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增俊《当代比较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复习笔记

一、比较教育学的产生

1.比较教育学史前阶段

现代比较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源自于以往漫长的教育活动和古典比较教育研究,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是历史发展中传承创新的结果,而没有前期的相关研究,就不会有相应的教育发展,也不可能产生朱利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工作。

(1)古代游记描述阶段

时间

教育史学家通常把14世纪文艺复兴以前的教育称之为古代教育,这一时期的比较教育研究主要表现在访问者或旅游者的游记之中,描写被访国的某些教育情况。

代表

a.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波斯国王赛勒斯传》,把古波斯教育与希腊教育相比较;

b.罗马著名的教育家西塞罗,《雄辩术》,研究了各国雄辩术之优劣;

c.意大利马可·波罗,《东方见闻录》,描述中国等东方教育的情况;

d.日本从7世纪就开始派官员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文化教育,中国唐僧到印度学习佛教的经历中也描述了印度的文化教育情况。

特点

这一时期由于教育水平不高,对国家民族发展影响不大,因而缺乏研究兴趣而致使比较教育发展缓慢,主要表现为:

a.主要是旅游者、访问者的观感描述及其某些印象性评论;

b.随意性强,主要是出于一种兴趣和个人喜好;

c.比较零散,不成系统,很多比较研究主要出自其他目的,如用教育例子来抨击该国政府不重视民生等;

d.很少有实际应用的目的。

(2)近代评论性比较教育

时间

16世纪之后,地理大发现促使工商业迅速发展,特别是宗教改革运动使欧洲教育得到了一定的普及,各种学校纷纷建立,使教育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这就促使比较教育活动得到发展,不仅描述教育更详细,而且许多访问者也开始关注和研究教育问题,一些官员还专门考察他国教育,对教育进行各种评论性研究。

代表

a.1520年的《博伊莫斯根据各民族习俗所写的报道第三卷》、1567年意大利历史学家盖斯阿狄尼出版的《荷兰》、1560年乔治威克兹的《东方土耳其游记》,都有教育问题的专章讨论;

b.布里克曼搜集有关“教堂数、住宅数、学校数……”等各种教育数据与其他地区教   育比较,借以提出建立新的教育制度的对策;

c.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特点

a.研究外国教育受到普遍重视,认识到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在大多数研究别国的文献中都讨论教育问题;

b.开始注意到他国教育中有用的经验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教育评论的趋向;

c.开始出现了通过比较教育研究,尤其应用量化方法研究,提出改革教育的策略的现象。如佩蒂研究了北美殖民地宾夕法尼亚教育后,提出该地区“要阻止学习拉丁语、希腊语和大学学问,但要鼓励学习数学测量和绘图”的这样一个极超前且很有现代性的教育建议。

(3)有目的探究引介的比较教育

时间

18世纪后,随着工业化运动各种教育创新纷呈,各种有目的探究外国教育的活动现象也日益频繁。

代表

a.1784年布林克曼对古代和当代的教育比较研究;

b.1776年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被邀访俄,对法、俄的教育制度比较后制定俄国教育发展规划,强调发展数学、力学、天文和化学等科目,以及开办军事、工程、航海、农业、商业等专门学校;

c.法国教育家孔多塞通过比较英国、德国和意大利教育,向国民议会提交一份创立9所大学为重点的法国教育发展研究报告;

d.卢梭在应波兰人要求起草的《关于波兰政府机构的几点设想》中列出教育专章,主张公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推行全民教育和教育本国化,并设计了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内容,还提出公民教育的思想。

特点

a.法国实施以传授自然科学为重要内容的新大学的高教改革,1737年德国的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首创自由哲学论坛,教育改革影响巨大;

b.各种新型学校如实科学校异军突起,培养新工业发展需要的各种科学人才,引起广泛反响;

c.教育发展对社会作用力加强,引起社会的全面关注,刺激了对教育的研究;

d.殖民地扩张,使向殖民地的移植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4)对史前比较教育学的认识

比较教育很早就存在于人类的教育活动之中,并对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古典比较教育的终结是旧教育消亡中促使新教育产生的必然结果,因此,这种消亡不是毁灭而是一种质的变更和新阶段的再生;

比较教育学是在不断扬弃整合中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发展起来的。因此,科学比较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及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2.比较教育学的产生

