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构
我们研究的范围和我们斟酌的理论一样广泛。它包括纯理论的批评、对当代和历史案例的调查,以及对数据资料的谨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展出并评估了自己关于平衡、全球化、合法性和单极世界内的制度化合作如何运行的理论观点。
在第二章和第三章,我们剖析“平衡”(balancing)这一在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国际关系理论内部最突出的命题。平衡命题有两个分支,分别是力量平衡(balance-of-power,也即均势)理论和威胁平衡(balance-of-threat)理论。第二章讨论力量平衡/均势论,它预测国家将努力防止霸权崛起。当学者们围绕该命题在历史实践上的真实性展开争论时,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它对今天美国面临的约束的涵义:即使如该理论所预言的那样,一个潜在的霸权需要关心制衡性的约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已经牢固确立的霸权也当如此。事实上,我们认为,一旦一个国家突破了能力配比的临界,该理论的因果关系就逆转了。
第三章评估来自威胁平衡理论的约束论点。运用该理论的学者认为,比起力量平衡理论所预计的制衡(counterbalancing),单极体系下的动态平衡会运行得更加巧妙,至少在初始阶段是如此。尽管在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探讨中,这一观点被引用最多,但它还没有受到替代性解释的实证检验。我们呈现了这样的一次检验,并发现那些被分析人士视为平衡措施的行动,事实上都可以通过威胁平衡理论之外的因素得到更好的解释。
第四章的主题是关于一个自由主义的关键性论点,即经济相互依赖(economic inderdependence)的加强使得美国安全政策受到的约束增多。这一论点有多种表现形式,但我们的研究显示,它们中的大多数都陷在“非对称性相互依赖”难题上:美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庞大影响使得他国对美国的依赖超过美国对他国的依赖。正因为占据了这样的一个领先位置,美国可以在通过全球化获得经济增长的同时又无须担心其他国家会利用经济手段约束它的安全政策。这样一来,尽管体系约束被广泛认为是强条件性的(strongly conditional)约束——参照前文对此的定义——但它们中的大部分是无效的。第四章还评估了一些更具一般性和间接性的机制,经济相互依赖可能会通过这些机制约束美国的安全政策。我们发现,经济相互依赖的加强可能既不会改变其他国家约束美国政策的能力或者偏好,也不会引发非国家行为体的约束行动。
第五章讨论制度主义的论点,即,如果美国不在维护其多边主义声誉(reputation)上大力投入,制度秩序就会受到威胁。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个核心论点依赖于一个对声誉生效方式的假设,该假设本身不仅在理论上难以令人信服,在实证上也缺乏证据。不仅如此,实际上还存在着一种声誉的替代性概念,它建立在更坚实的理论基础上,且符合实证记录。我们由此发现,基于声誉的约束并没有效力,按现有的制度主义知识来看,这种约束也不是强条件性的。
第六章分析了建构主义关于约束的关键论点,该论点涉及合法性(legitimacy)。我们提出了削弱建构主义论点说服力的几种思路。通过回顾那些据称美国曾为之付出声誉代价的关键情节,我们证明了建构主义所假设的约束实际上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合法性既能限制力量使用,又能促进它的实现,而力量也构成合法性的能量来源。美国需要合法性,但这一需要对美国安全政策的约束是有条件的弱效约束,而并不像建构主义者所主张的那样,是有条件的强效约束,甚至是结构性的约束。
最后一章讨论本研究的两个主要政策意义。比起维护现有的理论,国际关系学者特别需要投入一个新的研究议程,以应对2003年后美国对外政策所遭遇的逆转与挑战。为了解释加诸美国安全政策的约束的性质,学者必须从聚焦于外部环境的传统思维中脱离出来,转而检验其他类型的因素。分析人士也需要思考美国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这前所未有的机会来变革国际体系,以服务于自身的长远安全利益。关于美国大战略的辩论需要考虑一种新的替代选择,即利用美国杠杆重塑国际制度以及合法性与经济全球化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