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一节 血清β-羟丁酸测定

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总称为酮体,其中β-羟丁酸约占78%。酮体来源于游离脂肪酸在肝脏的氧化代谢产物,当糖代谢发生障碍时,脂肪分解加速,不能充分氧化,就会产生大量中间产物酮体。
血清中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ate,β-HB)的测定方法包括酸氧化比色法、气相色谱法、酶法和毛细管电泳法等。酸氧化比色法操作费时且特异性差;气相色谱法特异性高但操作费时且需要内源性丙酮的校正;毛细管电泳法快速且敏感,但仪器价格昂贵,需要严格控制pH;酶法灵敏度高、速度快且样品用量少,可直接测定,适用于自动化分析仪,目前为β-羟丁酸测定的首选方法。

【原理】

在NAD +存在时,β-羟丁酸在β-羟丁酸脱氢酶(β-HBDH)的催化下,生成乙酰乙酸和NADH,反应式如下:

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波长340nm处监测吸光度的上升速率,可计算样本中β-羟丁酸的浓度。

一、检测方法

(一)手工检测 【试剂】

1.缓冲液
Tris-HCl缓冲液( pH 8.5) 0.1mol/L
EDTA-Na 2 2mmol/L
草酸 20mmol/L
2~8℃冰箱储存,可稳定数月。
2.酶试剂
NAD + 2.5mmol/L
β-羟丁酸脱氢酶 120U/L
冻干品,按说明书用缓冲液复溶,在15~25℃可稳定24小时,在2~8℃冰箱可稳定7天。
3.1mmol/L β-羟丁酸标准液,于2~8℃冰箱储存,注意失效期。

【操作】

主要参数如下:
波长 340nm
比色杯光径 1.0cm
温度 37℃
按表2-2-5进行操作。
表2-2-5 β-羟丁酸测定操作步骤
混匀,在37℃保温60秒,以试剂空白管调“0”,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读取各管吸光度;在1、2分钟后再分别读取1次吸光度,分别计算测定管和标准管每分钟吸光度的升高值(ΔA/min)。

【结果计算】

(二)自动化分析仪检测 【试剂】

同“(一)手工检测”。

【操作】

不同实验室具体反应条件会因所使用的仪器和试剂而异,在保证方法可靠的前提下,应按仪器和试剂说明书设定测定条件,进行定标品、质控样品和样品分析。

(三)注意事项 1.标本要求

采血后2~4小时内分离,样品保存在4℃不超过1周。

2.干扰因素

乙酰乙酸、血红蛋白、胆红素对酶法干扰小。

二、参考区间

成年人血清β-羟丁酸浓度: 0.03~0.30mmol/L。

三、临床意义

血清β-羟丁酸升高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各种原因所致的长期饥饿、饮食中缺少糖类或营养不良等。其水平测定对酮症酸中毒的鉴别诊断和监护很有帮助。在严重酸中毒患者,β-羟丁酸与乙酰乙酸的比值可从正常人的2∶1升高到16∶1,在酮症酸中毒的早期阶段,比值可达最高点,而继续治疗,该比值将随着β-羟丁酸被氧化成乙酰乙酸而降低。因此,通过跟踪监测β-羟丁酸可以更真实地反映酮症酸中毒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