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临证发微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饮食五味

《内经》中关于饮食五味的理论是比较丰富的。它是现存中医文献中对于饮食五味的最早记载,是中医学家用以养生、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1.饮食五味是生命之本

《内经》认为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味,饮食五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饮食五味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各个组织器官皆赖入于胃的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滋养。如《灵枢·五味》云:“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灵枢·营卫生会》云:“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这均说明了饮食五味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营卫气血津液化生的源泉。

五脏各有不同的生理特性及功能,因而对饮食五味,五脏各有其所喜。如《素问·宣明五气》云:“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灵枢·五味》云:“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这一五味归五脏的理论是《内经》以同气相求、各从其类的理论基础并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2.饮食五味得当,可促进疾病向愈

既然饮食五味是脏腑气血之本,与五脏相通应,能补益相应的五脏,那么当五脏功能失常时,则应根据五脏病变的不同特点及五脏所喜之味不同选用不同的饮食五味,或单用食疗,或药食并用。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云:“毒药攻邪,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灵枢·五味》指出五脏病在一般情况下,宜食用各脏所喜之味的食物。肝病“宜食麻、犬肉、李、韭”等酸味食物,心病“宜食麦、羊肉、杏、薤”等苦味食物,脾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等甘味食物,肺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等辛味食物,肾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等咸味食物。关于五脏的一些具体病症,《内经》还运用五行相配、相生相克理论,指出了具体宜食用的饮食五味。对筋脉拘急、肝气郁结之证,《内经》指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筋脉失其柔和者,宜食甘味以缓之,则拘急可平;肝气郁结者,宜食辛味以散之,使肝气条达,为防辛散太过,则佐以酸味收敛。

对心气涣散、心火偏亢之证,《内经》指出“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心气涣散不收,心神飘逸者,宜食酸味以收敛;心气喜软(缓和、舒畅),心火偏亢则刚燥,宜用咸味制之,为防太过,佐以甘味。

对脾虚之证,《内经》指出“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脾虚湿困者,宜食苦味以燥湿;脾性敦厚冲和,脾病则失其和缓,宜食甘味以缓之,为防甘味太过,故佐以苦味。

对肺气上逆、肺气虚之证,《内经》指出“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肺气上逆,气急喘促者,宜食苦味以降泄肺气;肺气虚,气散而不收敛者,宜食酸味以敛之,为防收敛太过,佐以辛味。

对肾虚之证,《内经》指出“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肾阳虚水津不布而燥者,宜食辛味布散水津,开腠理制其燥;肾中虚火妄动阴精不固者,宜食苦味以滋肾固精,为防苦味太过,佐以咸味。

3.饮食五味不当可导致疾病

《内经》认为如果过食或偏嗜某一味,会影响相应五脏的生理功能,重则会导致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即五脏所藏的阴精虽源于饮食五味,但五脏又会因过食五味而受到伤害。《素问·至真要大论》亦云:“气增而久,夭之由也。”即过食某一味会使相应的脏气偏胜而发生疾病。故《内经》又以五行生克理论及藏象理论为基础,详细叙述了过食五味导致各脏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过食酸味,则“肉胝而唇揭”,“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多食则令人癃”。

过食苦味,则“皮槁而毛拔”,“多食令人变呕”。

过食甘味,则“骨痛而发落”,“多食之令人悗心”。

过食辛味,则“筋急而爪枯”,“味过于辛,筋脉沮㢮,精神乃央”,“多食之令人渴”。

《素问·异法方宜论》还指出由于地域差异,饮食五味不同所导致的各种病变。认为东方之域,人们多食鱼类,多嗜咸味,故易患痈疡;西方之域,人们多食脂膏,故病多生于内脏;北方之域,人们多乳食,故多脏寒生满病;南方之域,人们多嗜酸味,故多病挛痹;中央之域,人们多食杂,故多病痿厥寒热。

《内经》还进一步强调了饮酒过量、恣食膏粱厚味、饮食寒凉不节、饥饱无度是许多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饮则气逆。”“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内经》明确指出了五脏病的饮食五味禁忌。如《素问·宣明五气》云:“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灵枢·五味》又云:“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对于具体病证的饮食禁忌,《内经》也有所论,如《素问·热论》云:“病热稍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可见,有些疾病的饮食调养适当与否关系到疾病预后善恶。

总之,《内经》关于饮食五味的阐述较为完整,对后世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它是中医药理论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有所丰富和发展。今后,随着社会的进步,运用饮食五味调整机体治疗疾病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苏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