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凝聚到卓越:基层团队管理者必备锦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锦囊一 仪式价值须明晰,找准目标境界提

要在团队里举行仪式,可不是一句话说举行就举行的,古往今来大军出征都要做到师出有名才能获得支持。仪式也是一样,你需要在举行仪式之前,明确做这件事的价值,并且找到期望通过仪式达成的目标,才能让仪式的推动更加顺利和有效。

仪式感的价值所在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人们在做任何事之前,都会想知道为什么要做,到底要做什么。因此,仪式和仪式感是什么,又为什么要举行这些仪式,不仅仅是你自己需要明晰的,更是你需要传达给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

所以这一节的内容,也同样是写给你和你团队每一位伙伴的,你可以把这些内容整理一下,在开始仪式之前,向你团队的伙伴们讲解清楚仪式和仪式感的基本概念及其价值,如此就能获得团队伙伴们的认可和初步的支持。

什么是仪式

“仪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举行典礼的程序、形式”,比较简洁;而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指典礼的秩序形式,如升旗仪式等,在古代这个词也有取法、仪态或指测定历日的法式制度的意思”,又显得有些晦涩。

所以我们尝试从场景和行为的角度分析一下仪式,帮你和团队的伙伴们更好地理解仪式。

◆仪式出现的场景

在仪式出现的场景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过渡。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无论时间尺度是大是小,都会有一些状态或角色的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所处的时间,就是所谓的过渡期,而仪式大多会出现在这些过渡期里。

在中国,最声势浩大的过渡期,就是我们喜闻乐见的过年了,过年有什么仪式呢?除夕夜里全家团圆、吃饺子、放鞭炮都是过年这个辞旧迎新的过渡期里,人们所举行的特定仪式活动。这个过渡期甚至可以前后延伸:过了腊八就是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还有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初五迎财神等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都可以认为是过年的仪式行为。

除了过年,生活中还有非常多代表人生过渡的时期,伴随着特定的仪式。男士单膝跪地为女士送上戒指,这个求婚仪式如果成功,他们就从男女朋友的身份变成了未婚夫妻;接下来的结婚典礼,也是他们从未婚夫妻过渡到夫妻的仪式;还有成人礼,这个仪式对应的过渡是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变化;甚至一个握手,都可以作为两个人从不认识对方到相互认识的过渡仪式。

回到职场当中,两家公司从意向阶段到合作阶段,往往要举行签约仪式;商家从筹备到开业的过渡,会伴随着剪彩的仪式。这些都是职场中比较重大的状态变化,相对来说仪式也很隆重。

再进一步缩小范围,在我们团队当中,每个成员的角色身份和状态,其实在一天内也会发生几次小的过渡变化。如上班时,团队里的成员就从一个“社会人”“家庭人”的身份变成了“职场人”,下班又从“职场人”变了回去;中午的休息时间和上下午的出勤时间之间,也是经历了“工作状态”—“休息状态”—“工作状态”这样的状态切换。可见“过渡”很常见,但目前,可能你的团队中并没有这些过渡期对应的仪式,或者只有个别过渡期有仪式。无论是在稍后的内容中我们如何设计仪式,还是在你未来和团队的伙伴交代为什么要进行仪式时,这个身份状态的过渡,都是要考虑和讲解的要点。

◆仪式的行为特点

仪式最显著的行为特点在于,它是一种正式而主动的行为。这种正式性和主动性,是相对于毫无作为地度过每一天而言的。

这些行为可能很隆重,也可能相对简单。像我们前面提到的过年、求婚和结婚典礼,都是非常隆重的;而点头、握手或一两句特别的话,其实也都可以认为是简单的仪式。只要是为了过渡期而做出的,只要是具有正式的态度去主动做出的,无论是复杂还是简单,都可以称为仪式。

明确这一点,可以帮助你在设计仪式时打开思路,同时能在推动仪式执行时,让你和你的伙伴们更主动地参与。

仪式的另一个行为特点是它的重复性,有在一定周期内重复的,有在固定范围内的人或人群中重复的,也有在比较大的范畴中,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甚至整个人类当中重复的。

过年、升旗之类的仪式,周期性重复就非常明显;而成人礼、婚礼这些仪式,每个人一辈子可能就一次,签约可能对双方来说只做一次,商家开业也可能只有一次,但这些仪式和古代君王的登基大典类似,在拉长时间尺度和扩大人群范围之后,也是具有重复性的。

