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音咀華》解題
《正音咀華》是清代莎彝尊爲廣東人學習官話而著的一部作品。據侯精一先生(1962)研究,本書初稿成于1837年之前,名爲《正音辨微》,共五卷,曾在1843年之前刊行過一次。目前看到的咸豐癸丑年(1853)版本,是其原版的修訂本:将原来的五卷編爲語音、會話、詞彙三卷,同时增加續編一卷,并更名爲《正音咀華》。后来又經過重刊,有宣統庚戌(1910)版本等。本次標點、校注以咸豐癸丑本(麈談軒刻本)爲底本,參校宣統庚戌本。
《正音咀華》包括語音、會話、詞彙、續篇四個部分。卷一(語音)主要介紹了切字原理,正音、北音、五音、開合等各種語音概念,各音類發音方法,聲韻調系統,以及以千字文爲綱的正音的同音字表。卷二(會話)是圍繞問士、問農、問工、問商、探友、回拜、辭行、送行、說情、呈究、紳見、屬賀、屬見、送離等主題構成的口語語料。卷三(詞彙)分爲天文、時令、地輿、房屋、水火、人物、身體、形貌、品行、動靜、飲食、衣冠、禮樂、言語、稱呼、乖謬、疾病、婚喪、工商、頑耍、金銀、銅鐵、錫瓦、竹木、花果、禽獸、蟲魚、雜門,共二十八類。這種詞彙分類方法對今天的方言詞彙分類仍有參考價值。每一類中,首列生字,以反切注音,下列出相關的詞語,每一詞語都附有廣東話對應的表達。續編是官話的長篇語料,有將經典文獻《論語》《孟子》中的章節翻譯爲當時官話的文本,也有當時官司訴訟的實際語料。
方法科學是《正音咀華》的特點之一。“讀書貴識字,識字貴考音。”作者深諳語音學習對掌握正音的重要意義。在卷一中,作者採用等韻學方法,詳細介紹了“正音”的切音原理,并從生理學角度科學描述了每一音類的發音方法,如“用上下兩唇相拍讀”“用舌尖舔上讀”,分别發出重唇音和舌尖音等。
而重視區域語言之間的共時、橫向的比較,保留了大量早期語言信息,是本書的另一亮點。各卷中,作者均重視正音、北音、土音等之間的比較。比如,卷一“土音同正音異”“正北音異”等内容;卷二、卷三、續編裏均有朱筆旁批形式的音注(校注本採用小字下標形式),其中大量使用廣州話的同音字標注官話字音。這對於研究方言的歷史演變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本書整理本採用橫排格式,底本中的異體字、異形詞均予保留,部分生僻字形在注釋中說明。部分表格順應橫排的習慣作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