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下的技术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

分析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的理论框架,首要的是明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归根结底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此问题作过如下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5]

根据以上经典表述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其他有关阐释,林岗和张宇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原则归结为如下五个基本命题:①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②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个体经济行为;③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④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和说明政治法律制度和伦理规范;⑤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目的的统一。这五个命题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对一定历史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明一定社会经济制度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过程,揭示一定社会经济制度下发生的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运行规律的根本依据。也就是说,上述第一个命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首要原则。而其他四个命题,则是这个首要原则在经济分析进程中合乎逻辑的展开。[6]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在这条逻辑主线上,生产力是发端的、首要的因素(张宇、林岗,2002)。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为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的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7]由此可见,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来揭示资源配置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下的具体规律,正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抛开具体经济关系而讨论乌托邦式的一般均衡的西方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原则区别。因此,马克思对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无疑也纳入这一理论框架之中,这也是它与西方经济学家的技术创新理论的重要区别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技术创新理论

对于技术创新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应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大量的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8]马克思亲眼见证了从工业革命开始至大公司兴起的时代中,技术创新与进步带来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激变,因此,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大胆地预测了技术必将对资本主义生产带来的革命性影响。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强调的“以机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劳动资料的革命”“劳动条件的革命”“技术变革”也就是现在意义上的“技术创新”。这已表明,马克思将技术创新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并将他的技术创新理论渗透到整个庞大的理论体系之中。

1.资本主义的技术创新的动力是什么?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劳动生产条件(或生产方式)对于劳动生产力的改变是革命性的因素。技术创新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时代演进的主要特征。那么是什么促进资本主义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呢?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给予了解释。

(1)技术创新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需要。首先,技术创新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中实现。资本家同时也是创新者,他的目的是发明最适合他的企业的技术与产品,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工艺创新总结了两个规律:一方面,资本主义具有节约生产中所使用的活劳动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具有在最经济的条件下使用活劳动的趋势。这两个趋势分别带来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主义生产率的增长。在马克思看来,采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技术对于实现价值增值尤其重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可以降低商品的单位成本,而且可以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剩余价值。当然对资本家来说,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是暂时的,随着其他竞争企业对新技术的采用,超额剩余价值就转变为相对剩余价值。从超额剩余价值转化为相对剩余价值的过程,是技术创新的扩散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引入技术创新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为了尽可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需要引入新机器,这会进一步引起资本家创新,引入新的更有效的机器。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规律,既会使采用新方法的资本家感觉到,必须以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又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他的竞争者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

其次,技术进步又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产业技术进步程度决定了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在产业技术水平较低的状态下,劳动生产率较低,这使得劳动者需要用自己的全部劳动时间去生产和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那么就不会有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生产也就无从谈起。因而只有在产业技术进步的前提下,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才可以成为现实。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更是以产业技术进步为前提,因为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动力所消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从而降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并相对地延长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提高剩余价值,相反地,劳动生产率的下降会提高劳动力的价值,降低剩余价值。”[9]因此,不论是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还是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分析,产业技术进步都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技术基础。

(2)为缓和劳资关系,资本家需要加快技术创新。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采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形式。最初,资本家主要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的形式,即通过加班加点等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式驱使他尽可能去占有剩余劳动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然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由于受历史和道德因素的制约,再加上工人自身受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必然要遭到工人阶级的反抗。资本家在外在竞争和内在压力下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而采取技术创新则是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的重要途径,从而最终缓和了对立的劳资关系。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例,它给予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以强烈刺激。对于英国当时的技术创新,马克思认为其原因就在于此。

