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惠民《伤寒论》临证心法](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646/27267646/b_27267646.jpg)
论六经病辨证论治方法与临证意义
《伤寒论》首创六经辨证思想,为后世临床医学奠定了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一、六经病的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为《伤寒论》的独特辨证体系,它以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证候为基础,结合八纲辨证,是以六经为纲、八纲为目的完整辨证思想体系。其特点如下:
1.从各经主症进行辨证
六经在辨证上是个高度概括,每一经都有各自的主症。六经病提纲,即是六经病的主症,故在辨识疾病时,首先要根据六经病的提纲,对复杂证候进行认真分析辨别而确定属于何经病证,再结合八纲分析病性,确定相应的治则和治法。
2.从疾病发展演变中辨证
在疾病过程中,其症状的变化是复杂的,每当临床症状有了改变,其病机亦有相应变化,即应根据新的症状及病机,重新辨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因此,不但疾病初期要辨证,而且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也要辨证,特别在外感热病尤其重要,方能把握病机。如原文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两条同为太阳病服用桂枝汤后,而病情出现不同变化,前者大汗出、脉洪大类似表邪入里之象,但未见里热之烦渴,故邪仍在表,仍从太阳论治。后者大汗出后,表证虽解,但见“大烦渴”,说明病情有了变化,提示津液耗伤,里热炽盛,邪入阳明,故治疗措施也应随之改变,而取清热生津之法。
3.辨同求异,辨异求同
辨异求同是注重从不同的复杂疾病表现中,找出其共性。如太阳病不论中风或伤寒,只要见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属于太阳病,即可采用辛温解表剂治疗。即使在其他经发病过程中,见到这些证候,也属表邪不解。辨同求异是从相似症状中,分析其不同的特点,辨别其不同病机。如太阳病、阳明病均有头痛、发热之症,此为两经相似之症,若仅据此,承气汤和桂枝汤皆可选用,但两方的治疗作用迥然不同,这就必须求“异”,参照其他症状,辨清证候属表还是属里。仲景提出以小便作为辨别的重要依据之一。如小便清者,知病在表,宜桂枝汤;小便黄赤,病已入里,宜承气汤。因此,掌握辨异求同、辨同求异,方能更深入辨别疾病的内在矛盾。
4.六经辨证必须结合八纲辨证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辨证总纲,八纲辨证是《伤寒论》辨证的细目,六经与八纲有体用之分。在六经辨证中,贯穿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基本内容,故在六经辨证的前提下,必须明辨八纲。若只掌握六经辨证,不识八纲,难于掌握正邪关系、证候性质、病机转变的依据。或只辨八纲,不识六经,亦难掌握病位所在的经络、脏腑。所以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必须紧密配合,以六经为经,八纲为纬,经纬相贯;六经为纵,八纲为横,纵横相连;六经为体,八纲为用,体用结合,才能辨证有规矩,施治有准则。
二、六经病的论治法则
1.六经病证中的基本治则
(1)治病求本,调和阴阳,为六经治则的精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治病必求于本”,本即阴阳。《伤寒论》从治病求本的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的辨病、治病、防病的基本方法和规律。“阴平阳秘”是生理状态;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阴阳存亡是疾病预后的依据;阴阳离决是死亡的标志。所以诊察疾病,当首辨阴阳。论治在于调和阴阳,使失于平衡的阴阳达到新的平衡与调和,而使病瘳矣。因此,治病求本,调和阴阳,为《伤寒论》治则的精髓。
(2)以平为期,严合法度,为治疗学的准则:六经病证的治则,不论扶正或祛邪,正治或反治,或是调和阴阳,随证治之,皆“以平为期”为原则。如邪在肌表,法当汗之,但必以微汗为度,“不可令如水流漓”;邪结腑实,法当攻下,当宜“得下,余勿服”;悬饮证,法当逐水,又须“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等,都遵守了“以平为期”的原则,使病邪“衰其大半而止”。可见仲景治病,严守经旨,既合法度,又创新意。
(3)标本缓急,主次分明,为治疗学的程序:病有标本,证有缓急,治分先后,主次有别,《伤寒论》形成了系统的治疗原则。一般情况下,重在治本,这是大法;特殊情况下,又当急则治标,这是活法;先表后里为常法;先里后表为变法;表里同治为权宜之法。总应圆机活法。
(4)祛邪扶正,分清主辅,为治疗学的主攻方向:祛邪与扶正是治则的统一整体,但有主次之分。六经病证中,三阳病,属表、热、实证,以阳证居多,正盛邪实为基本矛盾,治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属里、寒、虚证,以阴证为主,正虚邪恋为基本矛盾,治以扶正为主,扶正则可祛邪。故六经病证的法则,有扶正,有祛邪,或为主,或为辅,或先或后,然而确定扶正或祛邪的关键,在于病证的性质、邪正的关系。
