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理论篇

第一章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组建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综述

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产物,它与经济体制改革产生的企业集团化相继而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重建产教联系、构建职教集团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职业教育以职教集团形式推进改革与发展,实现成员间的纵向沟通、横向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各地应运而生的职教集团,对产教结合进行不断探索,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自身发展需要的一种努力方式。职教集团采取什么样的组建模式和运行机制能使产教结合效益最大化一直是学术界和集团内部不断探讨的主题。本书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前人研究的成果,为职教集团教育教学功能最大化研究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一、理论研究

(一)职教集团组建模式的理论研究

1.职教集团组建模式的分类研究

陈牛则提出,根据各成员单位实现集团化办学时的结合关系,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归纳为三种组建模式:一是校校联合,名校立团;二是教企一体,以教立团;三是合并重组,整体相融[1]。郭苏华根据职业教育集团的不同类型来探讨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模式。他将职业教育集团分为四个类型,分别对应四种组建模式:校际资源重组的结构型职教集团;建立新型校企关系的专业型职教集团;立足地区经济的区域型职教集团;各方广泛参与的混合型职教集团[2]。杨柳等人对职教集团组建模式进行分类,分别按照五种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根据联结纽带划分,分为资产联结型、契约联结型、资产一契约混合型;根据扩展方式划分,分为内部裂变式、外部扩张式、内外混合扩张式;根据业务活动的范围划分,分为横向联合式和纵向联合式;根据主导关系划分,分为企业主导型、政府主导型、股东主导型、学校主导型;根据组成的成分划分,分为校际联合型与校企联合型[3]。俞建伟、韦玮则认为,职业教育集团既然是不同主体之间的联合,所以分类以主体之间结合关系来划分更加有实际意义。可以借鉴民法领域中的联营关系来探讨结合关系。联营分为三种层次:紧密型联营(又称“法人型联营”)、半紧密型联营(又称“非法人型联营”)与松散型联营(又称“合同型联营”)[4]。

2.职教集团组织结构与模式的构建研究

贾林通过对职教集团已有组织结构缺陷的研究,在经营理念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组织框架(如图1-1所示),以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双重性:一方面,作为教育组织,职教集团必须注重社会效益,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放在首位,不能以营利为根本目的。而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它又要注重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职教集团生存与发展的条件,社会效益是职教集团存在的基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5]。

图1-1 改进后的职教集团组织架构

孙健运用生物学共生理论构建了职教集团共生模式,包括共生能量模式与共生组织模式两个部分。共生组织模式演进过程为:点共生模式→间歇共生模式→一体化共生模式。这一过程是共生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直接地表现为一方参与另一方组织活动的程度。因为这种相互参与有益于组织绩效的改善,即随着共生组织模式从点共生到一体化共生,职教集团成员之间的协调逐渐趋于均衡。成员相互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共生程度也日益加深。随着共生程度的增强,共生伙伴中的一方参与到另一方组织活动中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在一体化共生模式中,职教集团成员之间高度融合,相互之间无缝对接,完美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长期稳定的共生合作关系[6]。

(二)职教集团运行机制的理论研究

1.职教集团宏观运作内容研究

马成荣认为职教集团的运作有一个过程,特别是起始阶段必须寻求恰当的切入点。如通过建立课程开发链、师资培训链、资源共享链、产业合作链等,在专业建设的前期开发和后期服务等环节上寻找市场空间;发挥集团在政策、信息、人才、时空等资源方面的优势,搭建高层论坛、学术研讨平台,建立校企伙伴式的合作组织、集团研发中心以及虚拟研究组织,放大优质资源的社会效应;通过开展集团内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社会服务等项目,形成集团内新型的组织关系和合作方式[7]。

2.职教集团运行保障机制研究

王莉方对“职教集团的运行保障机制是什么”进行了研究,构建了职教集团运行保障机制的内外逻辑框架[8](如图1-2所示)。

图1-2 集团运行保障机制的内外逻辑框架

其中,制度环境包括产权、政策、规范、习俗等历史文化因素,制度环境的变化意味着规则的改变,从而在实质上影响集团的组织架构。驱动因素包括集团支配和运用资源所创造价值的能力,体现在集团的教育质量、产学合作、品牌提升等方面。为学校、行业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寻找一种合适的治理结构是主要问题。组织因素是指不同分立机构在处理适应性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性能。赵向军等认为,良好的职教集团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包括:互惠互利的内在动力机制;职教集团主导的外部驱动机制;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的调控机制;职教集团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9]。

3.职教集团运行机制比较研究

黄才华对三种类型职教集团的运行机制进行剖析后认为,行业型职教集团的运行机制为政府推动、制度推进、利益驱动、评估激励相结合;区域型职教集团运行机制为政府统筹、分工协作、产教结合三者结合;复合型职教集团的运行机制为统筹协调、链条联结、协作共建相结合[10]。