正是这种重复性,才让仪式能够发挥作用,不是昙花一现的偶然现象,而是周而复始的习惯积淀。

回到团队中,我们团队成员每天小范围的角色状态变化,同样是周期性重复的。所以你在设计仪式的时候,要抓住重复循环的过渡时间,设计仪式的重复周期,才能让伙伴们接纳和习惯,并且让大家在不断重复的仪式中,做出正式而主动的行为,让仪式的作用从积累到质变飞跃。

什么是仪式感

在上一小节中,我们一直在聊的都是仪式的表象,什么时候出现、行为表现如何。在这些表象背后所蕴藏的情感,就是所谓的仪式感了。可以简单理解为,仪式感就是在人们进行仪式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特定情绪和感受。

在心理学的解释中,人们的情感是可以由所处的情境或遇到的事物唤起的;情感的强弱与唤起情感的情境,以及人对这种情境的主观态度有关;最终,情感是能够激发或影响人的动机的一大要素。

仪式感也符合上面对情感的描述,你可以想象一下从小就经历的升旗仪式,在齐唱国歌、看着国旗冉冉升起的过程中,是不是会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崇敬?

而在军队里,仪式感的效果更为显著。更为严肃的升旗仪式、见面敬军礼、训练时喊口号等仪式,都是用仪式感来不断强化军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忠诚。也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保家卫国、打胜仗。

所以我们在团队中进行仪式的目的,就是要让团队里的每个人处在这个唤起仪式感的情境当中,让大家对过渡期后的“新角色”充满期待,从而激发他们正向的积极情感和动机。

仪式感的力量

讲了那么多专业的理论,能否更加直观地描述一下,仪式感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呢?从之前提到的冰岛足球队的成绩就能看出效果,下面我再用一个更贴近生活的真实故事,让你近距离感受一下。

2002年的夏天,西安临潼的骊山半山腰上,依山而建的华清中学教学楼里,17岁的少年独自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坏掉的长凳上,手里拿着一摞试卷。少年的舌头在牙齿上左右打转,舌尖传来丝丝凉气和摩擦的微微痛感,眼中的景象,只有拿着试卷微微颤抖的右手、一边杵在水泥地板上的长凳和教室角落里的垃圾筐。

一小时前他在参加高二年级下学期的期末班会,班会上公布了期末考试的成绩和排名。全班78个同学,少年排名倒数第二。

虽然在省重点高中的重点班,但倒数第二的名次和成绩,比后面普通班的很多学生还要低。少年的脑海中出现了这两年自己在操场上奔驰的身影,以及在课堂上发呆的自己。虽然考完试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仍没有拦住酸楚的眼泪。两年时光被自己荒废,从春风得意的好苗子,变成如今的吊车尾,少年无颜面对父母,更不知道如何跟自己相处,就这么呆呆地坐着。

回到家后,父母已经准备好了少年爱吃的饭菜,而且似乎非常默契地都没有去询问成绩。“吃饱了,有点困,回屋睡会。”少年低声说了一句,就回到屋里关了门,侧卧在床的边缘,和墙上海报中的黄家驹互相对视。

暑假第二天,同学打电话到家里叫少年去踢球,他没有去,而是把高一和高二的所有课本都翻了出来……

从那天起,少年也开始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小小的仪式。

每天起床洗漱之后,他都会看着卫生间镜子里那张和自己完全相同的脸,向对方连说三遍:“你今天要努力学习,你可以的!”

就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少年偶尔还是会踢球,放学路上依然和同学有说有笑,和自己懵懂的青梅竹马打打闹闹。但和前两年不同的是,这一年少年大部分的日子都在早上5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伴随着每天三句话的仪式,每天上学放学路上背单词,每月一瓶200克的纯黑咖啡,少年习惯了咖啡的苦味,也习惯了学习的节奏。

一年时间飞快过去。夜晚,沙发和折叠椅对着一部红色的电话。电话开了免提,发出21世纪初那非常僵硬的电子音。父子俩紧张地听完电话里的声音之后,互相看了一眼,嘴角都开始上扬,然后张大嘴巴边喊边笑边击掌庆祝,父亲滑稽地喊了一声:“发财啦!”

