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病史采集与临床检查
第一节 病史采集
■病史采集是整个治疗的基础。
■从病人的叙述中获取准确的信息,可帮助明确诊断。
□针刀医学所治病种牵涉临床各科,对系统检查必须养成一种习惯,掌握和利用各种物理检查方法,防止漏掉信息造成误诊。
□一个有经验的针刀科医师,在病人未注意到检查时,检查就已经开始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望诊,对病人的功能障碍程度,功能水平,姿势、步态、面部表情,从立位、坐位到卧位过程,从屈曲位到伸直位的能力,脱衣解扣等细小动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的信息,对得出有无疾病的完整印象是非常重要的。
□对功能障碍或残疾的病人进行针刀治疗时需要做详细的描述记录。
■注意提问发病的时间、诱因、症状变化、持续时间或缓解的方法,症状缓解或加重的因素。
□体位改变对症状的影响多为力学方面。
□体位改变或活动对症状没影响多为化学性的。
■疼痛
□疼痛是大多数疾病共有的症状,是人类共有而个体差异很大的一种不愉快感觉。
□它提供躯体受到威胁的警报信号,是不可缺少的一种生命保护功能。
□痛觉的变异性很大,不同的人在不同时候、不同的地点,对疼痛的感受都不一样,因此很难给痛觉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
□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定义:“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与情感体验”。
□痛觉是一种令人讨厌的包含性质和程度各不相同的复合感觉,与自主神经活动、运动反射、心理和情绪反应交织在一起。
□它不是简单地与躯体的某一部分的变化有关,也不是由神经系统某个单一的传导束、神经核团和神经递质进行传递。与其他躯体感觉最大的不同是痛觉不能或很难产生适应,而且痛觉包含感觉和情感两个成分。
□“感觉成分”具有其他的共性特点,有特殊的感受器、感受器的激活需适宜的刺激、感受器能(或大致)定位病灶和对刺激强度进行鉴别等。
□痛觉的“情感成分”与逃避的驱动密切相关,其变异性极大,很易受过去经验的影响,是临床的难题。
■生理性痛
□浅表痛定位明确,由强刺激皮肤引起。
□深部痛定位模糊,源于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
□内脏痛具有深部痛的特征。
□刺痛又称“锐痛”,定位明确,只在刺激时存在,刺激停止后疼痛消失。
□灼痛也称“钝痛”,是定位模糊的持续性疼痛,具有烧灼和跳动感,刺激停止后疼痛依然存在。
■病理性痛
□分为炎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在躯体和内脏组织均可产生。
□由创伤、细菌或病毒感染以及外科手术等引起的外周组织损伤导致的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灼热感和功能障碍。包括损伤区的原发痛和损伤区周围的继发痛。
■神经病理性痛觉过敏,由创伤、感染或代谢病损伤神经引起,也伴有自发痛。如慢性压迫坐骨神经或神经根所产生的自发痛、灼热痛,痛觉过敏和触诱发痛,这些与临床的某些神经病理痛相似。
■重点提问疼痛部位及时间。
□肩部疼痛不一定是肩部引起的,可能是斜方肌上部、颈部或其他部位病变导致的,同时应想到内科疾病如冠心病、胆系疾病等。
□有否外伤或逐渐发病,疼痛是持续性或间断性,持续时间越长其问题越严重。
■疼痛变化规律
□炎症和肿瘤在夜间疼痛加剧。
