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内涵与现状
(一)GVC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不仅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也是产业升级的最高形式。在产业升级的三种形式中,第一种升级形式是产业内的升级,集中表现在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工艺水平,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强产业竞争力;第二种升级形式是产业间的升级,集中表现为沿着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的产业延伸;第三种升级就是要在重大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产业升级的最高形式,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升和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形态,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在GVC分工模式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能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各国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集中精力投入生产,扬长避短,提高规模经济。随着国际产品内分工的深度融入,产业在GVC分工中的地位在于获取利润的能力,其高低主要反映在同一产业价值链上下游环节的价值增值能力的比较当中。同时,它还客观地反映一国企业在GVC内部所处的地位,真实地体现为一国企业在某一个产业内部的控制能力,决定了一国企业与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强弱,可以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最终决定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GVC下人力资本对战略性产业的作用
经济发展历史的无数次经验表明,新兴产业在科技革新力量的推动下,一批又一批新兴产业在战胜重大经济危机过程中孕育和成长,其特有的生命力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力量,并在危机过后推动经济进入新一轮繁荣。在GVC分工模式下,发达国家的新兴产业,不仅是国际产业分工和梯度转移力量的主导,也是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技术转移的重心。在各种投入要素中,人力资源不仅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要素,也是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一样,只有流动了才能产生效益,流动的规模越大,效率越高,产生的收益也就越多。较高的流动性,是产出结构适应市场变化适时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根据效率原则,当一些地方人力资本存量较少时,就会吸引周边的人力资源向该地转移,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对人力资本流入地而言,人力资本的流动首先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生产要素。人力资本流动本质上是在各区域之间转移的,它不仅是企业及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资源,也是企业及该区域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人力资本流动所产生的外部效应使得区域能够在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中获得递增的收益和实现经济增长。
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人才的强力支持,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实基础。相关研究表明,当要素在区域空间能自由流动时,一些优质要素会主动向大城市集聚,而普通要素则选择向小城市集中,结果提高了核心区要素积聚的外部经济性,提高了核心区研发创新的效率,促进了核心区的经济增长(吴福象、刘志彪,2008)。在GVC分工模式下,东部沿海地区的长三角长期以来一直就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区域。
(三)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七大产业中,人们关注最多的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装备制造等行业。首先,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在美国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创新与变革被各大经济体誉为引领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之一。
其次,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的或正在研发的、性能超群的一些材料,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新材料技术是按照人的意志,通过物理研究、材料设计、材料加工、试验评价等一系列研究过程,创造出能满足各种需要的新型材料的技术。自从2004年全球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美元以来,之后就一直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6年新材料的增长速度有所加快,突破了25%。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新材料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依然维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截至2008年底,全球新材料产业规模已接近8000亿美元。
从人力资源的作用来看,新材料包括装备制造等,新材料或新装备的问世与发展都受制于新技术的发现,掌握了新技术就意味着占据了制高点。在GVC模式下,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公司在其中有着巨大优势,因此新材料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领域和环节几乎都被跨国大公司所垄断。比如,PLED材料几乎全是由英国剑桥显示公司和日本住友所主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新能源材料成为各国重点争夺和扶持的对象,各国空前重视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使用清洁能源和降低能源耗损成为重中之重。比如,欧盟将在今后6年内投资10亿欧元用于燃料电池及氢能源的研究。与此同时,纳米材料的研究也正如火如荼地在世界各地展开。比如,美国现已开发出迄今为止颜色最黑的材料,可用于国防或制造高效太阳能板;美国还用碳纳米管制成细胞“嗅探器”,能够探测活细胞中的致癌毒素或追踪癌症药物的效用,可用于化疗监测。世界各发达国家政府纷纷制定相关计划,并加大研发投资积极开展超导材料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作为高新技术的基础,中国新材料产业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发展迅速,新材料产业集群也逐步形成。但纵观中国新材料产业,仍然存在着创新性不强、尖端产品依赖国外等弊端。相关资料显示(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等,2010),伴随着中国经济和国内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中国新材料产业市场增长速率将继续保持在20%以上。2010年,中国新材料产业市场规模已达到823.7亿元,2012年将超过1300亿元。然而,目前国内的新材料产品市场普遍存在着产品跟踪仿制多,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比例相对较少,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产品,使得我国新材料产品在高端产品方面缺乏国际竞争力。比如,我国水泥总产量已居世界首位,但高标号水泥仅占总产量的17%。一些高附加值新材料依赖进口,部分产品或某些产品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成为制约相关产业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在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尤其严重。比如,目前我国植入体内的高技术含量的生物医用材料产品约80%为进口产品,航空用关键材料也掌握在别人手中,PLED等关键材料核心技术都已被国外公司申请专利保护,国内虽然也有研究,但产品质量还远低于国外先进产品。
(四)长三角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与问题
目前,长三角各地正紧紧抓住《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带来的契机,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上海市政府已设立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发起设立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首批5只高新技术产业化创业投资基金,专门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海的生物医药、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3只基金也正式揭牌运作,新能源、集成电路2只基金已签订发起出资协议。通过国家出资、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出资,广泛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江苏也不甘示弱,不仅组织实施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服务业提速计划和传统产业升级计划,而且还正在酝酿与国家有关部委共同发起相关产业投资基金。浙江省的资本运作机制更加灵活,不仅撬动庞大的民间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瞄准了新能源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新材料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领域。尽管目前长三角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正式规划尚未出台,但大战序幕已经拉开。
然而,许多专业人士认为,物联网、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质性目标定位,可能会成为下一轮长三角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新桎梏。从上海上述几大产业基金投向也可以看出其产业规划及发展方向上与江苏有诸多的雷同。上海市政府发布的《关于促进上海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将重点投向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和智能电网等领域。在这一块,江苏、浙江也有着相似的发展导向。针对目前长三角高调推出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专家提醒,在新一轮战略转型中长三角传统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的协调发展很重要,尤其是应当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充分考虑到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的均衡性。根据相关的测算,一轮产业结构调整需要8~10年的时间。在未来十年的结构转型期,仅仅依靠规划的政策扶植,许多问题难以解决,如何激活企业的自主性和发挥市场力量才是关键。
在这个层面上,不少专家认为,长三角地区要充分地利用既有优势,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融资模式上率先突破。比如,2009年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医药和保健品、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金额接近20亿美元。而从季节数据的投资进度来看,创投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正在加速。不过,我们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多地要依赖人力资源投资和高频次的流动性来支撑。特别是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带来了人流和客流的快速流动。不少地方开始未雨绸缪,抢占先机。比如,无锡高铁商务区就充分地利用京沪高铁站点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慧新城概念,同时明确了现代化的综合交通枢纽、区域性的国际商务中心、智能化的宜居和人文新区功能定位。所有这些举措,均指向将无锡新城全力打造成为全球重要的轻型电动车技术转化平台、全国电动汽车创新孵化基地和新能源交通工具的产业化载体。为此,在GVC模式下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发展,长三角有必要以人才流动和人才集聚为纽带,形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成熟技术集成和高端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