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的理论核心与实用价值
《伤寒论》在中医药学术史上是一部具有辉煌成就的中医经典著作。它继《内经》《难经》等医学理论著作之后,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揭示出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为后世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经近两千年的实践研究,《伤寒论》得到不断的充实与发展,突出了《伤寒论》的重大成就与实用价值,更彰显出《伤寒论》长盛不衰的生命活力。
研究《伤寒论》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中医学术水平。因此,研究《伤寒论》,弘扬仲景学说,是当前首要课题,任重道远。《伤寒论》学术体系的理论核心内容分为三大主干线,一为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二为理、法、方、药运用规律,三为开奠临床医学基础。
一、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1.承传前人医学成就
张仲景系统总结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发展了《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汤液经法》等经典中医理论,并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完成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经典医籍《伤寒杂病论》(后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对中医药学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2.创立辨证理论体系
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把外感热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其演变规律加以总结,分析归纳,创立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确立辨证论治法则
《伤寒论》这部中医经典巨著,构成了仲景学说的主体。仲景将《内经》的阴阳学说、脏腑学说、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法则等学术理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根据六淫、内伤等致病的病理变化,判明病位所在、病性所属、病势进退、正邪盛衰、预后吉凶等,提出科学实用的辨证方法和治疗措施,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成为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独有的学术特色和优势,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前贤赞曰“辨证论治是伟大的发明”,这正是张仲景对中医学的一大贡献。
二、理法方药运用规律
1.确立理法方药基础理论与运用规律
《伤寒论》以辨证论治原则将理、法、方、药一线贯通,而辨证论治必在六经辨证理论指导下,掌握理、法、方、药运用规律。论其辨证,是以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营卫气血、真假证候、主证兼证,从而判明脏腑经络病变所在及其相互转化,这充分体现了辨证的对立统一法则与整体观、恒动观。论其施治,必在辨证前提下,因证立法,因法定方,因方选药,严守法度,选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治则与治法,为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确立了科学、实用的论治措施,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了理、法、方、药一贯性的学术体系。
2.承创研制效验名方
《伤寒论》创载了诸多经典方剂。《伤寒论》之方,选药精当,组方严谨,应用得当,疗效甚佳,故称为“药方”。经方有三大特长。
(1)经方为母,化裁多端:经方为“医方之祖”,后世医家赞《伤寒论》为“活人之书”“方书之祖”,誉仲景为“医圣”。如晋代医家皇甫谧称仲景之论“用之多验”,唐代孙思邈曰:“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说明仲景医术的高明及其效验,引起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和珍爱。清代陈修园曰:“经方愈读愈有味,愈用愈神奇。”可见经方的效力之大,影响之深,受益之广。总结了前人经验,发挥特长,有所创见,是后世医方之源,更是后世医方之母,突显了经方承前启后之圣功,更加丰富了方剂学内容,扩大了经方应用范围,故宋之大医成无己称赞经方“最为医方之祖”。
(2)经方之长,效价佳良: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这正是张仲景组方用药的四大特点,即采用经济实惠、效果佳优的常用药品,以精简的药味、科学的方法组成方剂,用于治疗外感病与杂病,皆有良效。仲景之方,精明简练,学之有规,用之有矩,融会贯通,可收桴鼓之效。仅就经方用于治疗与研究来看,其应用范围之广,适应病证之多,治疗效果之佳,均非其他方剂可比。经方广泛用于治疗临床各种疑难杂病,经久不衰,效果优良。
(3)首立合方,创新法则:张仲景首创“合方”之用,这记载于《伤寒论》第23、25、27条原文。“合方”之词,始见于林亿等校注《伤寒论》的按语中,从此“合方”法则便应用于临床,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仲景合方论治堪称创举,是其组方原则的一大特色,蕴含着极大的临床实用价值,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3.研发药物多种剂型
仲景对药物的应用,依病证所需,注重炮制并选择相应的剂型,以取得最佳疗效。如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含咽剂、煎膏剂、醋剂、洗剂、浴剂、熏洗剂、外用散剂、肛门栓剂、灌肠剂等。上述仲景用药剂型的丰富经验,经实践证明,皆行之有效,至今仍为医药界所采纳,并取得优良效果,为药物制剂学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三、开奠临床医学基础
