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 例
(一)是編專爲正音者作也。其切音先要明白,而後語音始可清楚。唇齒牙喉舌五音析爲八音,其訣云:唇吻分輕重,舌尖捲上膛,喉腭居內外,牙齒定中旁。故將切法載於首,以便於初學也。
(二)字音八十字,橫列爲四行,分有句讀。第一行係大開口音;二行,半開口音;三行,合齒音;四行,合唇音。首行如“戞喀”至“發襪”是也。餘倣[1]此。
(三)字韻三十五字,直列爲十六句。有三字一句者,首字是大開口音,次字半開口音,三字合口音;二字一句者,首字開口音,次字合口音。如有一圈者,有音無字也。
(四)字母六十字,乃切音之要也。切字之法,如玉出崑岡之岡字係戛佒切。調之之訣:戛佒戛佒戛京堅岡,即岡字矣。又如康字,係喀佒喀佒喀傾牽康,即康字矣。將字音、字韻、字母三[2]俱以習之爛熟,則切音無不正矣。舉此爲式,餘可類推。
(五)千字文所收同音之字,不過萬數,皆目前常見易識者。倘他書中遇有此書未收之字,當以字典查其切音,亦可類推。
(六)彙注如崐字,本姑渾切,音褌,讀作坤;有巨字上聲,音矩,讀作“具”音;淡字,覃上聲,音毯,讀作澹音。如此之類,係借音從俗讀者,而爲言語相通也。
(七)此書之切音須從正音字切,方是正音,若字典等書之切音。由正音則切囘正音,土音則切囘土音。
(八)自古韻書皆不分陰陽,惟中原韻於平聲則分之,於上去聲則否。中州韻於平去聲皆分,而上聲仍混。茲北韻於平聲亦分,則上去入俱用陽聲而不用陰聲。常人謂北音高者,即此之故也。
(九)韻中陰上、陰去聲,只可以南音所用。若北音中遇此等字,當必陰出而陽收之。蓋北方屬陰,故聲出多陰,其陽收者,陰極而陽生也。
(十)翻切之法,諸書都有,但俱遠,一字未能矢口而得。至中原、中州二書,庶幾近之然。如東字作多籠切,則多字之出音誠得之矣,而籠字之字身,猶以舌之多動一動爲嫌,且音又屬陽,與本音不洽。茲作都翁切,則連讀翻切之二字宛肖讀本音之一字矣。餘俱倣此。
(十一)字音範圍內閒有入聲字借作上平聲讀。如戛字之類,本係入聲,此借作上平聲讀。是乃取其字音叶韻,非作如字讀也。
[1] 倣:仿。
[2] :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