□夜间加重的持续性挤压性疼痛是一个危险信号,应想到肿瘤之可能。
■缓解疼痛的方式
□夜间疼痛加重而活动后缓解常提示炎症。
□肌肉、韧带和肌腱损伤最明显的表现是活动这些部位时出现疼痛,而休息时症状缓解。
■疼痛的性质
□硬、痛、紧这些词语常来用描述肌肉、韧带、肌腱和关节囊以及与其相连的结缔组织的拉伤或轻度劳损。
□锐性疼痛用来描述肌肉骨骼系统相对严重的损伤或神经根的问题,休息状态下仍出现界限清楚的锐痛是神经根受累的典型表现。
□麻痛感、麻木感用来描述神经卡压,可在脊柱及四肢。
□病人主诉有烧灼样疼痛,可能是来自神经根炎症,而深部的疼痛可能与肌肉的功能异常有关。
■放射痛和反射痛
□腰骶神经根于椎管内或外部遭受炎症的刺激引起典型的坐骨神经痛,可以涉及到下肢麻木及神经功能受累,多见于小腿与足部,称为“放射性坐骨神经痛”。
□因脊神经后支或硬脑膜返支分布区域的组织遭受炎症刺激传入中枢造成不典型坐骨神经痛,仅局限于大腿外侧而无小腿麻木及神经功能受累的体征,称为“反射性坐骨神经痛”。
■牵涉痛
□内脏某一脏器有病变时,常在特定体表发生疼痛,此称为牵涉痛。如心肌缺血时有心前区、左肩及上臂内侧痛;胆囊病变出现右肩及肩胛区疼痛。
□颈肩腰痛也存有牵涉痛,如颈5~6椎间病变时,除根性痛外,也有冈上肌及肩胛间区痛;腰、骶椎关节突病变时,除在局部有深压痛,还有大腿后侧牵涉痛。
■根性痛 是指“根性坐骨神经痛”或“根性臂神经痛”。是传统的“放射性坐骨神经痛”或“放射性臂神经痛”的通称。
■丛性痛 是指“丛性坐骨神经痛”或“丛性臂神经痛”。发病部位在骶神经丛和臂神经丛;发病原因属椎管外软组织损害致痛。
■干性痛 是指“干性坐骨神经痛”或“干性臂神经痛”。发病部位在坐骨神经干或腕掌侧横韧带下的腕管内,发病原因多为周围软组织损伤或炎症,其中梨状肌损伤多为使其受累的因素;后者的发病部位虽然也在椎管外软组织损害的部位,发病原因是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临床表现主要是第2、3、4指麻木、刺痛等异常及鱼际肌群萎缩。
■注意询问以前的治疗及其疗效,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及服用时间。
■注意病人的站立、行走及坐姿和主诉部位的姿势。
■对病人的静态进行观察,特别注意观察结构的对称、有否萎缩。
□萎缩提示某部位的废用或神经系统问题,如长期神经系统损伤或功能障碍导致其支配肌肉的萎缩或废用性萎缩。
■活动范围减小,多由于关节或软组织的疼痛或关节囊的粘连、肌肉痉挛等原因引起。
■活动范围增加,提示中度或重度的韧带、关节囊撕裂伤。
■应重视完整的临床检查,不能单凭病人主诉。很多时候病人主诉的部位与压痛和功能异常的部位无关。有时肌肉压痛点将疼痛放射到较远的部位,应排除神经卡压所致。同时对动脉的搏动情况应做检查并记录,以确定是否有血管损害。
■参考辅助检查得出针刀医学的诊断。
□记录原有疾病诊断,以便对原有疾病进行治疗。
□为了便于沟通交流,对影像诊断应列出。
□中医诊断非常重要,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畸形:应寻找畸形的原因、畸形部位,有无进行性加重或发展。
■跛行:间歇性跛行提示椎管狭窄,疼痛性跛行提示股骨头坏死等。
望诊要从足到头有序进行,三面观察两侧对比。
■后面观察
□正常跟骨与跟腱在同一纵行直线上。
□ 足趾呈向外8°~10°角。
□双侧内踝、腘窝在同一高度。
□ 膝关节呈13°~18°外翻。
□大粗隆和臀纹同高。
□双侧骨盆同高,平行于髂后上棘。
□脊柱没有侧弯。
□肩胛骨与脊柱距离等宽,平靠在胸廓表面。双侧肩胛骨下角在同一高度。
□头和颈是直立的,没有侧倾或旋转。
□骨盆高度(手放在髂嵴上,观察相对高度)的改变多由于骨盆扭转,骶髂关节异常或下肢不等长。