18世纪末到19世纪,是科学比较教育学的发生时期,按贝雷迪把借鉴作为科学比较教育学发生标志的观点,这个时期是以全盘(形式)借鉴为主要特征的比较教育学发展阶段。

(1)比较教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具有独立学术特征的科学比较教育学凝结着世纪之交大工业时期的社会发展精华。

科学比较教育学的产生,首先得益于大工业革命的推动

a.大工业促使从体能式旧手工生产方式转向以科技为基础动力的新生产力,提出培养科技型生产者的要求;

b.工业化使整个欧洲的生产方式、生产手段到社会结构乃至社会生活和社会道德价值观念进入更新换代的转型阶段;

c.在工业化形成的商业竞争、市场瓜分及战争威胁下,各国竞相寻找发展良方,加紧变革教育制度,引进新技术和培养人才。

在这一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压力下,各种新学校不断涌现,各国迫切改革创新旧教育体系,这就促使各国积极借鉴其他国家教育经验解决国家面临的巨大压力;也由此推动比较教育从早期随意的行动转向科学的专业性研究,建立新型学科,为政府提供更好的国际教育经验,创立本国现代教育模式。

大工业生产使科学比较教育学与现代教育在互动中得到产生,比较教育研究催生了现代教育,而现代教育的产生为比较教育提供生长的土壤。比较教育学对新教育的选择、引介推广,促使一种服务工业化运动的现代教育制度冲破封建教育禁锢,迅速成长起来;而以科学为核心决定了大工业生产的本性就必然要向那种培养少数有闲阶级的古典教育挑战,使教育转向为现代生产服务,培养工业化需要的有技术的生产者和科学家。

大工业生产推进教育改革,而比较教育的参与,引发了教育现代化运动。工业革命催生的比较教育能使人类教育从单个群体中人与人的文化相互学习转变为世界间的文化相互学习模式,掀起汹涌澎湃的世界教育现代化运动,促进了世界发展模式的革命性转变。

(2)比较教育学产生的学科基础

19世纪前后工业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引发教育改革浪潮,也促使许多学者对这种研究方法产生浓厚兴趣,从而为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伯克托尔德的《论指导和扩大爱国访问者的探讨》、巴塞特1808年的《关于外国教育和教育模式考察结果的利用问题》等,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创立一门相应学科的必要性;

法国教育学家马克·安托万·朱利安集这些研究之大成,于1817年发表50页的长篇《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系统地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建立比较教育学学科建议,并阐述了比较教育家的基本原理和有关研究方法等。因此,朱利安被比较教育学界普遍认可为学科创始人。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称朱利安为“第一位有科学头脑的比较教育研究者”,并宣称朱利安的研究开创了比较教育的“借鉴”时代,确立了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学术地位。

(3)比较教育学产生的学术特性

内涵

贝雷迪揭示了科学比较教育学的最重要的本质特性,即通过比较教育研究达到有目的地借鉴以变革本国教育,就成为科学比较教育学发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核心内涵。在这个意义上,不同的“借鉴”就成为衡量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

发展阶段

考察比较教育发展历程中借鉴性目的演变,可以把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划分为全盘(形式)借鉴阶段、部分(经验)借鉴阶段和理性(规律)借鉴阶段。这里,全盘借鉴阶段主要指借鉴某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一种依据本国需要对特定国家教育形态的直接移植,也可称为全盘照搬的比较教育研究。当然,这种移植是通过比较研究,选取本国需要的教育制度和重要方法经验等。

学科分析框架

“借鉴”动机推动比较教育学实现了学科的质的转变,形成科学的学科分析框架。

a.强化研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促进本国有目的地系统借鉴先进国家教育;

b.服务现代教育,通过比较教育研究,促进新教育的传播和发展,从而使教育转向以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为办教宗旨,这是新学科分析框架的关键标志;

c.以移植先进的新教育为研究目的,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它既不同于史前期的随意描述或对异国教育情调的猎奇需要,也不同于17世纪那种简单照搬外国教育,如卢梭、狄德罗简单地把对法国教育的理想设计强行搬到另一个国家。

3.全盘(形式)借鉴的比较教育学特征

在工业革命初期,比较教育研究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开拓者,促进各国移植新教育,因此,全盘借鉴成为这一阶段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特征。