4.职教集团运行机制模型研究

张旭翔、崔永华提出了构建“四位一体”职教集团运行机制模型[11](如图1-3所示)。在这个模型中,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政府机构和中介机构是构成“四位一体”的运行主体,在职教集团的大框架内,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构建“院校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增强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企业以院校成果为依托,完善和寻求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撑;政府机构加大政策保障和提供资金支持;中介组织提供就业指导和供需信息、参与职教集团运行”的四方联动的职业教育新格局。

图1-3 “四位一体”职教集团运行机制模型

二、实践研究

(一)职教集团组建模式的实践研究

1.现有职教集团主要采取的形式

胡晓辉认为,目前我国职教集团组建主要采取了两种形式:一是政府主导型职业教育集团。由政府牵头,整合行政区域内的职教资源,其目的是遏制无序竞争和保证重点投入。前期有大量的政府资源(资金)投入,如河南职教集团、上海松江职教集团和卢湾区职教产业集团、江苏(苏州)职教集团等。二是学校主导型职业教育集团。以某高等职业教育主体为核心,以创建、兼并、合资、合作等方式,联合其他的教育主体、企业、用人单位等组成,如浙江大港职业教育集团、安徽新华职教集团、湖南科技职业教育集团等[12]。

2.现有职教集团发展的典型模式

黄才华总结河南、江苏、天津、海南以及青岛、烟台等省、市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实践认为,我国职教集团的典型模式主要有以下六种:“以城带乡”的河南模式、“1+1+1”的海南模式、“县域统筹”的开封模式、“社区统筹”的天津模式、“校企合作”的天津模式、“三二分段”的江苏模式[10]。

王雪莲总结了国内职教集团十余年的发展情况,认为职教集团已初步形成“豫、苏、鲁、津”四种典型模式:

(1)河南(豫)模式。河南省借鉴现代企业发展理念,在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推动下,由中职或高职单位牵头成立了若干个省级行业性职教集团和县市级区域性职教集团,实现了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全省联动、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发展格局,形成一系列专业职教品牌,带动全省职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2)江苏(苏)模式。由一些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社会声誉好的高职院校牵头,联合一批高职、中职、行业企业和劳动部门,自愿组建区域性和行业性相结合的联合体,把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三者融为一体。这种模式涵盖了职业教育的多种类型和层次,包括高职和中职、职前和职后教育、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学历证书教育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形成了各类职业教育互相衔接、互相沟通、互为补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山东(鲁)模式。山东职教集团采取政府引导、学校主动、行业中介、企业参与“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尤其强调企业的参与,政府要求规模以上企业都要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要求职教集团形成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成果转化链和就业链,促进集团各成员单位的共同进步和区域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4)天津(津)模式。天津作为直辖市,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重点推进了区域性职教集团建设,尤其是社区性职教集团建设,建立了全国首个社区性职教集团,对推进学习化城区建设,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构建和谐社区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13]。对于发展模式研究,王雪莲的阐述相对详细。

(二)职教集团运行机制的实践研究

1.典型职教集团运行机制实践

江苏商贸职教集团采用常务理事的运行体制,在校企合作方面,实行校企合作开发职教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设置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集团引入了企业技术能手、管理骨干充实教师队伍。为造就高素质技能型职教师资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实现了院校间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管理方面的资源共享;建立了公共考核培训中心、实验实训中心、产学研基地[14]。

河南国防职教集团采取校企互惠合作的利益机制,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开创了校企合作双赢共进的良好局面。构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订单”培养争职业培训,实现合作共赢;形成师资队伍培养的新路子,“双师型”教师比例大幅提升;共建实训基地,实现了资源共享[15]。教育部周济对河南职教集团建设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要求对职教集团“引导其健康发展并尽快总结经验,在全国推广”。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依托校办实习工厂、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构建了“课程实验—基本技能实训—校内生产性实习—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仿真演练—技能训练—实际操练—顶岗锻炼”逐级递进的能力培训体系,实现了由专业院系、校办实习工厂、校外实习基地分级承担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将“工”与“学”,“教”与“学”有机结合[16]。

2.职教集团运行机制的适应性研究

徐海峰、王明伦提出组织化运作模式最适合契约型职教集团的发展,因为组织化运作有利于职教集团核心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克服单一市场化运作的缺陷,有利于合作机制乃至市场化制度的完善,有利于网络组织关系的建立。影响组织化运作的核心要素是资源、组织载体、利益机制[17]。叶东提出联盟型职教集团有效运作需要做到:优化舆论和政策环境,建立既关注职业教育发展也关注成员发展的双重目标导向体系,探索多种有效的运作模式[18]。