□髋关节屈曲增大,可能继发于髋关节屈曲挛缩。
□有否膝反屈,膝内、外翻畸形。
□有否马蹄足畸形,有否内、外翻畸形。
□检查脊柱应注意棘突和横突的排序,两侧对比是否对称。
□触诊肌肉应注意痉挛、肌卫、条索、结节及压痛部位,可进行皮肤滚动确定是否存在粘连(正常皮肤可以自由滚动)。
□背部棘突排列的改变提示背部变直、脊柱侧弯或压缩骨折或脊柱强直。
□能否直立位向前或侧方弯曲。肩胛骨与脊柱的距离是否相等,是否同高。有否过度外展或内收,有否呈翼状,是一侧或双侧。
□冈上肌、冈下肌,大菱形肌、小菱形肌肌腹有否萎缩(冈上肌、冈下肌废用性萎缩常见于肩袖损伤)。
□肩部的高度和位置。
□斜方肌上部纤维有无肥大或萎缩,双臂是否在相同位置。
■前面观察
□ 足正常有8°~10°的外翻,两侧内侧纵弓对称。
□有否足内翻、锤状趾、足外翻或爪形足。
□趾甲有否脱色、变脆、变厚或缺如。
□足的颜色、足毛生长等情况可提示周围血管状态。
□ 膝关节呈13°~18°外翻角。
□髌骨有否偏斜或“牛蛙眼”(两膝眼膨隆状),两侧髌骨是否等高。
□股四头肌有否萎缩。
□有否膝反屈,膝内翻或膝外翻。
□两侧腓骨头在否同一高度。
□大粗隆高度双侧是否一致。
□骨盆是否对称,骨盆旋转、骶髂关节功能异常或下肢结构性或功能性不等长会出现骨盆不对称。
□髂骨在正前面。
□骨盆两侧对等。
□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
□肋弓对称,双肩等高,肩锁关节、锁骨和胸锁关节等高并对称。
□胸廓是否有偏移,呼吸周期扩张是否对称,胸大肌、胸小肌有否萎缩,有否漏斗胸、鸡胸或桶状胸。
□上臂在躯干的相同位置、肘外翻(提携角)相等。
□双臂的位置是否对称,上臂是否远离躯干或呈内旋或外旋位(肌肉不平衡或筋膜挛缩常引起),有无斜颈(头向一侧偏并旋向对侧)。
□下颌的正常姿势是唇闭拢但松弛,在上下齿间有小的间隙。舌在上齿后方的硬腭上。
□头和颈直立位,无旋转或侧倾。
■侧面观察
□可显示足正常的纵弓,脊柱呈现正常的骶尾椎后凸、腰前凸、胸后凸、颈前凸。头应与耳和肩峰在一条垂线上。
□在侧面易于观察膝屈曲挛缩或膝反屈及躯干向前或向后的弯曲。
□背部变圆或变平提示胸椎强直、驼背。
■压痛点
□压痛点是原发病灶在接受物理压力后产生的疼痛信号,当病灶受到外力压迫时,使原来的刺激量增加而产生更为显著的定位疼痛感知。
□它常与较表浅的筋膜炎或深部的损伤部位相符合,压痛较集中、固定和明显。
□脊柱周围软组织受损害时的特定部位,头颈、肩、腰、骶、臀、髋部,在滑动按压时会引出局限敏感的压痛点,与局部的主诉痛相符合。
□特定部位的压痛点在人体某个疼痛部位的出现,常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规律的一群压痛点,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在人体某个疼痛部位构成一个立体致痛区域,称为软组织损害性病变区。
□肩胛骨背面软组织损害时,其中的冈下肌、大圆肌和小圆肌骨骼附着处等压痛点群构成一肩胛骨背面软组织病变区。
□腰骶部软组织损害时,其中的骶棘肌、多裂肌和腰椎肌骨骼附着处等压痛点群构成腰骶部软组织病变区。
□压痛点的解剖特点是位于软组织在骨骼附着处,特别是骨骼肌、筋腱的附着处。
□压痛点有别于中医的“穴位”,也有别于西医的“激痛点”或“激痛区”。
■“激痛点”或“激痛区”
□病变部位在神经肌肉的运动点上,而不是肌肉筋膜等起点或止点的骨骼附着处。
□激痛点是指来自肌筋膜痛的敏感压痛点,可诱发整块肌肉痛,并可扩散到周围或远端部位引起激惹感应痛。可为钝痛或锐痛。
□突然痛者多为外伤引起,渐渐发作者多为劳损引起。
□内脏疾病、病毒感染、精神创伤等也可诱发。