(3)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加快了技术创新。一方面,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的建立,使竞争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马克思指出:“竞争,这个资产阶级经济的重要推动力,不能创立资产阶级经济的规律。而是这些规律的执行者……是经济规律的必然性得到实现的表现形式。”[10]资本主义的竞争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以新技术为手段的竞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中,技术创新排除了资本自由发展的障碍,使得手工业让位于现代工业,技术创新是竞争的产物,也是竞争的结果。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竞争的加剧,也影响到市场中的需求与供给,市场需求的变动也拉动了一部分创新。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扩大贸易与海外市场带来的经济机遇,为资本主义技术的增长提供了原动力。市场扩大,需求增加,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需要,蒸汽机出现,引起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市场需求作为创新的社会条件,在现代经济研究中,竞争被定义为利用商业机会的能力,而商业机会常常是以变化的市场需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为了实现这种剩余价值,资本家就要售出他的商品,就必须使他的商品更能够符合市场的需求,由此造成资本家在主观上追逐占有更多剩余价值的动机与通过创新所生产的商品在客观上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的效果之间的统一。

2.资本主义的技术创新的主体是谁?

技术创新主体是指从事技术创新的行为者,是指谁从事技术创新的问题(任力,2007)。从马克思的整个理论体系来看,技术创新主体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资本家;第二,工人;第三,职业创新者。笔者认为,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来看,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及资本雇佣劳动关系的确立,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无论做怎样的调整,无非还是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因此,对技术创新的主体的分析,也无疑是从资本家和工人两个方面展开的。

(1)资本家。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同时也是创新者,创新行为决定了其利润动机与生存需要,他的目的是发明最适合他的企业的技术与产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已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演变得越来越激烈,为了把竞争对手逐出市场,他们“必须尽可能增加劳动的生产力。而增加劳动的生产力的首要办法是更细地分工,更全面地运用和经常地改进机器。因此,资本家之间就发生了各方面的竞争:他们竭力设法扩大分工和增加机器,并尽可能大规模地使用机器”[11]。其结果是,资本家有可能用更多、更先进的机器在同样多的劳动下生产出比他的竞争者更多的产品。随着其他资本家的效仿,使得原有技术与机器失去竞争力,因此必须再次使用新的技术和机器,所以许多“机器尚未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因而在它还没有来得及把它的价值再生产出来以前,就不断变得陈旧了”[12]。作为创新者资本家不断细化分工,不断进行机器技术的创新与改进,通过降低生产费用,赢得价格竞争优势。不过,这种优势是暂时的,其他资本家也会这样做,市场上会有不断的新的技术领先者出现,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规律一次又一次地把资产阶级的生产甩出原先的轨道,并迫使资本加强劳动的生产力,因为它以前就加强过劳动的生产力;这个规律不让资本有片刻的停息。”[13]

(2)工人。尽管创新主体是资本家,但是,执行创新的却是工人。工人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体现在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对技术的增量创新,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工人在“干中学”中的创新,工人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在扩散、运用中对技术不断做微小或必要的改进,微小的新发明不断提高,促进生产过程持续改进。二是工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产生类似于施穆克勒所说的“次发明”。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力的素质需求越来越高,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成为创新的潜在力量。马克思在论述协作、分工和机器时指出,生产条件的节约是大规模生产的特征。生产条件的节约是作为社会劳动的条件、社会结合的条件,因而作为劳动的社会条件发生作用的。生产资料的集中,以及生产中共同消费使工人的经验观察成为技术不断改良进行“次级创新”的原因。这种由于工人在社会学习机制中实现的创新是集体力量作用的结果,反映了创新的社会属性。

(3)职业创新者(工人)。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技术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力,被资本用作致富手段,那些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由此也成为新的富裕阶层,他们为了探索科学的实际应用而互相竞争。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从其他职业中分离出来。马克思曾指出:“发明成了一种特殊的职业。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展,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象不到的。”[14]尽管马克思预见了技术发明成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资本雇佣劳动的结果使职业创新者的技术发明最终以知识专利的形式卖给资本家获得相应的报酬,资本家却凭借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依靠购买到的新技术的应用,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获取大量的超额剩余价值。因此职业创新者无非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者,他们和其他工人阶级一起不仅为资本主义生产出体力,还为其生产出智力,他们无疑也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技术飞快发展的今天,他们更是工人阶级的主力军。