2003年,非典肆虐的那年,少年在号称史上最难的高考当中,得到了570分的成绩,比当年陕西省高考理科一本线467分高出了100多分。这一年,他的成绩排名从全班倒数,进入了全校前10名,全区第33名,陕西省排名2000左右,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当18年后,那个曾经的少年坐在电脑前,回顾那一年的变化,写下这段文字时,他除了感谢爸妈的关爱,对当年的自己,最要感谢的就是每天早上跟自己说的那句话。

“你今天要努力学习,你可以的!”

“你今天要努力学习,你可以的!”

“你今天要努力学习,你可以的!”

镜中人眼中的坚毅,给了少年充分的心理暗示,可以说是轻度“催眠”了少年,让他每天都能够用最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

故事中的少年,正是从一个特别简单的仪式中,获得了改变人生轨迹的巨大力量,所以他对仪式和仪式感的价值了然于胸,并且在日后的人生中,他也一直坚信着、推崇着仪式感。

没错,那个少年就是我。从我的故事中,你一定能够体会到仪式感的力量之巨大,我的仪式本身几乎没有成本,但是效果如此惊人,这样的投入产出比,你真的不妨一试!

描述你团队的士气现状

仪式感的力量如此之强,那么回到自己的团队里,该如何去应用呢?要用仪式感来提高团队士气,就有必要先了团队解士气的现状,所以我建议先暂时不要考虑设计什么仪式,而是从种种能反映当前士气的蛛丝马迹入手,评估团队目前的士气,找到你要解决的问题,才能确定你设计的仪式要达成的目标。

眼观六路看状态

寻找能够反映当前士气水平的迹象,首先需要你能够眼观六路,深入团队中去观察。观察大家在各个工作场景中的状态、表现,以及一些反映士气水平的现象。这种观察属于一个开放式的命题,不同的团队要观察的时间和对象也都会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你如果能做到有意识地去观察、主动地多去观察,就能找到一些线索。

接下来举几个例子,都是我在管理车间时观察到的能反映士气的“线索”,你可以从这几个例子中,看到我观察的方法、观察的对象和观察的特征,然后,你就可以参考这些,去观察你的团队了。

在被大家称呼为许主任的那段日子里,我每天早上都要在车间门口给全车间的工人开晨会,开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

在我讲当天重点要求的时候,我是会和对面的工人进行眼神交流的,除了前排的几个人时不时给我报以微笑和点头表示收到,更多人都是略微低着头,眼观鼻、鼻观心,一副在“挨训”时才会出现的样子。我觉得自己说话时挺温柔的,平时也非常随和,为什么都这个状态?

后来又观察了一段时间,在我讲完之后,还会有车间的调度具体安排生产进度。在调度安排时,我围着方阵边走边看,发现了那些作“挨批”状低头的人里,有好几个闭着眼睛歪歪扭扭地站着,还有些人一边听着,一边张嘴打着哈欠。于是我恍然大悟,原来低头开会不是因为我凶,而是因为他们困啊……

在我刚接手车间时,并没有去主动改变一些车间的习惯和安排。所以一段时间里大家还是照例在早会开完之后,就地解散。然后我就能见到一群人三三两两“散步”回到自己的班组。

回到班组以后,每个班长还会给大家仔细讲解班组里今天的安排,在班组会议上,工人们仍然站得歪七扭八。等到班组会议结束,就能看到一些人像电影里的慢放镜头那样,戴起手套,拿起抹布,缓缓擦拭着手边的柜子,像极了电影《疯狂动物城》里那只名叫闪电的树懒,直到生产线启动,大家才会慢慢加快速度。

不仅是晨会前后,车间中午开工前也有一个简短的午会。在中午大家吃完饭返回车间之后,一直到下午开会之前,很多工人会就地小憩片刻。所以每当下午集合开会的时候,很多人是刚刚结束了午休的美梦,半睡半醒张着嘴来开会。就这种状态放到生产线上,我是真的害怕他们干活时睡着了出事故。

还有在生产的过程中,我也经常会到生产线上去巡视,大多数时间,大部分人的工作还是非常认真的,但总感觉很多人的动作看起来比较慢。

每次在车间巡视的过程中,我也总能见到有极个别的人,一手拿着工具心不在焉地干,一手拿着手机看,凑近了发现有看小说的,有聊天的,还有玩一些能单手操作的挂机游戏的。

有时我会去到检验科或物管科(仓库)沟通一些事情,这两个地方也是能见到车间员工的高频区域,特别是一些班组长,瘫着坐在对方办公室里聊天。一问要么是去报检,要么是去领料。我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去的,但是我一进门,他们都会在3分钟内“办完业务”离开。就这么巧,每次他们前脚进门我后脚就到了吗?