□每块肌肉都有不同形式的感应痛点,用指压或针刺激痛点都可引起。激痛点越灵敏,感应痛越重,持续时间越长。
□激痛点可诱发自主神经神经症状,如血管收缩、局部肿胀、流涎、流泪、头晕、耳鸣等。
□激痛点也可使肌肉紧张发硬,但肌营养不受影响,因而无肌萎缩,此点与根性神经痛不同。后者虽然也有压痛,但多有肌萎缩。
■软组织病变区的原发性痛点,疼痛会波及病变区周围的正常软组织,形成一疼痛反应区,出现早期反应痛。
□肩胛骨背面软组织损害时,其中的冈下肌、大圆肌和小圆肌附着处的原发性疼痛会波及周围的正常软组织,形成颈、背、肩部疼痛反应区。
□针刀在原发压痛点进行切割松解,可消除疼痛反应区。
选准压痛点是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前提,它是重要的临床检查之一,有些压痛点结合解剖部位对一些疾病就可以确立诊断,对确切的压痛点处进行治疗,就能解决临床一些老大难问题和多年痼疾。
■压痛点面积大小
□不能确定压痛点面积大小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针刀刀口线0.8mm,如果压痛点超过针刀刀口线,一针刀的切割松解是难以起效的。这就是临床对压痛点一次难以治愈的个别现象。
□寻找压痛点,习惯于拇指腹按压,一般人的指腹亦在1.5~2cm左右,要想达到确切定位,就必须在这2cm中找到其中心,常需采用指尖(应将指甲剪短)反复推按压痛点,找到最敏感点。
□压痛点超过了指腹的范围,在一针孔内进行纵向、横向的切割、剥离、松解,也很难消除压痛。如果无限制的盲目地扩大治疗点,势必损伤健康组织,给病人带来新的损伤。
□对某些特殊部位的压痛点行扩大治疗也是不可能的,如肱骨内上髁处。
□那么压痛点的延伸范围究竟有多大,查阅历代医学书刊均未确切提及,《医心方》(984年)所云“灸不三分,是谓徒冤”,按晋尺计相当于当今0.72cm,近10倍于针刀的刀口长。
□数学中点只有位置,没有大小。
□压痛点一针刀有时很难奏效,现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压痛的这个点,面积限度较大,在人体有些肌腱的起止点,“点”与“点”之间连接成片,针刀之一点难以完成对该部位的彻底治疗,这就需要在该处密集针刀切割或剥离。
■压痛点的深浅
□对压痛点的深浅,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说法,仅凭临床经验确定。但我们必须对压痛点有个整体的概念。在疼痛部位,若未探明是哪些组织损伤时触诊先轻压,如无反应,再给其中等力度,还无反应,再给其重度下压,这样就形成轻、中、重的下压方法,在出现压痛的层次即可初步确定损伤的深度。
□组织部位不同,深浅不同,下压的力度亦应不同,浅层用力要小,肌肉深层需用较重的力度。
□探明深浅层次还应依据病人的胖瘦和损伤的组织部位而定。
□按压深度亦应按照组织结构的不同而变化。由浅至深给其一定的压力,根据给其压力的大小,判断病损组织层次的深浅。
□背部特点,表层是上肢肌纤维,多横向走行,在压痛处纵行推压,疼痛明显说明部位较浅;深层是竖脊肌,在压痛处横行推压,疼痛明显,说明部位较深。
■压痛点检查方法
□检查由轻到重逐渐加压,一般习惯于按肌肉走行方向、肌肉、韧带的起止点、沿神经走向用指腹来回滑动,用拇、示指撮捏以探索皮下浅层异常反应。
□目前我们常规用指腹按压法,对一些面积较小或较深的特殊部位可采用指压(要剪平指甲)或棉棒按压,选择精确压痛点位置。对腰臀部可用按摩用的水牛角寻找压痛点,在后枕部用棉棒按压痛点较准确可靠。
□用拇指按压揉动以探查深层异常反应。注意左、右侧或健、患侧对比。用力要均匀。
□检查背部、腰部时,双手拇指紧贴脊柱棘突两侧自下而上分段按压。按压棘上、棘间韧带时注意棘突间距离及有无偏斜。