3.资本主义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什么?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积累与技术创新是统一的。谢勒就指出:“马克思不同于19世纪中期其他的经济学家,他察觉到资本主义基本的天才在于它能够把资本积累和不断的技术创新结合起来。”[15]

马克思认为,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通过资本积累,为技术创新提供物质基础。资本积累不仅是资本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而且是质量不断扩大的再生产。一方面随着资本规模的扩大,为新技术、新发明提供了一定的科研经费投入,方便新设备的采用。资本积累的速度越快,企业就越有能力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科研,购买更加先进的生产设备。另一方面,积累不仅带来新类型的机器,而且也带来新的生产方法。如新资本品体现最新的技术,新的劳动者代表新的劳动力技能。

资本积累作为技术进步的基础,其作用于产业技术的过程为:首先,积累的新资本,主要是用于新发明和新发现,充当工业改良的手段;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旧资本要被新资本所替代,以新的形式再生产出来;最后,资本集中而大量集聚使技术提高。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劳动资料大部分都因产业进步而不断革新。因此,它们不是以原来的形式,而是以革新的形式进行补偿。”[16]对此,马克思说明两点,一方面,大量固定资本形成一定的实物形式,它们具有不同的寿命,因此,进行更新时也是逐步进行的,它是逐步更新的原因,同时也是全部迅速更新的障碍;另一方面,竞争的力量,迫使资本家提前进行更大规模的新的劳动资料更新。

资本积累作为技术进步基础表现为“剩余价值不断再转化为资本,表现为进入生产过程的资本量的不断增长。这种增长又成为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成为随之出现的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加速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的基础”[17]。可以看出,资本积累促进了产业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最终表现为资本技术构成及有机构成的提高。

技术进步又反作用于资本积累。首先,劳动生产力提高可以增加积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体现一定量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产品量也会提高。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下降,但其下降比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缓慢的情况下,剩余产品量也会增加,因此,在剩余产品分割为收入和追加资本的比例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消费可以增加,而积累基金的相对量甚至可以靠牺牲消费基金而增加。”[18]“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也会对原资本或已经处于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发生反作用。执行职能的不变资本的一部分是由劳动资料如机器等构成的……如果生产这些劳动资料的部门的劳动生产力发展了(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旧的机器、工具器具等就为效率更高的从功效来说更便宜的机器、工具和器具所代替。”[19]

其次,技术进步可以推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是增加了剩余价值,资本家将有动力进一步提高资本积累程度。“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形成新的资本材料,从而形成资本积累扩大的基础。”[2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进步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成为资本积累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一旦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基础奠定下来,在积累过程中就一定会出现一个时刻,那时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就成为积累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一方面,一些生产资料的增长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结果,另一些生产资料的增长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条件。例如,由于有了工场手工业分工和采用了机器,同一时间内加工的原料增多了,因而,进入劳动过程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量增大了。这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结果。另一方面,使用的机器、役畜、矿物质肥料、排水管等的量,则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条件……不管是条件还是结果,只要生产资料的量比并入生产资料的劳动力相对增长,这就表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21]

马克思指出:“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表现为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条件,而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又反过来引起资本的加速积累。因此,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随着资本积累而发展,资本积累又随着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发展,这两种经济因素由于这种互相推动的复合关系,引起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从而使资本的可变组成部分同不变组成部分相比越来越小。”[22]

4.资本主义技术创新的后果怎样?

(1)技术创新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技术创新属于生产力的范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制度创新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生产力具有内在动力,经常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经建立,则是相对稳定的。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上,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绝不只是消极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它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

技术创新对制度创新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认为:“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23]“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24]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是“直接生产力”,而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25]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把制度创新的原因或根源归结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当生产力的发展受到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时,就要求突破旧制度,建立起符合它的性质、适应它发展的新制度。从这一角度看来,技术创新会导致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也通过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推动制度创新。