1.对临床各科的论导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及理法方药的应用规律,既适用于外感热病,也适用于内、外、妇、儿及男科等疾病。就其内容而论,包括了临床诸脏腑病证,故仲景的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指导着临床各科,至今仍行之有效。
(1)内科杂病:《伤寒论》的辨证论治规律,对内科杂病很有指导作用。在病因学方面,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即内因、外内、不内外因的“三因”为病的病因分类学说,指出了人体发病的三条途径。在病证学方面,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多种证候及各种疑难杂病的证候表现,如胸痹、中风、历节、消渴、黄疸、痰饮、咳嗽、肺痿、肺痈、喘证、心下痛、呕吐、下利等。在治疗学方面,《伤寒论》具有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而且对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皆有详细的阐述。关于治疗方法,集中了汗、吐、下、温、清、补、和、消各法。治疗之法,灵活多变,各法之用,或单行,或合用,变化多样。在治疗原则方面,有表里先后、标本缓急、扶正祛邪、正治反治、攻补兼施、寒热并用等。此外,突出强调在临床治疗运用之中,必须遵守“三因制宜”的指导原则。在方药学方面,《伤寒论》创立了诸多名方,广泛用于治疗内科杂病,屡用屡效。
(2)妇科病:张仲景在妇人三篇中,精辟地阐述了妇科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立法遣方以及其用药。将妇科疾病分为三大类,一为经带,二为胎产,三为杂病,均阐明了辨证与论治,为妇科学术理论与临床实践铺垫了基础,开创了先河。至今其妇人三篇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上对妇科病的论治,所记载的妇科专方,沿用至今,从而显示妇人三篇的重大学术价值。
(3)儿科病:有关儿科病之内容记载甚少,在《金匮要略》中见有“小儿疳虫蚀齿方”。临床实践中对小儿时令病及其杂病,常选用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方法,酌取经方论治,效果良好,屡用不爽。如小儿风寒外感、邪热壅肺作喘、小儿虚寒腹痛、小儿腹泻以及小儿虫积等,均可辨证选用经方论治。
(4)外科病:《金匮要略》设有“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专篇论述痈肿、肠痈、金疮、浸淫疮等外科部分疾病。在外科领域里,《伤寒杂病论》的方药也为常用之剂,如三承气汤、大柴胡汤、大陷胸汤、大黄牡丹汤等用于急腹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再有对男科、喉科、眼科等有关病证的辨证方法及方药亦进行了相关的论述。
2.对急症学与传染病学的论导
《伤寒论》成书,实属疫情的需要,为客观的必然,亦源于作者的勤奋。古人云:“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这部著作的产生是以治疗急症为主要目的的。从所论内容与临床实践来看,是书可谓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急救医学的医著,它开创了中医急症辨证论治的先河,将急症分述为伤寒与杂病两大类型。《伤寒论》六经辨证规律,阐明了外感热病发病速、病程短、传变快、症状急、易传染的特点,说明六经病证中包含了多种传染性疾病与各种急症,六经病治法中包含了多种治疗急症的原则与方药。从广义上说,不论伤寒或杂病,凡发病突然、症情急迫、急需救治的病证,皆属急症范畴。诸如上述,均对后世传染病与急症的治疗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仲景实为中医急症学的奠基人,对现代中医急症学研究及临床运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对预防医学的论导
《伤寒论》之“未病”和“治未病”的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预防医学理论。《伤寒论》一书在《黄帝内经》基础上引申发展了这一理论,将“上工治未病”列为全书之首要宗旨。因此“治未病”是仲景指导辨证论治的重要原则之一,意在对“未病”者须预防,以防为首务;对“已病”者必早治,以防病情变;“病愈”康复,预防再发。仲景论述“治未病”的规律与法则,很是精辟,是预防医学理论的再发展。总之,仲景对预防医学学术思想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亦为研究现代预防医学启迪了思路。
4.对免疫学的论导
《伤寒论》寓有丰富的免疫学内容与方法。从人体正气与免疫的关系来看,张仲景论述了人之正气具有抵抗病邪、使人体免受侵犯、保持健康的功能。如其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说明机体的抗病能力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密切关系。可见张仲景所指人体正气与免疫学中的免疫力相似,有保护机体、抵抗外邪的作用。张仲景辨证论治十分重视正气的作用,而扶正祛邪是基本原则,故时时叮嘱“令胃气和则愈”,“阴阳自和,必自愈”等,均体现了对“保胃气”、增强正气抗邪愈病的能力重视。
5.对护理学的论导
《伤寒论》开创了“医护结合”的医疗方法。张仲景强调在治疗期间,必须重视护理,同时强调护理的整体性,从而形成“医护结合”的护理学及“辨证施护”的法则。其辨证施护的要素有三:其一,辨证施护的重点是全面观察病情,及时掌握病势的转变,动态辨别疾病发展的特点;其二,辨证施护的原则是医护结合,以防为先,注重疾病变化为宗旨;其三,辨证施护的方法是药物煎服法、药后护理法、饮食调养法、服药宜忌法、观察药效法、疾病调息法、病后调摄法以及内服药护理法、外用药护理法等。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注重“天人相应”“脏腑相关”的中医整体护理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护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伤寒论》经过历代的研究,其衍生出的医理非常系统,现在已不再是单纯的一部医书,而是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学科——“伤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