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与一座城市的印记——青岛理工大学的溯源与传承
建本941 张妍岩
作者简介:张妍岩,建本941班团支书。毕业后长期在某部设计院工作,担任建筑结构科室主任。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从国家到地方,从工业到农业,从军事到民用,难以计数的建设项目被列入议程。“建设新中国”需要更多专业人才,需要能培养专业人才的学校,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1952年12月,青岛理工大学的前身“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正式成立,至今已近70年。
当我们站在今天回望历史,青岛理工大学的发展历程与这座城市甚至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建校初期艰辛创业,动荡年代起落沉浮、改革开放后生机勃发、近几年来更是高歌猛进……青岛理工大学拥有所经历的每一个时代的历史印记,也拥有生生不息的人文传承。而高校的价值,正是在一代代老师、一代代学子的薪火相传中,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境界,去影响、去改变我们所依存的世界。
如果在青岛的历史过往和城市影像中,探寻青岛理工大学在这座城市的真正起点,那将是超越建校70年,跨越城市120年的人文原点——礼贤书院。
关于礼贤书院,本身就是一部青岛城市的厚重历史,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在这里,我们还是先用最简洁的时间链条,找到礼贤书院与青岛理工大学隐藏于历史深处的关联。
1901年,德国人卫礼贤(Richard Wilhelm)在青岛市上海路7号创办了礼贤书院。
1921年,曾就读于礼贤书院的学生刘铨法,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
1923年,刘铨法被任命为礼贤书院校长,力排众议使礼贤书院成为建筑工程专业学校。
1924年,礼贤书院更名为私立礼贤中学。
1929年,刘铨法创立建筑事务所和礼贤中学土木工程中专班。
1933年,在青岛红卍字会大殿的设计中,刘铨法创造性地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和水泥制品代替传统的木料制作,这在国内尚属首创。
1934年,刘铨法获预制混凝土构件发明专利权,著有《铁混凝土工程》。
1952年,礼贤中学由私立改为公办,更名为青岛市第九中学。
1952年12月2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决定:以青岛第九中学土木科为基础,创办山东省青岛建筑工程学校,隶属山东省工业厅。
…………
至此,从礼贤书院到青岛理工大学的120年历史文脉便有了完整的逻辑衔接。以1952年为界,向前是直指青岛城市之初的人文记忆,向后是青岛理工大学近70年成长与超越的生命历程。这就是青岛理工大学与青岛的血脉相连,是青岛理工大学和这座城市都永远铭记的历史。
作为土木人,我们更应该铭记的,是礼贤书院的刘铨法校长。如果没有他,礼贤书院不会成为名留青史的学校;青岛不会留存山左银行(1922年)、青岛红卍字会(1933年)、青岛物证交易所(1933年)、中华基督教会(1935年)等优秀建筑;栈桥上或许会缺少了“飞阁回澜”的风情;八大关或许会缺少了“融合万方”的气度……而青岛理工大学,则会缺少了追远溯源时最初的那抔土、那滴水和那方基石。因为,这位开创了青岛土木工程先河的教育大师,这位创作了众多经典作品的建筑大师,这位国内首创预制混凝土构件应用的结构大师,他的思想、他的领域和他毕生的心血、毕生的坚守,最终都是由青岛理工大学来传承的。
鱼山路37号红卍字会建筑群,是刘铨法最经典的建筑作品,这里值得每一位青岛理工大学学子仰望静思,以体会这位先贤的胸襟和情怀。在这个三进院落里,德式的办公楼,中国式的山门、大殿和杏坛,伊斯兰式的藏经楼,代表着释、道、儒、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共存共容。一道仿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红墙,把代表西方建筑美学的科林斯柱,和中国传统的琉璃瓦大屋顶、伊斯兰风格的穹顶,非常融洽地放在一方天地中,定格成为一幅绝美的画面,留存于青岛的记忆。这是青岛建筑包容与融合最精妙的解读,也是青岛城市包容精神的历史见证。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塑造城市和影响城市最直接的因素。如果我们在百年时空坐标下审视青岛理工大学的前世今生,通过建筑和建设来影响青岛推动青岛,就不能忽视从礼贤中学到青岛理工大学,从刘铨法到今天万千理工大人的信念传承。20世纪50年代的史料曾记载,青岛绝大多数的土木人才出自礼贤中学;现在我们可以说在青岛有新建筑产生的地方,就一定有青岛理工大学的人。历数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在各个时代的标志性建筑,从黄海饭店到杭州路立交桥,从市政府大楼到青岛大剧院,从奥帆工程到世园会工程,从青岛深蓝中心到369米海天中心、从胶州湾跨海大桥到胶州湾海底隧道……一代代人为青岛的建设付出了智慧和心血,而这正是青岛理工大学对这座城市最大的贡献所在。
静美的建筑、静默的传承,带给青岛理工大学的还有静穆的精神力量。像钢筋一样“百折不挠”,像混凝土一样“刚毅厚重”,像钢筋混凝土结构一样“勇承重载”……也正是这种朴实而厚重的“土木”品性,使理工大学与青岛城市更好地融合,这是一座大学与一座城市在共同进步中的彼此锲合、相互交融(图1)。
众所周知,青岛是一个盛产艺术人才的城市,有人将此归结于青岛建筑给予城市的美学禀赋。近看红瓦绿树,远眺碧海蓝天,在耳熏目染中青岛人的艺术情趣与审美标准悄然养成。青岛也是一个盛产大企业和大企业家的城市,也有人将此归功于青岛规划严整、建设有序的城市特质,百年青岛港、百年青啤,以及海尔、海信都从中汲取了稳健、厚重的精神营养。这真是一个奇妙而又独特的解读视角,有人得其艺术华美,有人得其精神严谨,青岛的建筑和建设对城市的影响可谓深入基因和血脉,而青岛理工大学对此功不可没。
对于建校近70年,人文之源却上溯120年的青岛理工大学来说,今天的发展与成就,有历史的积淀、有时代的机遇,也有自我求索的动因。与青岛携行百年的青岛理工大学,必将在历史守望与时代前行中,重新架构一座大学与一座城市的全新未来。
图1 市北校区老图书馆(敬树勇绘制)
编者按:1994年9月,18岁的妍岩来报到,她是新生,22岁的我刚刚留校,是新老师。如今,20多年过去了,时光啊,你慢些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