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事实
在“哲学是什么”这个元哲学问题上,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出发,哲学家们大多认为,哲学的主要工作是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或概念分析。逻辑分析的对象是句子。而概念分析的对象是语词。但语词多种多样、数量巨大,哲学不可能对所有的语词都进行分析,而且也没有这个必要。对某一个特定的语词,之所以需要进行概念分析,是因为这个语词本身不那么清楚。与此相反,如果某一语词本身就是清楚的,那么就没有进行概念分析的必要。但即使有了这样的限定,不清楚的语词还是很多,哪一些是哲学需要重点关心和解决的呢?陈嘉映认为:“……哲学所要分析的概念主要是那些处于日常使用和理论建构接合部的概念。‘事实’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单纯的日常用语或理论概念,都不是哲学关心的。
我们既在日常意义上使用“事实”这一概念,又在理论意义上讨论何为事实。人们既在法庭上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又在理论意义上,认为事实是使命题为真的条件。而在伦理学中,事实与价值的两分,是一个核心议题。这就表明,我们在多种意义和不同层面上使用着“事实”这一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大致也是清楚的。但即便如此,要真正说清楚“事实是什么”这一问题,则显然不是那么容易。本章不能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只限于梳理维特根斯坦在他特定的意义上是如何思考和讨论这一问题的。
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说哲学始于惊异,而惊异的对象是世界。由此,在形而上学的讨论中,“世界是什么”或“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就是最重要的问题。自笛卡尔开始,在哲学中所发生的认识论转向,不过是在对世界问题的讨论中加上了心灵这一维度。由此,认识论所关心的即心灵与世界关系的问题。对此问题,康德的知识理论引入了一种表象主义的解决方案。而所谓“表象”,即心灵对世界的反映。到了20世纪,哲学中发生的语言转向,简而言之,即哲学关注的重心从表象转移到了语言。其理由之一,是相较于表象而言,语言具有更多的客观性。有的学者指出:“分析哲学家把康德对知识问题的一种表象主义解决的关注重新设想为关于语言与所指的关系的逻辑难题。”这样一来,哲学所关注的重心,就从“心灵与世界”,转向了语言与哲学的关系问题。
维特根斯坦作为哲学语言转向的关键人物,其对事实问题的讨论,就是在“语言与世界”这一大框架之内进行的。《逻辑哲学论》的总体思路,即通过对语言结构的逻辑分析,讨论世界的结构或本质问题。因此,维特根斯坦对“事实”的讨论总是与命题联系在一起的。而本章所要做的工作,即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一、语言与世界;二、命题与事实;三、名称与对象。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本章所要考察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