□注意有否皮下结节、条索,是压痛点、压麻点还是压胀点。确定有无放射痛、放散痛、牵涉痛、原发痛、继发痛。将检查所得结果结合生化、影像和全身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性质及部位。
□在病人主诉的疼痛部位做重点检查,医者应具备整体思维,对其压痛部位是肌肉的起点还是止点,有否沿一定的神经放射都应明了。
□压痛点多在肌肉、韧带与骨的附着部位,在背部常在棘突及其两侧或提肩胛肌止点、大小圆肌起点、冈下肌起点。
□压痛点较表浅多为神经纤维分布或肌肉附着点。压痛反应越强,针刀疗效越好。
□按压产生疼痛,说明有原发病灶,当此处受到外力压迫时,可产生更为显著的疼痛感觉,它具有压痛局限、固定、明显的特征,采用针刀在肌肉起点进行切割往往可立竿见影。但对牵涉痛或放射痛疗效较差。
■触诊按压出现的异常感觉“敏感点”“阳性点”不能称为压痛点,这些不同的反应对治疗时所采用的手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临床治疗有着不可轻估的提示。
■压痛点定性
□临床所查得压痛点,必须进行定性,明确诊断。
□对癌症、结核所致的压痛点不能视为针刀适应证。
□对风湿、类风湿、骨质疏松等治疗必须结合其原发病治疗。
□对内脏疾病的牵涉痛及神经根受压的放射痛可以采用针的作用给予刺激或触激,但必须明确诊断同时治疗病因。
□大多数情况下压痛最明显的部位就是病变部位。但亦不尽然,腰椎间盘突出症先腰痛后腿痛,在只有腿痛没有腰痛时也必须注重腰部的触诊,按压寻找病变部位,多在病变椎体的下位椎体,同时在脐下两侧腹直肌上有压痛点。
□颈部检查应注意有无肢体麻木;疼痛是放射痛还是局部压痛,颈椎病在背部、肩胛部和前胸处触按可查敏感压痛点。
□膝关节病变除膝关节周围疼痛外,多在腰部、髋部查及压痛点。
□人体的某些健康组织,给予稍大压力也可出现压痛必须注意排除。不能对所有压痛点统称为无菌炎症或粘连。压痛点也不全是“针刀主之”。
■压麻点
□对病人自述疼痛、麻木的部位进行触诊,没有压痛点,有明显的压麻点,其特点不压不麻,压之麻甚,可沿相应的神经放射。这种情况属神经根或神经干卡压刺激引起。
□对糖尿病引起的手足麻木、肿瘤压迫引起的肢体麻木另当别论。
■压酸点
□病人自述局部酸痛难忍,在病变部位触诊有明显的压酸点,且压酸点较多常连接成片不放射,表面皮肤弹性差,可有局部肌萎缩,喜按压,活动轻、卧床重。
□针刀治疗效果不佳,且刺激量越大效果越差。概言之,属肝阴不足非滋补肝肾不可。这种反应点或阳性点就不可作为针刀适应证。
■压胀点
□局部胀痛不舒,触压胀痛难忍、拒按。压胀点周围可有皮温增高,该点多在关节周围或关节腔处,如膝关节腔、髋关节腔表面投影处,可有关节腔积液。治疗可采用关节腔减压,也可在压胀明显处采用密集针刀刺激,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代谢。
■压痛点是在外力的压迫作用下,使原有的刺激量增加而产生的更为明显的定位疼痛感觉。《内经》上说的“按之应手而痛”即是压痛点的定义。《黄帝内经太素·气穴》杨上善注:“纵微有不应寸数,按之痛者为穴”,在当时称为穴即是以压痛点为主要依据,将压痛点视为穴位。
■阿是穴是指按压痛点取穴。《备急千金要方》:“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阿是。”在其疼痛部位按压疼痛,即压痛;在其疼痛部位按压舒适为阿是,均为治疗的部位。近代有人提出局部取穴,在疼痛所在的部位上选取有关穴位,这是《内经》中“以痛为输”“随而调之”选穴原则的应用。
将病人放在合适位置,肌肉完全放松,对肌力、肌张力进行检查。对肌肉的起止点进行认真细致的触压,以能满意解释功能障碍的出现是该块肌肉的粘连、挛缩或痉挛引起。
包括肌萎缩、假性肥大。
