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宽容失败对员工心理安全及其内创业意愿的影响:基于人与情境互动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PART 1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难题。首先,企业竞争优势的取得更加依赖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然而,国内大多数企业在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政府和企业都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激发组织创新活力,吸引员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为组织创造更高的价值,成为企业的重要任务。其次,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越来越透明化,资源的流动也越来越自由,人才资源在企业间流动的障碍减少、成本降低,老板很难再依靠信息不对称来制约自己的员工,人才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也导致优秀人才的离职率居高不下。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竞相争夺的稀缺资源。而且,有能力的员工一般不愿屈居人下、一直给老板打工,他们也想自己创业当老板,所以,如何留住能力卓越的优秀人才也是当前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内创业是指在企业内部进行的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拓展新市场、提供新服务以及更新管理方式等创新活动。与外部创业活动相比,内创业者可以依赖组织所在行业的信息、技术和人脉资源,获得比较充足、稳定的资金投入,解决了创业者在外部创业中经常遭遇的资金瓶颈问题;组织的职能部门能够为内创业提供比较完备的财务、人力、管理等方面的服务,清除了创业者在外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管理障碍;内创业团队成员彼此熟悉,工作中配合默契,这解决了团队成员的磨合问题。内创业能够打破组织固有的结构和制度,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激发员工的创业激情,为企业留住优秀人才,而且,相较于外部创业而言,内创业成功率更高。因此,为了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推动企业持续创新、留住优秀人才,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投入公司内创业的浪潮。

公司在探索内创业活动的过程中面临两个现实困境:一是创业高风险特征与员工低风险偏好的矛盾。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内曼指出,个体对预期风险持回避态度。因此,员工在进行内创业决策的过程中,会预先考虑内创业可能带来的收益和可能面临的风险。由于创业失败率比较高,员工害怕失败、担心遭受损失,往往不愿意参加内创业活动。二是组织中“以成败论英雄”的绩效考核机制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形式主义文化蔓延。目前大多数组织都采用了以成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业绩突出的员工晋升加薪,业绩不良的员工薪酬下降,甚至被淘汰。内创业项目风险高、收益高、成功率低。员工参与内创业项目,失败的可能性比较大,论功行赏的话,员工收入也会受损失,因此,很多员工更愿意选择风险性比较低但收入稳定的工作。而且,在组织中,无论是创新还是创业,都具有探索和冒险的性质,有的时候做得越多,错得越多,遭受的批评或惩罚可能也越多,这导致组织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形式主义文化蔓延,员工内创业积极性不高。上述两个现实困境打击了员工参与内创业活动的积极性。那么,应如何去破解困局呢?

要弘扬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就要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破除阻碍人才成长的各种障碍,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2018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挑战未知。创新和创业充满未知风险,失败是常态,创新和创业成果的取得都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组织需要为创新与创业提供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和制度保障,这样才能激发员工不惧风险、不怕失败、敢为人先、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营造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是组织推动内创业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