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西部篆刻创作初评
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原因,从来就有东与西、南与北、中原与四方的划分;又因这几大形态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格局,对东与西、南与北、中与外的划分又有所不同。儿时的课本教我们背诵:祖国地形“西高东低,好像三级阶梯”。可知,这是一种自然格局。
20世纪80年代,古老的钟声响彻华夏大地,震醒了迷梦中的传统艺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长达10余年的书法热潮席卷九州。当代西部的篆刻创作也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一浪推一浪,既走向繁荣,更走向深入。
我们这里所指的是深具地方神韵、魅力四射的西部十一省区。即历史文化悠久,拥有十朝古都及现代革命圣地的陕西;素为艺术家们“朝圣”的艺术宝库敦煌所坐落的甘肃;富含难以破译的西夏文明的宁夏;可以沉浸在葡萄沟的葡萄海里奋泳的新疆;蓝天白云、牛羊成群、莽莽草原与魁梧如山一样的男人及娇娆似水一样的女人浑然一体的青海、内蒙古。以上是西北六省区。还有西南五省区,即多民族荟萃、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那里漂亮的人儿动辄歌喉嘹亮直冲霄汉的云南;山高水险,茅台名震环宇的贵州;“此邦真富庶”的天府之国四川;神秘莫测,似云间仙境的世界屋脊西藏;以及脾气与气候火爆豪放得如火锅一样的重庆。
在西部这一块壮丽的土地上,当代篆刻繁荣的第一标志是印社林立、活动频繁、展事不断,各种印谱、作品集、印学刊物涌现。根据《中国印学年鉴1988—1992》《中国篆刻市场通鉴》《全国城市印社篆刻联展作品集》等资料统计,西部十一省区有印学团体30余个。除1949年以前及个别或早或晚成立的印学团体外,它们绝大多数均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之间。它们是陕西的终南印社、小石林印社、秦岭印社、骊山印社、西飞印社;四川的开明印社、大邑印社、建南印社、桂湖印社、紫光印社;内蒙古的山城印社、林西九七印社;甘肃的兰山印社、西峰印社、陇中印社;云南的滇云印社、望湖印社;新疆的西域印社;宁夏的贺兰印社;贵州的遵义印社、芙峰印社、百子印社、夜郎印社;青海的土楼印社;西藏的珠峰印社;重庆的重庆书协篆刻委员会。各印社主要的活动,如滇云印社与台北的联展、四川省主办的西南四省区五方篆刻联展、秦蜀印展、成渝篆刻联展、篆书篆刻的专题展,以及各类出版物的刊行面世,等等。
当代西部篆刻较为可观的第二个标志是篆刻队伍老中青三代结合,结构相对完备,阵容也较为庞大。在各地前辈先贤的倡导弘扬之下,青年一代、新生一代茁壮成长,已成为各地的中坚骨干和生力军。根据历届“全国篆刻艺术展”“西泠印社全国篆刻评展”“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西泠印社国际篆刻书法大展”“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首届)”、1983年《书法》杂志主办“全国首届篆刻评选”等全国大展、赛事的统计,西部十一省区印人在上述展览中获奖、参展、入选的累计人数如下:陕西50人、四川40人、重庆35人、内蒙古31人、甘肃15人、新疆13人、云南12人、宁夏7人、贵州5人、青海4人、西藏2人,合计214人。又据《中国印学年鉴1988—1992》“印人传”的统计,各地的印人数为:陕西46人、四川69人、重庆45人、内蒙古34人、甘肃25人、云南26人、新疆24人、宁夏7人、贵州12人、青海19人、西藏5人,合计312人。把这两个系列的数字加以比较可看出:少数地区进步较慢;多数地区的印人在全国大展中的入选率是极高的,有的在80%以上,有的在90%以上。其中较突出的省份是陕西、内蒙古、重庆。在这些大展中,获奖的作者有魏杰、郑墨泉、陈明德、唐国光、靳秉岩、朝洛蒙、贺贵玺、张一农、李伟鹏、戴文、傅舟等。
