。】
这是......
稍加端详,沈言若有所思:
看起来,我的四书五经,在全部小成之后,居然发生了融合,最终形成的效用,还这般强大!
少年闭上眼睛。
他一时兴起,在内心深处,不断尝试着背诵经典。
而无论顺序,倒序,从哪里起头,到何处结尾,这九部儒家经典,对沈言来说,背诵起来,已然毫无难度。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烂熟于心,倒背如流!
非但如此。
沈言蓦地睁眼,点点清光在他的双眸中泛起。
四书五经小成后,少年胸中才气,也陡然间增加了一截。
清濛濛的才气,粗如线香,长度却已经接近寸许。
才气一寸,可入九品。
沈言距此,也不过只剩下一步之遥!
除此之外。
经学融合,突破小成后。
他还可以随时消耗胸中才气,加持头脑,即便才气不多、时间有限,却也能够让自己在这一时三刻之间,成为可以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不世奇才。
效果何其了得!
反复呼吸吐纳,按捺住心中激动的心情后。
沈言微微抬头,看向窗外那一轮如冰般清白皎洁的明月。
心中犹然思量:
我的经学造诣,已然不低,应对以“贴文”,说白了就是默写填空为主的考试,基本不成问题。
不过,听孙老先生所说,童生试的主考官,也就是本县县令,喜爱书法。
至于我的书法,也有小成水平,这足以入眼,却不一定能让本县县令一眼观之,就见猎心喜,以至为我网开一面、降低通过标准。
想要做到有备无患......
少年点点头的同时,嘴角微微上挑:
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考前这几天,再把书法技艺,也肝到更高层次!
......
后日天明。
晨曦渐露,东方泛白。
龙场县南街。
“砰砰砰!”
沈言昨日抄了一卷有余的《杨文贞公文选集》,今个又来拍集贤堂书坊门上的木板:
“孙老先生,今日不开门吗?”
“最近都不开门。”
抄书铺内,传出孙老掌柜略显沉闷的声音:
“这几日我有些别的事情,小沈,你且安心备考......”
“是。”
沈言无奈点头。
文房四宝皆价格不菲,没了孙老先生这边、公私两便的好事,就只能去书院蹭点笔墨纸张了。
......
到了下午时分。
书院里。
今日授课的还是那位四书堂长,张子谦张先生。
沈言一边听其人诵读讲解《大学》,一边把这位张先生口中所言,一字不差地誊写在纸上。
直至天色将晚,张子谦闭目养神,不再多言。
少年抖了抖手腕。
两日来的笔耕不辍,每写下一二百字,便有所进益。
此刻他的书法水平,已然大为精进。
正当沈言再度提笔,蘸饱墨汁,准备一鼓作气,再做突破时——
忽的。
一阵急匆匆的脚步声自讲堂外传来。
紧接着。
一道身材高大,气质诙谐,身穿圆领青袍的身影出现在众人视线中。
却是一整天不曾露面的高明扬。
高大少爷兴冲冲地跑进门来:
“见过张先生!”
随即,他面向众人,擦了把汗:
“我刚从本县署礼房回来,今年咱们书院里,有多少报名县试的?”
县试即是童生试。
沈言落笔不停,头也不抬地回道:
“有我。”
与此同时,另有一位白身学子张口,半开玩笑地说:
“依《大盛律》,童生考试需五人互结保单,以防有人作弊,今年书院里,恰好有五人报名,若是少了一个,还要叫我等头疼!”
高明扬听着,点了点头:
“你们几位的保人,都找好了没有?”
按照惯例,参加县试的考生,都需要请一位本县秀才,做保举人,确保其不假冒户籍、不隐匿丧情、不请替身,不用假名、身家清白、不是贱户贱籍、本人也不曾作案犯科。
这一流程,称为“认保”。
“正要请高君亮高兄!”
先前那位学子忙不迭地抱拳拱手。
“那好。”
高明扬颔首,俨然一副早有准备的样子:
“我来当你们五位的保举人,必然出不了差错!”
在场的书院弟子们,一时哄笑。
沈言也随其他几名待考学子,道了声“谢谢高兄”。
“诶,沈兄好静心啊。”
高明扬眼珠微转,带着满脸贼兮兮的笑容走过来:
“这个时候,还能心无旁骛地练字?”
这位儒家九品、得中秀才的年轻学子,来到沈言身旁,只看一眼,笑容便凝固在脸上,继而瞳孔放大,嘴巴微微张开。
在他的视线中:
沈言深深吸了口气,接着推开堆积在桌案上的杂物。
铺平一张新纸,姿态随意,行云流水般在大片空白处挥笔写下四个大字——
“良师益友!”
“君亮兄,这几个字便赠与你,如何?”
少年看了他一眼。
高明扬喉咙颤抖了几下:
“卧槽!”
“......”
粗鄙之语一出,讲堂内顿时寂静了片刻。
等到众人反应过来,黄澈忍不住率先开口道:
“高君亮,聆听圣人之道的场所,怎能做出这般言语!再者说,沈兄的一片赤诚之心,即便文字上......”
“说的就是沈兄的文字!”
高明扬猛地拍了下桌案,出言打断黄澈那长篇大论的同时,也将众多学子的目光,汇聚到自己身上:
“诸位,你们都来看,然后扪心自问,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好字?”
“啊?”
书院弟子们来了兴致,纷纷围拢过来。
沈言面上,微微含笑。
些许墨色在少年眼中掠过:
【技艺:书法(精通)】
【进度:(0/2000)】
【效用:笔法皆精,意境皆成,颜筋柳骨,凤舞龙飞,下笔遒劲有力,文字神韵天生。】
书法突破精通后,自他笔下,书写出来的文字,已然自带一分或雄浑、或严谨、或潇洒、或飘逸的神韵。
即便要称一声,整个黔中行省的书法第一,问题也是不大。
君不见。
诸多书院弟子,纷纷目瞪口呆:
“卧槽!”
“好字!”
“绝妙的好字啊!”
“君亮兄,当次保举人就能得这样一幅好字,你赚大了啊!”
“难道不是沈兄技艺高超?”
“......”
而不远处,张子谦张先生以手抚胸,心中默叹:
诚然如老师所说,锥在囊中,脱颖而出。
月余时间便能学通四书五经,还有余力,练出这样一笔世间罕有的书法,不正是一位天生文曲星该有的样子?
此前我急功近利地试探,倒是有几分浅薄了......
只是不知道,便是为了我沉溪学派,老师,为何还不早早现身,与这位天生文曲星,结下师生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