3.职教集团运行机制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性研究

职教集团运行机制与高职院校课程开发具有密切的联系,卢绍娟、崔永华认为,职教集团如果在经营理念主导下能够良性运转,那么在此框架下,借助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关系开发课程体系,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职能。据此,研究者绘制了职教集团框架下的课程开发流程图(如图1-4所示)[19]。

图1-4 职教集团框架下课程开发流程

三、职教集团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对策研究

江苏省职教集团职业教育集团在规模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组织结构松散、功能繁杂、企业作用弱化等问题。为此,政府应加强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建立有效的引导机制;职教集团的运行应遵循市场规律,探索市场化运营;发挥职教集团的桥梁作用,建立新型产教结合纽带[20]。

安徽省职教集团组成结构不合理。我省多数职教集团牵头单位为中职学校,参加集团的单位有相当一部分是招生关联的生源学校,社会影响力不大,吸引力不强,感召力不够,缺乏与相关企业、行业的紧密联系。集团内上规模、实力强的企业偏少。集团成员单位专业关联度差,关联专业、行业的企业参与不多。运行机制不健全,合作深度不够。集团组织松散,工作多限于联谊会和联合招生。企业和校园没有紧密融合;企业参与积极性较低,有的企业只是挂个名,不参与集团活动;有的企业安排非理事同志参会,理事工作流于形式;校企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仅停留在意向上[21]。

陕西省职业教育集团存在的问题:院校与企业的互动关系尚未形成,政策面上的支持尚不明朗,现有教育资源及企业现状的制约使期望与实际运作尚存在差距。有必要加大政策层面的支持与指导,灵活运用职教集团内部的运行机制,切实推进企业参与集团建设的积极性,通过宣传提升职教集团的社会认可度,发挥行业优势,构建产学研结合新平台,进一步完善职教集团的制度建设[22]。

院校主导型职教集团运行存在组织结构过于松散、地方政府支持力量不足和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应该建立有效的政府引导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制定配套政策[23]。

四、总结

已有文献对职教集团的组建模式与运行机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提出了不同分类标准下的不同组建模式以及实践中相关集团模式的发展与运行基本概况,构建了运行机制的一些模型和基本内涵。对职教集团的整体发展具有很好的启示和经验借鉴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

(1)对职教集团组建模式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分类标准的不统一,理论研究无法有效指导实践研究。相对于全国上千家职教集团,实践研究相对比较薄弱。

(2)运行机制与组建模式有效结合的研究很少,不能充分体现不同组建模式所需要的运行机制之间的差异;缺乏对集团的运转过程中各影响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原理等的深入研究。尤其缺乏职教集团的运行机制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挥职教集团教育功能的实践研究。

(3)职教集团模式下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存在不足,缺乏职教集团与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研究,实践与理论也没有很好地结合。加强两者之间的适应性研究,构建具有长效性的校企合作模型,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本章参考文献

[1]陈牛则.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构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4 (16).

[2]郭苏华.职教集团几种组建模武评析[J].职教论坛,2005(5).

[3]杨柳,易玉屏,夏金星.职教集团组建模武的分类与特点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4]俞建伟,韦玮.职业教育集团的组建问题探讨[J].职教论坛,2008 (15).

[5]贾林.基于经营理念的职教集团组织结构创新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32).

[6]孙健.基于共生理论的职教集团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3).

[7]马成荣.关于职教集团基本问题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25(10).

[8]王莉方.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几个问题的探讨作者[J].职教通讯, 2006,(4).

[9]赵向军,胡进.高职教育集团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0(1).

[10]黄才华.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基本问题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

[11]张旭翔,崔永华.基于"四位一体" 模型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9(1).

[12]胡晓辉.职教集团组织模式分析及改进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

[13]王雪莲.国内职教集团十余年发展概观[J].教育与职业,2008 (5).

[14]蒋亚琴.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商贸职教集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15]唐伯武.河南国防职教集团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14).

[16]王晓江,张普礼,梁熠葆,罗怀晓.建立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

[17]徐海峰,王明伦.如何突破契约型职教集团发展的困局:一个组织化的分析视角[J].职教论坛,2010,(27).

[18]叶东.联盟型职教集团建设发展的障碍分析和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4).

[19]卢绍娟,崔永华.工学结合高职课程开发:基于职教集团框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0)

[20]崔永华,张凯,聂瑞睿.职教集团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

[21]李炳银,肖建荣,鲍思泽.关于职教集团建设的调研报告[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b28a1df77c1cfad6195fa761.html

[22]滕勇,田和平,丁敏旭.陕西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

[23]尹华丁.院校主导型职教集团组建与良性运行的思考与实践:以湖南建筑职教集团为例[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