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冗长、复杂的话,没人想听
前文我们列举了人际交往中常见的七种无法与人达成共识的说话方式。其实,想要与人顺利达成共识,除了避免出现不当的交流,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精准表达,即将自己的观点清晰、有条理地呈现给对方,并让对方准确地接收我们所传递的信息。
雅俗共赏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经历,想要与这些性格、身份、阅历不同的人达成共识,需要通过雅俗共赏的表达方式传递信息。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2019 年11 月,辩论综艺《奇葩说6》第4 期又因为选手与导师的精彩发言,好好地火了一把。脱口秀节目《吐槽大会》总策划人李诞,在这期节目中上演了一场精妙绝伦的辩论,令观众折服。
这期的辩论主题是“美术馆着火,救猫还是救名画”。被称为“宝岛辩魂”的辩论选手黄执中作为正方,代表的立场是“救名画”。黄执中在辩论中一向对事物都有深刻的认知,对于这一辩题,他将“猫与名画”比作了“近处的哭声和远方的哭声”。
其中,他讲了一句值得人们深思的话:“不是因为我冷血,而是随着对世界认知的提升,听到的哭声会更遥远。”
这是一种既精准又高级的表达方式。他的潜台词是:如果你选择救猫,那可能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水平太低,你不能理解艺术的价值。那幅画不会求救、不会移动,它在“哭泣”,你却听不到。
现场的很多观众被黄执中富有哲理的发言打动,许多人跑票选择应该“救名画”。中国台湾知名主持人、作家蔡康永一向能言善辩,也为黄执中“远方的哭声”这五个字所折服,连连赞叹。想要很好地驳斥他的论点,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这种境况,李诞作为反方辩手,肩负着不小的压力,其代表的立场是“救猫”。那么,应该如何拆解对方的论点,重新树立自己的论点,并让观众赞同且与他达成共识呢?
首先,李诞坚持了他以往随性的台风,面对当时比较严肃的现场氛围,立刻用玩笑话活跃了气氛。接着,他直接回应对方“艺术的价值”这一论点,用幽默诙谐的语气回答道:“艺术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而生命最大的价值,是活着。”
这句话浅显易懂、直戳要害,将“救猫还是救名画”这个看似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精准地表达了“猫”与“名画”的本质区别。仅是这第一个论点就使得现场掌声雷动,瞬间有数十名观众跑票选择应该“救猫”。
而后,李诞更是金句连连,例如: “我认为名画最好的归宿就是‘烧了’,比《蒙娜丽莎》更美的是正在‘燃烧’的《蒙娜丽莎》,比神秘的微笑更神秘的是‘烧没了’的《蒙娜丽莎》。
“艺术的价值来源于人们赋予它的故事,故事越多,也就越值钱。没有比‘被烧掉’更好的故事。我不仅救了一只猫,还成就了一件艺术品。”
随后,他还学习对方辩手的常用套路,给自己的论点“上价值”。就“近处的哭声”与“远方的哭声”这一话题进行探讨。他这样说道:“‘远方的哭声’其实是我们‘想象中的哭声’,不要为了所谓的理性与人类文明,去牺牲活生生的生命。反而是那些为了‘宏伟大业’去牺牲他人的人,频频让这个世界陷入大火。”
李诞的发言可谓无与伦比,以领先41 票的成绩反超对方,获得众人的欢呼。他的发言在诙谐中藏着智慧,深入浅出地讲述了许多直戳人心的道理。
而最重要的是,李诞在陈述观点时,精准表达了自己想要传递给众人的信息,每句话都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恰到好处。这种雅俗共赏的表达方式,能帮助我们与更多的人达成共识。
其实,表达并不仅仅是一门动口的艺术,更是一门需要动脑的艺术。它不需要你口吐莲花,而需要你提升思维能力,用最简单明了的话把事情讲清楚、说明白。
精练的语言
名作家林语堂先生曾打趣地说:“讲话和女人穿的超短裙一样,越短越好。”这句话未必全对,但至少说明了一点:在与人沟通和交流时,最好少说废话。
从莎士比亚、海明威,到鲁迅、梁实秋,我们熟识的很多优秀作家,其文字都是相当精练和简洁的。因为冗长、复杂的话,往往没有人愿意听。
所以,精练的语言能够提升表达效果,比如以下这些案例。
1.丘吉尔的语言利剑
历史上许多拥有卓越功勋的伟大人物都是成功的演说家,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他被公认为“20 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
丘吉尔十分擅长利用语言作为利剑,为士兵和人民鼓舞士气,他的语言简洁明了、掷地有声,曾发表了世界最著名的十大演讲之一《我们将战斗到底》: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洋中作战,我们将以越来越大的信心和越来越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绝不投降。”
正是因为这场演讲,英国士兵和人民的意志被鼓舞起来,力量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奥斯卡颁奖典礼“最强硬”的规定