(5)正治反治,依证而行,是治疗学的两种法则:正治与反治是治疗学上的两个基本原则,在《伤寒论》中得到充分体现与发挥。《伤寒论》的病证,绝大部分表象与本质相符,故正治法的应用最多。如三阳病的实热证,以“热者寒之”之法。三阴病的虚寒证,以“寒者热之”之法。实邪结于里的承气证、陷胸汤证,以“客者除之”之法。反治法是疾病的表象与本质不一致,或病邪过强,拒药而不受,顺其表象而治疗的方法,其实质仍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即根据病情,选择一定的从其病性药物,作为引导,以防其格拒,从而更突出了治病求本的精神。如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仍以四逆汤回阳救逆,猪胆汁之性寒,可引导辛热药入阴,以防其格拒不受。
(6)随证治则,变化灵活,为治疗学的指南:“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针对六经兼变证而确定的原则。仲景随证治疗,灵活多变,据证而定,圆机活法,是论治的辩证法。
(7)三因制宜,各有侧重,为治疗学的客观条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诸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个体差异等,因而治疗也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确定治则。
2.六经病的基本治法
(1)六经论治,蕴含八法:汗、吐、下、温、清、补、和、消是治疗各种疾病的通用原则。六经病证虽以六经辨证为主体,但其兼变证复杂多端,故其治则也应随证而异。因此,六经病证论治为法之本,八法为论治之用。如太阳病之汗法,阳明病之清法、下法,少阳病之和法,太阴病之温法,少阴病之急温法,厥阴病之清、温、寒热兼用法。
因此,《伤寒论》中集中了麻、桂之汗法,瓜蒂之吐法,硝、黄之下法,膏、连之清法,姜、附之温法,参、草之补法,柴、芩之和法,虻、蛭之消法,可谓集八法之大成。
(2)六经论治,诸法汇集:六经论治中,包括了诸多疗法,如药物疗法、针灸疗法、调息疗法。药物疗法中又有汤剂、散剂、丸剂等不同剂型,择优而用。又有药物、针刺并用,针法、灸法并用,药物又有内服法和外用法等。汇集了中医治法之大成,上承《内经》,下启后世,旁涉诸家,开创论治之路,为临床治疗之圭臬。
三、六经辨治与临证意义
1.六经辨证方法为诊病奠定基础
六经的实质是脏腑经络,而脏腑经络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整体。六经病证的产生,又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而六经辨证方法,是以三阳经统摄六腑,三阴经统摄五脏,以概括脏腑经络的病理表现及营卫气血津液各种辨证的综合,它不单是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也广泛应用于临证各科的辨证治疗。如柯韵伯言:“夫仲景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六经辨证方法,以抓住主症为前提,辨别病程的演变为关键,并综观人体抗邪能力、病势进退缓急、邪正强弱、治疗得当与否等因素的综合辨证方法,从而辨出病变部位、寒热病性、邪正盛衰、预后吉凶。这种辨证方法也适用于临床各科病证,从而为临床各种病证的辨证,奠定了广泛的理论基础。
2.六经病论治法则为疗病广开途径
六经病的基本治则,对临证各科疾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广集八法的基础上,灵活应用,随证化裁出多种治法。如汗法有峻汗、小汗、微汗;吐法有催吐实邪法;下法有寒下、温下、急下、峻下、缓下、和下、润下、导下等;温法有温通心阳、温中散寒、温阳固涩、温阳利水等;清法有辛凉清热、清热生津、清热除烦、清热宣透、清热消痞、清热育阴等;和法有和解枢机、和解兼汗、和解兼下、和解兼温、和解镇惊等;消法有消瘀破结、行气消胀等;补法有温补法、消补法、攻补兼施法等。在八法运用上,或单用,或并行,或兼顾,或并重,变化多样,为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提供了各种治法。同时,针药并举,内外兼治,又给疑难杂证广开治疗途径。
例如余曾诊治太阳下利证:马某,男,23岁,1978年4月初诊。患病数日,腹痛腹泻,稀便,日行三四次,病情逐渐加重。继则晨起泄泻为甚,腹痛,喜暖喜按,饮食欠佳,面色苍白,脉沉缓无力,舌淡苔白。西医诊断为节段性小肠炎,经服西药及清热解毒药未效,病情反增。证属太阴虚寒下利,治宜温中散寒止利,以理中汤加吴茱萸、五味子、补骨脂,服药6剂后,下利减少,腹痛亦轻,守方调治月余而痊愈。
此患下利日甚,继则晨泻,本属虚寒,脾阳不振,肾阳虚衰,而下利不止。前医依据“炎症”而投清热解毒重剂,以消炎为主,下利日甚,此为逆也。误在对症下药,忽视辨证。此证,遵“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之旨,改苦寒消炎为温中止利之法而收效。本例提示治病当首辨阴阳,再察表里,继分寒热虚实,以六经结合八纲,方不致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