■肌萎缩是指比正常人或比健侧或伤病前肌肉缩小,测量患侧周径并与健侧对比。
□常见肌萎缩原因: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
□缺乏功能锻炼之废用性肌萎缩(多见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
□骨关节病继发肌萎缩。
□髋关节病可引起股四头肌萎缩。颈椎病神经根型可见大、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
□常见假性肥大: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腓肠肌肌容量明显增大,触之质韧但肌力减弱。
■指肢体在静止不动完全放松时,肌肉所保持的紧张度。
■肌张力减低:静止放松时肌肉不能保持正常外形,触之松软无弹力,被动活动阻力减少或消失,关节活动幅度增大。常见于婴儿瘫、小脑疾患、低血钾、肌肉疾患、深昏迷等。
■肌张力增高:肌肉坚硬、被动活动阻力加大。关节活动幅度减少。
□锥体束损害引起肌张力增高,呈折刀式;锥体外系损害引起屈肌与伸肌肌张力均增高。
□肌强直试验:将上肢或下肢患侧肢体被动举高,然后使其自然下落,软若鞭状则为肌张力降低;若在高处停留时间较久,两侧对比后落下的肢体为肌张力增高。
□婴儿瘫肌张力松弛,脑性瘫肌张力增高;脊髓型颈椎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常见上肢肌张力下降,而下肢肌张力增强。
■肌力是病人在主动活动时肌肉收缩的力量。目的是判断下运动神经元或肌肉损害程度、范围、分布情况。
■方法:让病人主动用力,作指定动作,医者给予适当抗阻力以测试肌力大小,触摸该肌收缩情况。
■肢力线测量
□正常上肢力线:肱骨头中心、桡骨头和尺骨头三点在一条线上。
□正常下肢力线:髂前上嵴通过髌骨中心至第1、2趾间蹼。
■周径测量:选肌肉萎缩或肿胀明显平面,测量其周径,与对侧相同部位对照。
□上臂周径:在肱二头肌中部,两侧相对应部位对比。

□肩关节周围:自肩峰绕至腋窝,测量两侧周径对比。
□小腿周径:在膝关节间线下10cm测其周径,两侧对比。□膝关节周径:在髌骨上缘、中间、下缘测周径,两侧对比。
□大腿周径:在髌骨底上缘10~15cm处,测周径并两侧对比。
■长度测量
□上肢总长度:肩峰至桡骨茎突尖部。
□上臂长度:肩峰至鹰嘴尖。
□小腿长度:膝关节外侧间隙至外踝尖。
□ 大腿长度:大粗隆至膝关节外侧关节间隙。
□ 下肢总长度:病人平卧,摆正骨盆,自髂前上棘至内踝尖的距离,两侧对比,测量骨盆有无移位畸形:测量剑突至髂前上棘的距离。
■肢体比量
□病人站立位:屈肘,医者在其背部比较肘的位置和上臂长度。
□病人坐位:屈肘下放桌面,比较前臂长度。
□病人站立:比较髌骨及内踝高度。
□病人仰卧:屈膝、屈髋,比较大腿高度。
□病人仰卧:双足放平,比较小腿高度。(图2-1)
脊柱的骨性标志
颈1:正对乳突下缘。
颈6:成人正对环状软骨。
颈7:最突出
胸2:正对胸骨柄上缘,肩胛骨内上角连线中点。
胸3:两侧肩胛冈间连线。
胸7:正对肩胛骨下角。
胸9:正对剑突。
腰2:下肋缘。
脐孔:相当于腰3、4椎间隙。
腰4:正对髂嵴平面。
骶1:正对髂后下棘。
脊柱横线和纵线水平线标志
■纵线
□正中线:各棘突连线为棘上、棘间韧带部位。
□椎板间线:距棘突1.5~2cm处,相当于腰肌、椎板、关节突关节及椎弓根部位。
□骶棘肌外缘线,距正中线3~6cm,可相当于骶棘肌外缘、横突尖部。
■横线
□肩胛骨下角连线与髂嵴连线,中间水平线,平第12胸椎平面。
□两侧髂骨嵴最高点连线,平第四腰椎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