相信大家对颁奖典礼并不陌生,在许多世界级的颁奖典礼现场,获奖者们常常喜极而泣,对所有给予自己支持和帮助的人表示感谢,耗费数十分钟发表一个没有重点、语无伦次的获奖感言。在2010 年之前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这种风气十分盛行。
但在2010 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制作人之一比尔提出:“请各位获奖者在拿到小金人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发表长篇大论的致谢词,是最让人讨厌的事情了。”
所以,主办方发布了一个强硬的规定:所有获奖者在发表感言时一定要言简意赅、长话短说,若是有人破坏规矩,超过了规定时间,说得太长或太多,就直接掐断他的话筒电源。
于是,从那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开始,几乎不再有获奖人“霸占”舞台的情况发生了,颁奖典礼也随之变得更加有内容。
3.奥巴马的1 小时告别演讲,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决定讲话简洁与否的并不是阐述内容所花费的时间长短,而是语言的精练程度。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就算只讲了1 分钟,也会让人觉得烦琐无趣;而一个语言高度凝练的人,无论是讲3 分钟还是1 小时,都能获得听众的认可。
2017 年1 月10 日,奥巴马在芝加哥发表告别演讲,整场演讲持续了近1 小时。他谈到了美国的医疗保险、种族和移民、少数族裔、环境保护、恐怖袭击等问题,并对自己的妻子、支持者及美国民众表示感谢,最后发表了激昂的结束语,他这样说道: “是的,我们能行。是的,我们做到了。是的,我们能行!”
在这1 小时的演讲里,奥巴马以幽默诙谐、简短利落的话语赢得了数次掌声,在场的听众无人觉得时间漫长,反而听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这就是语言简洁的魅力。
为讲话内容“瘦身”
冗长、复杂的语言就像身上多余的肥肉,只有甩掉它们,才能使人感到更愉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快速为讲话内容“瘦身”呢?
1.给自己设定一个“计时器”
正如前文提到的,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的时间若是超出规定时长,就会直接被掐断话筒强制结束。
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实行了类似的强制措施,比如,美国南方部分地区规定,政府发言人在讲话时要在手中握一个冰块,当冰块全部融化时,就要立刻停止讲话;非洲的某个部落,要求发言人必须单脚站立,当另一只脚实在承受不住时,必须马上结束发言。
我们在练习讲话时,也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规定时间”,无论你是手握冰块,还是单脚站立,抑或是用其他更好的办法都可以。
这种直观的、可视化的方法能够直接缩短我们的讲话时长,先不论内容质量好坏,起码这在无形中给我们自己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这种良性的压力能够帮助我们首先发表最重要的观点。久而久之,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使我们缩短讲话时间,做到言简意赅。
2.一次只讲一件事,不用面面俱到
许多人的讲话之所以让人觉得烦琐,原因就在于想要面面俱到。
在沟通时,我们无须把每件事情都事无巨细地交代清楚,或是试图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许多失败的沟通和演讲,都是因为所讲内容涵盖的范围太广,涉及的方面太多,提出的观点主次不分、层次不清,以致重点不够突出,让听众“摸不着头脑”。
如果我们一次只讲一件事,哪怕表达能力不太好,也能缩短沟通时间,把事情尽量讲清楚。
3.避免使用口头禅和重复性词语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说话方式,最能直观展现一个人说话特色的就是口头禅。
很多人在交谈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多次使用口头禅,比如,然后呢、我以为、我确定、绝对不可能……
这些词语无论与讲话内容是否有关联,一旦被大量地重复使用,都会让人觉得“听腻了”。还有,在描述一件事或陈述某个观点时,即使表达意思相近,也不要让同一个词语重复出现多次,可以尽量用近义词来替代或者干脆不说,否则会让听众产生厌倦感和抵触心理。
4.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讲话
谁都想在第一时间听到自己最关注的内容。因此,我们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对方想知道什么?对方最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在搞清楚这些事情之后,我们就能抓住重点,用最简短的语言和时间来进行一次高效、有意义的沟通,实现快速达成共识的目的。
总而言之,大道至简,讲话要一切从简。
就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切忌浮夸铺张。与其说得过分,不如说得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