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商业的发展历程
导入案例 我国古代商人地位
在中国古代,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从汉代开始,商人被禁止穿绫罗绸缎,国家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此外,政府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如西汉商人的算赋加倍。同时,国家对暴利行业采取官营(史称“官山海”),直接由国家垄断经营,不许商人染指。中国历朝历代主要是实行盐铁官营,因为这类商品需求量大且无价格弹性,官商以垄断价格取代其市场价格。
除了国家的政策,在民间,人们口中的工作分为士、农、工、商四等,商人也是排在最后一位,古代俗语有“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可见,商人在世人眼中的地位是极低的,即便是有钱,在一般人眼中商人总是被歧视,甚至在谈婚论嫁方面,人们往往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不富裕的农民,也不愿意把女儿嫁给商贾人家。现如今,商人地位已经大大改善,从事商业也不会被人们歧视,各地区、国家之间,商业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商业已经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案例思考:
为何中国古代商业的地位、商人的地位如此之低?这跟时代背景和政府的政策有较大的关系。
相关知识
一、商业的定义与起源
商业源于原始社会以物易物的交换行为,商业的本质是交换,而且是基于人们对价值认识的等价交换。
商业兴起于先商时期,初期是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的社会活动,后来发展成为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
商业产生的前提条件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让产品有了剩余,社会也有了专业化的分工。
二、商业的形成因素
商业的形成受以下3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让整个社会拥有了大量可供流通的商品。
国家因素:区域性的产生,隔断和阻碍了整个社会的自由联系,让许多商品的流通变得有利可图。
人为因素:在诸侯国的阶级统治下,为了增加国家的商业收入,统治者们使用行政手段鼓励发展商业,这些人为因素大大刺激了商业的发展。
课堂讨论
请大家查阅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商人范蠡和沈万三的故事,并思考他们是如何在“重农抑商”的时代积累那么多财富的,他们最终的结局又是怎样,为什么?
三、商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不同时代的商业文明发展遵循着时代特点和科技发展水平。我国自古以来一直是农业大国,不同朝代对于商业的理解都不同,了解不同时期商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是学习新商业的基础。
1.农耕文明时期及其商业发展模式
(1)商朝与春秋战国时期
商民善于经商,“商人”这个词最原始的含义就是“商朝经商的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拥有很多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化、生产方式转变等生产关系的变革,人们对土壤与物产、农时与气候的认识逐步加深,同时金属农具的出现、农用动力的应用、农田水利的发展等使生产力得到发展,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后期的范蠡和战国后期的吕不韦等。
(2)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少城市遭到战争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北魏时,洛阳城内市场很多,且有周长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或远走异域。
隋唐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很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隋唐商业的特点之一是交通发达,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供客商骑用的“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特点之二是货币统一,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
(3)宋元时期
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其他朝代较为宽松,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商品种类迅速增加。两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
元朝交通便利,国家空前统一,制瓷技术大放光彩,出现五大民窑,丝织品种类繁多,商业空前繁荣,大都、杭州、泉州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4)明清时期
明朝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丝织业发达的城市如苏州、杭州等地,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清朝时期商业范围扩大,部门增多,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但由于“重农抑商”思想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清朝商业始终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状态中徘徊,整个生产始终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5)近现代时期
鸦片战争后,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国内市场扩大。洋纱、洋布等商品的输入破坏了农民自给自足的经济,茶、丝等大量出口促进了农村商品的生产。市场结构已发生变化,各地区贸易中心向通商口岸转移,机器工业品开始占据重要地位。西方19世纪70年代的技术革新,带动了国内工业品价格下降。
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为外国洋行进行购销活动的新式商业。它属于资本主义商业,这种商业利润较大,资本积累较快。