另外,制度创新会反作用于技术创新,任何技术创新的顺利推进都需要适当的制度安排与之相适应。这是因为,生产关系绝不只是消极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而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便会阻碍生产力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此可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会推动生产力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来,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同社会生产关系和其他历史条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生产的基础上的,并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发展起来。马克思指出:“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变成运用于实践的科学。但是,这只是通过使工人从属于资本,只是通过压制工人本身的智力和专业的发展来实现的。”[26]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总是把一定的社会制度看作决定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基本前提,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根本的因素。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作决定技术创新方向的基本前提,是影响技术创新的一个根本因素。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变革保障技术创新得以实现。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27]这说明不断进行技术变革与创新,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的、本质的无限扩张的要求。“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因此,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是保守的。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另一方面,大工业在它的资本主义形式上再生产出旧的分工及其固定化的专业。”[28]因此,生产力以及生产方式变革的主要内容是技术创新。生产力的全面发挥在于以技术创新为主体的生产力不断的变革,并不断摆脱生产关系的束缚,推动生产关系的创新。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的第十一章、十二章、十三章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时,用了大量篇幅说明技术创新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重要推动作用。按照马克思的论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形成到确立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如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以劳动工具的变革为起点,经历了以机械化劳动代替手工劳动的生产技术革命(工业革命),从工作机的发明应用开始,进入动力机的发明与应用,以及相应的传动机构的发明与应用,最后实行机器造机器。产业革命的完成,建立了资本主义工厂制度,也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最终确立。在这里,马克思虽然论述的是技术创新如何推进制度创新,但同时也暗含了技术创新需要制度安排激励和支持的思想。因为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机器的发明和应用,都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需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不是封建制的生产方式与之相配合。这正如汤恩比所说:“产业革命的实质就是用竞争取代以前控制生产和财富分配的中世纪规则。”[29]产业革命前大工厂已经存在,蒸汽机在詹姆斯·瓦特蒸汽机之前已在煤矿使用了几十年,以瓦特命名的蒸汽机仅仅改进了以前的纽科曼蒸汽机。事实上,新技术的发明引起经济的迅速增长只有在制度创新之后,如一套鼓励技术变化、提高创新的私人收益率使之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激励机制仅仅随着专利制度的建立才被确立起来。正是19世纪后半叶的这种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交互作用引发了产业革命,才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由此可见,马克思关于协作、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的演进路径的分析,包含了丰富的创新思想,较早地阐述了所谓的制度变迁理论,即资本主的发展是一个从制度非均衡到制度均衡再到非均衡的动态变化与发展过程。

(2)技术创新造成资本主义经济的波动。如前所述,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是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因此,技术创新成为资本之间竞争的强有力手段。资本因技术创新能够向更广泛领域流动,从而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于创新企业来说,一种新的技术被发明之后,当技术还没有扩散时,处于一种垄断地位,高额的超额利润使它们阻止技术的扩散,马克思称之为高额利润的“初恋时期”。因为“机器生产还被垄断的这个过渡时期,利润特别高”[30]。另外,垄断壁垒对技术扩散的控制,使得产业结构在转换初期是相对有序的,被淘汰的手工业部门的损失或动荡对于宏观经济总量来说可能很快被生产率的提高所弥补甚至更快增长。但是当新技术被普遍采用后,“垄断的过渡时期”结束,资本在现有部门之间的继续流动就可能受“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支配,由此引导的结构不平衡将会阻碍经济的顺利运转,导致经济走向非均衡状态。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来,资本积累和有机构成提高促使利润率出现下降的趋势。而利润率下降超过一定限度,资本积累就会陷入危机,资本主义生产的火焰就要熄灭。美国经济学家赛克(Brian Sack)继承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资本积累和有机构成提高使利润率出现下降趋势的基本思想,以此来解释经济危机的成因,赛克在《目前的经济危机原因和意义》一文中认为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实质上是获利能力的危机,这是有机构成提高引起利润率下降的结果,利润率下降会引发周期性经济危机。当然,赛克的理论在论证推理的形式上尽管是忠于马克思原著观点的,但在论证中显然缺乏辩证分析和现实因素分析。