以上就是我所看到的反映当时车间士气的种种线索。生产工人的行为相对来说比较好观察,干不干活、干活时的状态可以轻易观察到。但是,如果你的团队成员大多从事脑力劳动,或者从事一些不像生产工人那样行为外显的工作,那么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观察大家:

•大家平时到了公司以后聊什么。家长里短、明星八卦,还是与工作相关的事情。

•工作时候的节奏是快还是慢。产出成果的速度和你预想的速度的差异,或者和你经验中正常速度的差异。

•工作时有没有过多的其他行为。如刷手机、打电话、吃零食之类的,当然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文化,可能人性化的公司并不禁止这些,你要看的是这些行为有没有影响工作。

•有没有人经常离开工位找不到。这一点要看工作性质和特点,还要确认离开工位是去沟通别的事,还是去阳台或厕所抽烟、打电话了。

•遇到问题能否积极主动去解决。是第一时间甩锅说“这事不赖我”,还是能和你一起分析原因,尝试解决问题并预防再犯。

耳听八方听评价

作为团队的管理者,你有时候也会陷入当局者迷的局面中,所以经常听一听其他部门同事的评价,还有领导对你团队状态的评价反馈,也非常有必要,主动找你的和无意间被你听到的,都要关注。

当时很多公司领导,一大早都会在车间里转悠,研究一些要改进的问题。有一次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开完了晨会,各班组回去开自己的小会时,一位领导正好在车间转。

过了一会在车间门口我俩相遇,他见到我的时候,就说:“小许啊,你们车间现在精神面貌不行啊。班组开个会,好几个班长说话声音又小,说话还都没人听,一个个东张西望的。平常他们干个活也拖拖拉拉,我过去在L公司的时候,那帮人干起活来都一路小跑追着生产线,你们现在生产线是走走停停,人也慢慢悠悠的。”

这位领导说完,我完全无力反驳。虽然那时我带车间时间不长,当时的情况并不是我造成的,但安排我过来管车间,我就有责任把车间带好。所以我感谢了那位领导,并且表示我会非常重视这个情况,想办法改变。(事实上后来我通过推行仪式在内的多种手段并用,也确实改变了这种情况。)

讲了这么多故事,你可能觉得我当时带的车间,大家伙总是一副漫不经心、昏昏欲睡的状态吧?但他们也有生龙活虎的时候,就是在去食堂吃饭的路上和下班的路上,而且这种状态更吓人。

有一次,我去一个外协厂出差,回到公司时正好赶在下班的时间,进了公司大门,迎面走来两位财务的小姐姐,还没等我跟她们打招呼,就听其中一位对另一位说:“快走快走!总装车间的一大波‘僵尸’马上就要袭来了!”

话音刚落,就听见万马奔腾一样的脚步声从车间里传来,当时两个小姐姐那是花容失色,赶紧小跑两步冲到门口去打卡,留下我一个人看着奔涌而来、生龙活虎的兄弟们。想着两位口中那“一大波僵尸”,我也同样找到了要改变的线索。

多去听别人的评价,特别是一些批评和负面的评价。听到时要保持一定的“钝感力”,不要急着“护犊子”,去和对方辩解,而是感谢对方对你团队的关心,给你指出方向。然后,你可以通过回忆并结合你自己的观察,思考对方说的是否正确,思考你能不能从听到的信息里,找到反映当前团队士气或精神面貌的线索,这也将是你多维度观察团队和描述士气现状的重要依据。

描述士气心有数

世界是复杂的,造成任何现象的原因也是纷繁的,我们并不能简单地把团队表现出来的状态单一归因给士气不高,或者粗暴地将士气低迷归因为没有合适的仪式。

在改善团队状态、提高团队士气的过程中,可能还要考虑诸如流程制度、薪酬体系、工作环境、软硬件配套情况等,我在后面的章节会提供与此相应的操作锦囊。就本章来说,我们先单独拎出来与仪式相关、士气相关的一个原因,把它作为突破口进行分析,来为后面更多的动作进行铺垫。

