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乡村振兴 北京画卷

“农者,天下之大本也。”在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和均衡发展的新时代,全面加强相对薄弱的“三农”工作,不仅是国家的意图伦理,也是国家的责任伦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2018年9月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的直接体现,也是党对广大农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北京市作为首都,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必然要求,对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不断加大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举措,全市农业农村呈现良好发展局面,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北京乡村所独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人文资源优势,已成为转换乡村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着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内涵保障。2017年全市农业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率已达到61.6%,其中,旅游服务价值增长8.4%,对农业生态服务的价值贡献率达到96.5%。

与此同时,北京市的乡村振兴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北京的“乡村”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从各方面统计和调研数据来看,北京“农村”之“农”的特征越来越不明显,传统的“工农”和“城乡”关系发生转变,日渐呈现出“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特点。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域面积中1.5万平方公里为郊区“农村”,占全市面积的91.5%,是城市面积的11倍。但是,北京“农村”人口仅占全市的13.5%,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仅为4%,完全从事与传统农业有关的人口比例则更小;2017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120.4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仅为0.4%;同时,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下降8.8%,农业的生产功能进一步弱化。

推进北京市乡村振兴,必须立足于北京的现实,充分考虑特大城市的城乡结构关系,既促进城市和谐宜居,又要实现农村现代化,增进农民福祉,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美美与共。一方面,要做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同时,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并进一步赋权,“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解决农村有资源缺要素的现状,完善乡村振兴的动力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理区位和地缘优势,依靠自身所具有的独特资源,在乡村环境整治、绿色农业发展和乡村旅游品质上重点突破,在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水平、低收入脱低工作水平和基层治理水平上重点提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本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精神,对标对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任务要求,结合北京市实际,从乡村振兴的“20字方针”出发,深入分析北京农业农村发展的现状、问题,借鉴国内外典型经验,为编制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本书也是跨专业合作研究的成果。编写团队的专业背景涉及农业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知识管理等,内容基本涵盖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力求用科学、客观的学术语言,为读者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北京画卷”。在这幅画卷当中,古老的京郊大地正孕育着蓬勃力量,展示着首都北京的生动实践。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

201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