(1)借鉴促进新教育传播

由于比较教育研究可以为政府提供借鉴和移植有益的国际教育经验,配合工业化运动,被各国重视。自18世纪以来,许多比较教育学家积极开展有目的的实地考察,访问参观学习,了解和引介国外各种办学实践,为本国教育改革服务,对传播新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2)借鉴推动了现代教育体系形成

借鉴使西方主要国家的现代教育很快地成长,迅速地创建起正规的学校教育制度。其中,英、法、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现代教育体系都是在借鉴当时其他国家先进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全盘(形式)借鉴的比较教育研究特性

全盘借鉴的比较教育研究注重具体教育形式的借鉴,它的特性主要有以下五个:

研究的目的性;

推动学习新教育;

强化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倡导国际间教育比较研究;

促使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二、科学比较教育学的发展

1.现代教育转型与科学比较教育发展

这一阶段比较教育学学科发展以因素分析法为学科分析框架的创立为特征,促使比较教育学从注重具体教育形式的全盘借鉴,转向吸收有关教育发展经验的部分借鉴。

(1)新教育改革与比较教育学科任务的转变

学科危机的出现

19世纪末,由于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世界大战中高科技因素的影响,国家对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诸多因素促使教育日益多元化,使全盘借鉴的比较教育学学科面临严峻的问题,比较教育学科的价值甚至受到质疑,创新比较教育学学科体系迫在眉睫。

新学科分析框架——因素分析法

a.面对学科危机,英国比较教育学家阿诺德和萨德勒率先倡导创新学科分析框架;

b.经康德尔、汉斯等人的发展,建立起因素分析法这一新的比较教育学科研究框架。

(2)因素分析法与现代教育时代转型

因素分析法对现代教育转型等问题的重大贡献具体表现在:

促使教育从宗教统治转向世俗化,大力倡导教育为经济发展需要服务;

改革传统的古典学术教育体制,倡导以传授科学知识为特征的实科教育模式为根本教育任务,使科学教育从劣势转向主流教育;

推行大学教育改革;

积极推行普及义务教育,在教法和课程等方面进行革新,这是欧洲及美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教育发展的主题,对教育推进新的产业革命发挥了重大作用。

2.因素分析法的比较教育特征

(1)适应多元化教育发展,为现代教育改革服务

这一阶段的比较教育研究的重大转变是在深化服务社会的目的下,积极推进多元化教育发展,比较探讨不同国家教育发展特点及异同,按不同国家实际,以不同方式借鉴教育经验以满足相关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解决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问题。

(2)创立因素分析法的学科理论分析框架

这一阶段比较教育研究的最大特征是从朦胧的整体把握推进到深刻的具体部分分析,研究整体中各个作用因素,使之更准确地了解各国教育的独有特性,以便能借鉴那些符合本国需要的东西。因素分析法以探讨国家和民族特性为线索对教育发展的动因和成败作出解释,在学科上实现了从“是什么”到“为什么”,拓展了比较教育学科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3)推进学科建设的科学化进程

因素分析法使比较教育研究开始深入各国教育的内部,力图对各种作用因素进行详尽的探究和比较,对各种教育行为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论证教育发展,概括其发展特征,由此使比较教育研究出现了科学化趋向。从萨德勒到康德尔、施奈德以及汉斯等理论,都呈现出一个比一个更复杂严密的分析框架,强调因素的多样性和注重科学规范及信息数据加工。

(4)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和建立专业研究队伍

以1903年萨德勒弃官从学,到曼彻斯特大学专门从事比较教育研究为标志,比较教育就开始从官府走向学院,开始了专业研究的历史。英国、美国先后开设有关课程,成立比较教育专业,培养研究生。这就使发展科学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开展系统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成为可能,第一次使比较教育成为一门用科学方法比较研究国外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学科,一种有价值的研究方法,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5)推动世界性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形成

在比较教育推动下,20世纪前后,现代教育运动取得了决定性发展,封建教育土崩瓦解,世界上主要工业化国家纷纷建立起系统的现代教育体系,并向全世界扩张。历史发展表明,比较教育的发展是推进教育现代化运动演进的关键力量。

3.因素分析法与战后初期国际教育发展   

(1)推进战后初期比较教育学发展

战后初期各国重视比较教育的发展

a.教育被认定为国家繁荣的法宝,新独立国家纷纷学习发达国家办教兴邦,比较教育研究热潮高涨;

b.二战中国际交流引发比较教育研究;

c.争霸和冷战的需要;