所以,在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找到了诸多反映当前士气状态的线索之后,就可以尝试将种种线索进行归纳和整合,找出其中的几个关键点描述下来了。这样做能让你更清晰地把握住关于士气现状的外显特点,从而在设计仪式时更加精准,并且在未来执行仪式一段时间以后,更方便去判断士气是否有所变化。

描述士气的时候,可以用我们在第一章中讲到过的关于观点和事实的概念,用“观点+事实”的方式组织语言,一个形容士气的观点,后面加一些看到和听到的事实,比如,之前那位领导跟我反馈车间员工状态时说的那段话,可以这样进行提炼和整合:

[观点]员工精神面貌差,士气不高。[事实1]班长说话声音小,工人东张西望。[事实2]工人干活时生产线走走停停,动作相比L公司的工人慢。

后面可以再加上我自己观察到的一些事实:

[观点]……[事实1]……[事实2]……[事实3]车间集会上闭眼打瞌睡。[事实4]工作时有人玩手机。[事实5]有人离开工位去其他办公室闲聊。

还有大家吃饭和下班时那种生龙活虎的状态,用“观点+事实”的语言可以这样描述:

[观点]员工秩序性不强。[事实1]午间用餐时跑向食堂没有队列。[事实2]下班时跑出公司争抢打卡顺序。

在你的团队中,可能还有其他的方面,可以参考下面几个思路进行 描述:

•集体意识淡漠或归属感不强。常表现为不听指挥、各自为政,或者做出有损团队利益和名誉的行为。

•服务态度差。如不按照规范礼仪服务客户、与客户交谈时不微笑、考核周期内被客户投诉次数超标等。

•协作意识不足。同事有些任务无法完成时,没有人伸出援手,或者任务负责人出现意外时,没人主动接替(这一条也很可能和你团队的业绩管理制度相关)。

•责任感不强。有时出现了问题大家纷纷甩锅,或者自己做出执行任务的动作以后就不管结果是否正常完成、后面的工作是否能继续开展了。

读完这一节前面的内容,是不是发现我的描述都是针对问题的比较负面的一些评价和描述呢?那么团队中好的一面要不要也观察和描述呢?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用同样的句式描述,好的一面其实也可以说出来。但是说出来之后呢?

你的精力是有限的,你得估算一下同样精力在不同事情上的投入产出比。如果投入好的一面,你可能获得的是这一面的再度强化和提升,以及给大家的满足感和信心,这些当然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但如果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找出问题和不足,然后去改善,大多数情况下,回报会更加明显。

在路易斯·卡夫曼(Louis Cauffman)的《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干到死》一书中有个观点,作者提出:“如果东西没有坏,那就不要去修补它。”关于这句话,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同意其中的一部分。

先说不太赞同的地方,就好比车没坏也要定期保养,其实很多时候看到隐患,即使没有坏,还是要有预防措施的,有些重要的东西虽然没坏,但是也要随时做好修补损坏的准备。不过除此之外,我所赞同的是这句话背后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在说解决问题的回报会比优化正常状态更高,用一个并不是非常恰当的类比,雪中送炭好过锦上添花。

当然,这样描述负面的士气状态只是给你自己看的,从你嘴里讲出来被团队的伙伴们听到的话,大家很有可能觉得你是在抱怨,或是看不上自己。所以把这一节总结出来的东西,留在心里并且告诉自己,我的目的是改善现状,而不是怪罪大家。

确定你团队要提升士气的目标

现状有了,并且用非常外显的语言描述了事实,那么要通过仪式感去解决的问题、去改善的现象,也自然显而易见。

你只需要把描述团队士气现状的事实“反过来”说,就可以得到你的目标。像我的团队中,令人期待的士气状态就是“开会有精神、干活节奏快、吃饭和下班有秩序”,能做到这些,我们便不再是那“一大波僵尸”,而是一个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优秀团队了。

回到你的团队,该怎么描述不用多说了吧?行动统一听指挥、面对客户时刻微笑、同事有困难及时补位、出现问题主动担责并积极解决,等等。

有了这些明确的目标,你才能在设计和推动仪式的时候,真正让仪式发挥出最大作用,给你的团队带来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