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龙探母传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4章 两孝子烧砖葬父

前面说到,水母娘娘借三江之水淹没泗州城后,朱元璋被迫下令将泗州治所迁到盱眙县,并在盱眙城北紧邻洪泽湖,重建了泗州城。这一天,小白龙从泗州城北门走出,不知不觉来到泗州城外制高点—象山去散散心。此时正值深秋季节,山上树叶凋落,草木枯黄,寒风瑟瑟。小白龙一边爬山,一边四处张望。突然,一座祭坛出现在落叶枯草丛中,旁边还树立一块巨大石碑。小白龙走到跟前,只见祭坛上用隶书镌刻“灵音坛”三个大字,旁边高大的石碑“建灵音坛记”,讲述一段感天动地的仁孝故事。

话说南北朝时,盱眙升县为郡,即盱眙郡,郡领考城、直渎、阳城三县。其中直渎县地在境北,由于临近淮河,群山起伏绵延、地势高低错落有致,这里年年不是干旱少雨,就是洪水泛滥,可谓是十年九灾。

直渎县城南有一座象山,象山山脚下有一个小山村,这个村庄不大,也就有三十多户人家。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山村却出现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名叫王彭。在王彭很小时候,他母亲早早去世了,他父亲因为小时候得了病,落下了双腿残疾,加上家里穷困潦倒,直到三十好几岁才娶妻生子。他无法正常行走,不能像其他人家的父亲下田种地或外出打工来赚钱养家。所以母亲去世后,王彭便与弟弟王全一起相依为命,一面耕田种地,一面还要精心侍奉父亲。到了刘宋朝元嘉初年,他们悉心照料了八、九年的父亲也不幸过世,那时王彭刚刚十三、四岁,弟弟王全也才八、九岁。按照盱眙当时习俗,父母双方有一方后来去世,都要用木制大棺材合葬夫妻,必须用砖块砌大墓室来安葬。因此父亲死后要与母亲合葬,可王彭家实在太贫穷了,打制大棺材已经将家里所有钱财都花光了,还需要那么多的砖块来砌墓室,他根本没有钱到窑场购买那么多的砖块。

他和弟弟身披麻布,头顶戴孝,还要准备安葬父亲,可家里穷得叮当响,这可把王彭给愁坏了。他去到亲戚家借钱,可那些亲戚知道,这些钱借出去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这兄弟俩以后肯定还不起,所以这些亲戚拿出各种理由拒绝王彭;有的亲戚知道王彭要来借钱,早已躲了起来。

王彭实在想不出到哪里能弄到钱买砖葬父,他思前想后,最后决定他和弟弟自己动手来制土坯烧砖。他们烧砖前必须先和泥打坯,经过风吹日晒变成坚硬的土砖了,才能煅烧成砖,用来砌建墓室。恰巧这一年当地正逢大旱,村里的人连吃水没有,大家都要赶四、五里路程,到淮河边上挑水。王彭家贫如洗,根本雇不起人来帮忙,只好兄弟二人自己抬水、和泥、打土坯。可怜他们兄弟俩年幼无力,白天挖土和泥,还有赶四、五里路程到淮河边上抬水来和泥打制砖坯。到了夜晚,兄弟俩就跪在父亲棺木前,相拥而泣。三、四天下来了,兄弟俩所制的土坯砖还远远不够为父亲砌墓室的。按照当地的安葬风俗,人死后只能在家停尸七天就要下葬,否则就不吉利了。眼看父亲的下葬时间就要到了,而砌墓所需的砖块还缺很多。

兄弟俩急得跪在父亲棺材前号啕大哭,他们的哀号声感动了乡邻父老,大家看这两个孩子实在太可怜,村民们都纷纷过来帮助:身强力壮的男子负责挖土、挑水,老人、小孩帮助和泥拓土坯,村妇们帮助烧饭送饭。可是,要打造砖坯需要用大量的水,仅靠几个壮汉挑水确实非常困难,而当地持久大旱,近处根本无水可取,只得到四、五里以外的淮河去挑水,他们登山爬坡,路途遥远,一天也只能上挑两、三趟;乡亲们想就地打井取水,可打了好几口井、挖了十数丈深也不见有泉水流出,弟兄俩着实无奈,急得大哭。王彭只好每天晚上长跪不起、哭诉向天,祈求老天开恩、神灵相助。就这样又过了两天,一天早上村民们像往常一样在山边的墓地制作土坯砖,刚才还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的天气,突然漫天大雾从山的那一边滚滚而来,大雾很快弥漫这个山村,天空下起看起来似雾非雾又似雨非雨的东西,让人对面都看不人脸。大概过了一柱香的功夫,天空开始云开雾散,太阳开始普照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