19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额急剧增长,加之内河轮船的发展和铁路的兴修,国内市场迅速扩大。进口商品由口岸的洋行、买办卖给批发字号,再由客帮、转运商运往内地,转发农村。出口商品由农村小贩、城镇货栈集中,经转运商贩往口岸,再由行栈卖给洋行。这就把原有的传统商业,包括封建性很强的地主商业、行会商业都组织了起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商业网。
进入20世纪后,通商口岸的近代工业发展很快。它们的产品也进入了商业网。棉花、小麦、烟叶等工业原料的贸易也经这个商业网向口岸集中。随着口岸人口膨胀,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也改变了传统流通渠道,以通商口岸为中转和消费中心。
20世纪初,随着民族资本近代工业的发展,新式商业中出现了专营国产商品的经销商。经过历次反帝爱国、抵制洋货运动,过去专营洋货的经销商也逐渐扩大国产商品经营比重,并出现国产商品公司等组织。
从全国来说,传统商业仍占很大比重,但它们也不同程度地向资本主义转化了。粮行、药材行、绸缎行中都出现合股公司组织;盐商已不居重要地位。封建习俗也仅仅在零售业和集镇、农村中仍保留着。
近代商业的投机性更大,类似上海这样的城市本来就是国际资本的投机市场。整个商业的投机化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通货膨胀政策引起的,战后达到顶点。所有重要物资都变成投机筹码,正当交易停顿,城乡交流堵塞。工业资本也大量从事商业投机,生产停滞,城市集聚了大量游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市场面貌才有了改变。
2.农耕时期商业特点的形成原因
(1)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大国,由于生产力不足,作为历来注重自给自足的大国,粮食安全不容忽视,一旦大量劳动力被吸引到商业,国家的粮食安全就会受到巨大的威胁。
(2)备战思维的精神压迫
“重农抑商”其实脱胎于商鞅时期的战时政策,由于长期的战争,统治者对战略物资尤其是粮食储备十分重视,进一步加剧了重农抑商的趋势。
(3)重利轻义的文化倾向
由于当时的商业还不成熟,对于经济学和商业不能很好理解的古代人,必然认为商人是重利忘义之辈,进而产生偏见和鄙视。
(4)控制流动的统治需要
在国家管理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最简单的管理方法就是让大家待着不动,减少流通,这种特性是农业的特色,但却也是商业发展的致命伤。
总的来说,在农耕文明的背景下,农业相比于商业,更能维持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当时国家的中央集权,为国家提供稳定的劳动力。

商业文明发展史
拓展阅读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的兴衰是受地主经济的发展规律所制约的,反过来,商业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商业资本往往用于购买土地,而不是向工业投资。因此,它的发展是与社会的一般经济发展成反比的。
近代中国,大买办、大地主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支柱,它们代表的是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缓慢的发展。192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新型的公有制商业、合作社商业,并保护和发展了私营商业,为新中国商业的建立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工业文明时期及其商业发展模式
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等为代表)和19世纪中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等为代表)直接打开了“工业文明时代”的大门。此时的商业发展有如下特征。
(1)重工轻商、标准化生产
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端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工厂开始出现,厂商完成从采购到生产到销售等一系列商业流程,产品是流水线的同质化、标准化商品,打破了人类农耕时期自给自足的个体创造型商品的局面,同时由于蒸汽机和电气化带来制造业的改革,厂商的利润非常可观,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建立,竞争日趋激烈。
(2)规模化、利润导向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工业化时代的发展,厂商数量越来越多,规模日趋发展壮大,商品制造呈规模化发展,同时,品牌开始出现,厂商开始寻求标准化商品下的差异化,从而追求商品的最大利润。
(3)精益管理、科学管理
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追求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明确的分工、标准化的流程、严格的人力管理是企业提高效率的保证。
课堂讨论
在新商业文明的背景下,为了迎合外部需求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企业还应从哪些角度进行改进?
思政小课堂
由于封建社会实行中央集权制和古代战争频繁,我国古代基本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如今,我国大力发展经济,促进进出口贸易发展,贸易常年保持顺差。目前,我国不但是制造业第一大国,同时也是进出口贸易第一大国。2013年9月和10月,“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被提出,我国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
课堂自测
一、选择题
1.农耕文明时期商业的产生基于人们对( )的认识的等价交换。
A.生产工具 B.货币 C.价值 D.生产力
2.下列哪项不是货币?( )
A.现在的纸币 B.商业形成时期的石头
C.现在的比特币 D.可使用的信用卡
3.下列哪项不是商业产生的前提条件?( )
A.货币的产生 B.产品有剩余
C.专业化分工效率提高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工业时期商业的发展特点是( )。
A.重工抑商 B.利润导向 C.科学管理 D.标准化生产
5.下列哪些是货币存在的目的或功能?( )
A.价值储藏 B.交易媒介
C.避免通货膨胀的冲击 D.价值尺度
二、判断题
1.商业起源于商朝。( )
2.重农抑商符合农耕文明时期的商业特点。( )
3.在农耕文明的背景下,农业相比于商业更能维系社会稳定。( )
4.战争是造成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思想的主要原因之一。( )
5.元朝商业空前繁荣,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