由技术创新带动的资本主义产业结构升级过程充满了经济“动荡”,这个过程对很多部门和广大劳动者来说是痛苦的。马克思观察到机器大工业形成时期的这种痛苦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手工业的大量破产,致使手工业者沦为无产者;二是劳动的强化,“不言而喻,随着机器的进步和机器工人本身的经验积累,劳动的速度,从而劳动的强度,也会自然增加”[31]。熊彼特把这个过程称为“创造性毁灭过程”。

(3)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的矛盾产生。马克思运用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的矛盾。马克思认为,每个资本家为了追求超额利润,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的生产率,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地提高,不变资本的比重不断地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不断地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就会相对减少,就会出现相对人口过剩。马克思还认为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运用到生产中去,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家投资所需资本最低限额的数量随着利润率的下降而提高。资本所需投资量的增大,这必然会产生过剩资本。马克思指出:“所谓的资本过剩,实质上总是指那种利润率的下降不会由利润量的增加得到补偿的资本。”[32]“资本的这种过剩是由引起相对过剩人口的同一些情况产生的,因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补充现象,虽然两者处在对立的两极上:一方面是失业的资本,另一方面是失业的工人人口。”[33]因此,资本过剩和人口过剩的矛盾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当然,马克思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经典论述还远不止以上内容,如国内学者任力(2007)撰文从技术创新类型、技术创新与企业规模、技术创新的微观演化机制、创造性破坏等方面指出马克思对技术创新理论的贡献。马克思的技术创新理论对西方经济学者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马克思的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正成为政治经济学界兴起的研究内容。

(三)简要评述

以上马克思经济学关于技术创新理论的分析,从总体上让我们通过回答四个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关键性问题,看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发展、生产的实质与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及经济危机的产生,这其中所蕴涵的具有一定的演化思想,为后来的演化经济学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分析框架。遵循马克思的理论逻辑,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就是资本

资本的本性推动了资本主义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最终推动了资本主义的演变,使资本主义的发展由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到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直至今天的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无不闪现着资本的影子。马克思指出:“资本是生产的;也就是说,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的关系。只有当资本本身成了这种生产力本身发展的限制时,资本才不再是这样的关系。”[34]这说明资本主义的技术进步史就是资本的发展史。

2.技术水平成为一个社会形态或时代的标志

马克思指出:“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35]这里的“怎样生产,以及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的问题”,可以用来说明经济中生产工艺及劳动资料所含的技术水平、复杂程度,以及所体现的创新能力。“在劳动资料中,机械性的劳动资料(其总和可成为生产的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比只是充当劳动对象的容器的劳动资料(如管、桶、篮、罐等,其总和一般可成为生产的脉管系统)更能显示一个社会生产时代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36]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在追求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劳动生产条件(或生产方式)对于劳动生产力的改变是革命性的因素。技术创新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时代演进的主要特征。“大工业的起点是劳动资料的革命,而经过变革的劳动资料,在工厂的有组织机器体系中获得了最发达的形式。”[37]

3.马克思将技术创新纳入他的整个经济学分析之中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力图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的分析,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动态的、历史的特征。他在《资本论》德文版第1版序中,就他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做了这样的说明:“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吴易风教授(1997)撰文指出,在马克思那里存在着“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而不是生产力直接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生产条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产者的直接生产关系——这种关系的任何形式总是同劳动方式和劳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38]胡钧教授指出,在这里,马克思自己清楚地把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看作与劳动方式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从上述引用的马克思的话来看,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看作同劳动方式的发展,同协作、分工、机器的应用这些生产方式相适应,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39]孟捷、杨志(2003)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规定自身的研究对象时,为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包括组织创新)这个现代经济中最重要的现象预留了位置。在我们看来,“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为解释创新活动提供了一个适当的方法论基础。由此可见,技术创新活动在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而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构成来看,在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分工协作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及流动理论、平均利润率下降理论等中都存在技术创新的分析,离开技术创新的分析,由此脱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就不能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也就不能够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