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桐庐县血吸虫病螺情调查报告
桐庐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中游,隶属于杭州市,介于北纬29°35′~30°05′和东经119°10′~119°58′之间。东接诸暨,南连浦江、建德,西邻淳安,东北界富阳,西北依临安。全境东西长约77km,南北宽约55km,总面积1 825km2。全县以丘陵山区为主,平原稀少,属浙西中低山丘陵区。在全县土地面积中,山地丘陵占86.3%,平原、水域占13.7%。桐庐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全县总耕地面积145.03km2。自然植被,山区以马尾松、杉木、毛竹为主,平原以水稻为主,近年逐渐被园林花木和经济作物取代。目前桐庐县辖4个街道、6个镇、4个乡(包括1个民族乡),共有7个社区、14个居民区、183个行政村。辖区常住人口为42.20万,县外流入人口近7.60万。
桐庐县是浙江省54个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县之一,经历了“无螺无病→有螺有病→有病无螺→无螺无病”的发展过程。桐庐县在1970年以前虽经多次查螺,均未发现钉螺,一直认为是“无病无螺”县,1970年7月13日和1971年4月在徐畈村查到钉螺点2处,计750m2。历史累计钉螺面积750m2,历史晚期血吸虫病病人数为14人。桐庐县在1972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1981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之后一直关注螺情和病情监测,至今未再发现钉螺和血吸虫病病人。
一、调查与质控
为掌握桐庐县钉螺分布情况及工作实施情况,进一步推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根据《浙江省卫计委关于开展浙江省钉螺调查工作的通知》和《浙江省血防中心关于下发〈浙江省钉螺调查实施细则〉的通知》(浙血防[2016]8号)精神,桐庐县于2016—2017年对历史血吸虫病流行村的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开展钉螺调查工作。
桐庐县积极参加全省钉螺调查工作推进会暨强化培训班,并按照省血防中心统一部署,积极举办“桐庐县查螺图账电子化培训班”,使相关专业人员熟悉并掌握地理信息采集和查螺图账绘制技术。所有调查人员必须经过培训,经测试合格后方可参与钉螺调查工作。县疾控中心将查螺图账电子化工作纳入当年考核,不定期对江南镇徐畈村的钉螺调查工作进行理论检查指导,并保证1~2次现场督查,及时解决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县疾控中心对数据进行初步审核,审核无误后报给省血吸虫病防治中心。
二、结果和讨论
(一)钉螺孳生环境调查
1.历史钉螺孳生概况
监测点徐畈村所属桐庐县江南镇,人口1 279人,无害化厕所普及率94.59%(350 / 370)。调查显示,1970年首次在江南镇徐畈村发现感染性钉螺,均为山丘型环境,累计环境面积2 000m2,历史累计有螺面积750m2,最近一次查到钉螺年份为1971年,之后未再查到钉螺,属于无螺县,见表2-66。
表2-66 桐庐县钉螺孳生环境调查基本情况
2.钉螺孳生环境演变情况
1970年以前,由原县卫生局、县卫生防疫站组织全县个体医生,以村为单位,按主要水系进行抽样调查。1970年以后,在历届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原来的稻田、沟渠用水泥石子填塞、压实,不再种植水稻及灌溉,钉螺孳生环境被人为改变,现无Ⅰ类和Ⅱ类环境,都为Ⅲ类环境(4处),历史累计有螺面积750m2。其中,水田3处(占75%),累计环境面积1 500m2,历史累计有螺面积550m2;沟渠1处(占25%),累计环境面积500m2,历史累计有螺面积200m2。详见表2-67。
表2-67 桐庐县Ⅲ类钉螺孳生环境演变类型基本情况
(二)钉螺分布调查
1.调查概况
桐庐县历史流行村徐畈村已开展过符合全国钉螺调查基本需求的调查,共调查环境4处共7 824m2,有螺面积均为0m2(表2-68)。按不同植被类型环境分,共调查杂草4处共7 824m2,均未发现有螺(表2-69)。按不同环境类型分,共调查沟渠1处共915m2,水田3处共6 909m2,均未发现有螺(表2-70)。
表2-68 桐庐县不同流行类型环境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表2-69 桐庐县不同植被类型环境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表2-70 桐庐县不同环境类型螺情现况调查基本情况
2.现场调查结果
此次钉螺现场调查,共计环境抽查515框,均未捕获活螺(表2-71)。按不同植被类型环境分,杂草系环境抽查515框,未捕获活螺(表2-72)。按不同环境类型分,沟渠环境抽查55框,水田环境抽查460框,均未捕获活螺(表2-73)。
表2-71 桐庐县不同流行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
表2-72 桐庐县不同植被类型环境钉螺调查结果
表2-73 桐庐县不同环境类型钉螺调查结果
桐庐县属于山丘型Ⅲ类钉螺孳生环境。
此次调查未发现本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也未发现钉螺。共登记环境4处,均为Ⅲ类环境(孳生环境被人为部分改变,尚具备钉螺孳生的基本条件)。这些历史有螺区经过多年的历史变迁,虽然钉螺孳生环境被人为改变,部分环境已完全不具备查螺条件,但仍存有部分适宜钉螺孳生的环境,而且这些环境大部分为沟渠和水田,杂草丛生,是钉螺孳生的天然最佳环境。同时,随着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周边血吸虫病流行省份血吸虫病病例的可能输入,给血防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我们对血防工作依然不能掉以轻心,需加强查螺员培训,提高查螺质量和监测敏感性。重点关注血吸虫病流行区、疫情回升区外来务工人员传染源输入的风险,有螺区域苗木移植活螺带入的可能性,防止“瘟神”重现。
通过本次两年的调查,较为系统、全面地摸清了桐庐县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的分布,建立了以条块为单位的软件螺情数据库和经纬度地图,极大地方便了后续钉螺孳生地的螺情状况追踪,为今后开展螺情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同时,也弥补了桐庐县血防历史资料较少的不足。
通过本次调查,也可以看到一些问题:一是历史资料保存较少,由于单位搬迁,2005年之前资料保存下来的所剩无几,均为一些零星资料;二是桐庐县自1971年以后都未查到过钉螺,工作人员思想上有所松懈,每年的查螺工作大都建立在形式上,医疗机构对血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三是血防队伍正逐渐萎缩、老化。为了有效落实血防的各项工作任务,县委、县政府的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应切实抓好各项工作,协调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应进一步加大以传染源控制策略为主的综合治理力度,提高查螺工作质量,避免漏查和查漏。县疾控中心落实具体科室和业务技术人员负责血防工作,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血防培训班;培训乡镇卫生院及村一级血防专员。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做好血防知识的普及,提高群众血防意识,自觉自愿加入血防队伍中,共同做好血防监测工作。
吴晓月 李志芳
桐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