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同学,我对你心动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60章 WL区1

土壤类型以黄壤、黄棕壤为主,其次为紫色土。

而WL区得名于境内的一座名为“武龙山”的山脉。

据《寰宇记》记载,武隆在春秋时期属于巴国领地。

到了楚威王时期(公元前339年至公元前329年),设立了黔中郡,武隆县境便隶属于黔中地。

到了汉代,汉武帝在今彭水县境内设立了涪陵县。

此时,武隆县境的大溪河以东地区属于巴郡涪陵县地,而以西部分则属于巴郡枳县。

蜀汉时期,武隆大部分地区仍隶属巴郡涪陵县,但小部分区域(现江口镇一带)则属于黔安郡彭水县。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从涪陵县中分出一部分设立了武龙县,治所设在今土坎镇,隶属于涪州。

到了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武龙县改称为枳县。

然而,到了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又恢复了武龙县之名,并继续隶属于涪州。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由于与广西省的一个县重名,便将“龙”字改为“隆”,更名为武隆县,仍隶属于涪州。

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在原治地设立了镇,并设置了武隆巡检司。

到了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武隆巡检司改为分州。

1913年2月,涪州改为涪陵县,武隆分州则称为武隆分县。

1930年6月,涪陵全县被划分为21个区,武隆大部分地区属于第十六区至二十一区。

1931年6月,涪陵的21个区合并为10个区,当时的武隆大部分属于第八、九、十区,区署分别设在永顺镇(现长坝镇)、羊角碛(现羊角镇)和火炉铺(现火炉镇)。

1935年5月,这三个区合并为涪陵第五区,区治地设在羊角碛。

1942年7月,涪陵分出第五区,建立了武隆设治局,隶属于SC省第八行政督察署。

1945年1月,武隆设治局升格为武隆县。

新ZG成立后,武隆县于1949年12月成立人民政府,驻地在巷口镇,隶属于川东涪陵区行政专员公署。

1953年10月,彭水县第三区(今江口、石桥、文复、浩口)划归武隆县,成为第七区。

1956年6月,涪陵县的鸭江、送月、庙垭、凤来四个乡划入武隆县,由武隆县第六区(平桥区)管辖。

1957年4月,武隆县成立了鸭江区,辖鸭江、送月、凤来、庙垭、里仁五个乡。

1976年7月,为了修建文复公社沙坝水库,解决库区占地问题,经江口区、文复公社与彭水县汉葭区、火石公社协商,彭水县火石公社东山大队四个生产队划归文复公社。

至此,武隆县的行政区划规模基本形成。

1958年后,全县区划多次进行调整。1988年底,设8个区,2个镇、50个乡。

1992年9月,撤区并乡,新建6个镇,扩大2个镇、7个乡,保留17个乡。

1995年10月,再撤2个乡设镇,同时恢复原5个乡。

1998年11月,又恢复以前撤并的8个乡,年末共为8镇、32个乡。

2002年6月,撤1乡设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