这些中青年、新生代所取得的成绩大多都离不开前辈先贤的奖掖。饮水思源,这些前辈先贤,如李滋煊、黄永年、钟明善、傅嘉仪、赵熊、易均室、吴一峰、游丕承、苏园、杨鲁安、孙太初、段雪峰、郭伟、陈恒安、戴明贤、应中逸、陈少亭、丁超、王兆法、李占元、沈玉成、柴建方、欧朝贵、冯建吴、徐无闻、黄笑芸、曾右石等,他们为当代西部篆刻艺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西部十一省区的印人中,现有西泠印社社员10人:杨鲁安、段雪峰、傅嘉仪、柴建方、戴明贤、靳秉岩、朝洛蒙、赵彦良、张一农、傅舟。
由于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环境的不同,当代西部篆刻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风格。西北的陕西、宁夏、青海、甘肃、新疆等省区的作者,现倾向于融合砖刻、瓦文、陶文、诏版、泥封、恣肆一路的古玺以及汉魏晋将军章的艺术特征,结字布局追求奇异奔放,刀法的本体意识及效果强烈。有的作者更强调印面点与线的趣味性构成,讲究红色点线与留空白色相辅相成的映衬效果,形成了总体奇肆、奔放、野逸、苍浑的风格特色,实如“黄土高坡”上强劲的“西北风”。翟万益、魏杰的印作于此极为明显。内蒙古的印人则崇尚艺术的自然之境,以无法为大法,印文的篆写、线条的力量表现、刀法的运用以及与内容的关系,都力求真率、烂漫、自然,以获取拙中含巧、真率中显奇逸的艺术个性,端的是莽原上吹拂着的一股天然率意的“草原之风”。云南、贵州、西藏的印人,既注重传统的底蕴,也追求古典形态与现代意识的结合,并在其结合中变化出新;其次是书法与篆刻较为完美的融合,印从书出;第三是重视视觉的审美效果,颇富时代感,总体上实为雄健、苍劲的“高原之风”。
四川的中青年印人,一是有赖于老一辈印人的奖掖、点拨;二是有赖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养分;三是得峨眉、青城造化之灵气;四是自身赋有的聪慧和敏悟。在经历磨砺之后,许多印人的印作总体风格上更趋向于简约、爽劲和浪漫,实际上是创造了一种新型的“西蜀印风”。而重庆的中青年印人,应该说先决条件极好,既有抗战陪都时期文人荟萃所奠定的现代文化的深厚土壤,更有因冯建吴、徐无闻、黄笑芸等前辈的直接导引,因而产生的一支结构相对完备、稳固的篆刻创作队伍。风格上较为多样,有典雅清俊一路、写意奇肆一路、浪漫野逸一路、雄浑苍劲一路,总体上则直接或间接承传海派印风。这一类型的印人之作,取法多样,整体上形成了清俊超逸的“巴渝之风”。这实是巴渝文化与江南文化融合渗透而产生的良好结果。
西部十一省区的印人在印学研究方面同样取得了较大成就,对印学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且多有建树,成果颇丰。如《小篆为战国文字说》《甲金篆隶大字典》《秦汉魏晋篆隶大字典》《中国书法简史》《红柳室印话》《篆刻欣赏》《创作的阶梯》《论篆刻气韵》《学篆刻要讲究三法》《齐白石篆刻艺术风格的形成》《云南古代官印集释》《书法与篆刻》《篆籀文字继承与发展之我见》《西藏历代藏印》《来楚生书法篆刻论》《刘孟伉传》《浅谈印章的图像边款》,等等,不一而足。
经过较为细致地梳理西部十一省区的当代篆刻创作成就,结果是令人欣慰和振奋的。之所以取得如此多的成果,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前辈名家的“领头羊”作用。往往是一位或不多的前辈先贤如良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带动一群人,形成一个流派,这在古今印坛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如前所述,西部十一省区绝大多数地方都有这样的“印坛领袖”。二是历史文化的传统渊源。考察西部篆刻成就,不难看出,历史文化较为深厚的地方,其篆刻成就也相对大些。
放眼中国当代印坛,西部篆刻创作相比于东部是落后的,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经济基础的制约;二是篆刻艺术的人文底蕴相对于东部较薄弱;三是组织工作方面不尽如人意。有的地方历史文化传统较深而篆刻创作滞后,即主要受到较差的经济基础的制约。然而,于空白处做文章,别是一种腾挪手段。现在又是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的传播达到难以想象的迅捷。今天更值西部大开发的“天时”,以上三者正是我们西部人大有可为的优越所在。只要我们精诚合作,便可将西部的篆刻创作更加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