比较教育的发展导致各种专业机构的创立

a.1945年11月成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下简称UNESCO),对推动国际间比较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b.成立了许多民间国际教育研究机构、各国比较教育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

c.世界许多大学也纷纷开设比较教育专业;

d.出版了一批重要的比较教育学专著;

(2)推进战后初期教育现代化运动

战后世界发展的三大特征

a.战后兴起的以核能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运动,使生产发生了本质性变革;

b.民主化运动高潮,许多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办教育、强国家、兴民族已成为世界潮流;

c.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大繁荣,各国经济迅速增长。

现代化教育运动的主要观点

20世纪50年代后期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在西方掀起的以教育为重点的“现代化运动”。

a.1914~1939年美国经济快速增长主要是发展教育的结果;

b.受教育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正比,受教育的人比文盲或受教育水平低的人工作效率高;

c.不管一个国家多么贫穷,教育会创造人力资本,从而达到西方先进国家水平,探讨如何输出发达国家“经验”和后进国家如何输入这些“先进教育模式”。

影响

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世界教育投资迅猛而持续上升,教育迅速成为最大产业,受教育人数大幅度上升,整个世界教育水平急剧攀升,教育呈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

(3)因素分析法面临时代嬗变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因素分析法所能把握的研究视域已不能适应新发展的要求,遂引发出新的学科发展危机。

因素分析法过于追求具体教育发展指标,不能解决教育发挥协调战后社会迅速发展引发与旧体制日益激烈对立的作用;

因素分析法由于缺乏把握宏观教育发展的整体功能,也难以回应战后世界教育现代化运动提出的新任务。

a.必须更新人类的教育意识,重新估价教育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确立重点发展教育的战略方针;

b.必须寻找一种反映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模式;

c.必须建立一种充分满足广大人民求学愿望的教育体制,使不同人都能得到最充分的教育。

因素分析法受偏重具体教育数量指标的局限性,对长远教育发展缺乏统筹力,难以把握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教育的新发展,解决新产业革命时代发展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模式问题。

因此,由于因素分析法的比较教育学存在着内在的缺陷,致使比较教育在解决战后社会繁荣引发的新危机中遇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变革学科分析框架,重新把握新的教育发展,就成了当代比较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当代比较教育学学科变革与转型

1.比较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与挑战

(1)时代对比较教育学的新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在以核能和信息技术为特点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进下,经过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后陷入严重的危机:在增长模式上,由于旧的掠夺性发展模式没有改变,使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急剧恶化;在教育发展上,使传统教育与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的产业模式之间的本质对立和不适应日益激化,一方面教育“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新行业“求才若渴”,最终于20世纪60年代末爆发了世界性的教育危机。危机的爆发也宣告了因素分析法的比较教育学科分析框架的终结。

(2)比较教育研究机构的新发展

1968年成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英文简称IBE;

1970年成立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英文简称TCED,这是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议成立的一个以策应当时教育危机的重要教育咨询机构,于次年发表了有重要影响的报告书:《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1970年成立的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成立联合会的目的是发展世界比较教育学和国际教育,并将这些科学成果应用到现代教育中去。

(3)开展重大教育研究活动

20世纪70年代后,在教育危机冲击下,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活动更加频繁,开展了许多有重大影响的研究。

比较教育学家全面反思教育政策和发展策略,提出变革教育发展目标体系及研究方法观点;

积极参与教育实践尤其是教育预测和决策活动;

相继建立更高层次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

(4)比较教育学发展阶段性特点

研究领域大大拓宽

从研究欧美六个工业化国家,扩展到战后世界大多数国家,形成从历史性和国际性以及社会因素互动性的多维度比较研究,而且研究领域拓宽到教育与社会互动的各个层面。

学科方法论研究上的重大发展

a.方法论受到广泛重视,几乎所有专业人员都开始重视方法论问题,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著;

b.提出了更为严密的学科研究方法,使比较教育研究方法更趋规范化;

c.建立起科学化研究体系,使比较教育在科学化进程中跨进了一大步。

形成各种不同的比较教育学术派别和理论体系。

2.变通性教育策略的形成

(1)因素分析法研究框架的困境

因素分析法的优点

因素分析法为比较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比全盘借鉴更深刻的认识模式。

a.把剖析影响教育发展的各种因素,从朦胧的整体把握进入到深刻的部分分析,有利于学习有用的教育经验;

b.建立起较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量化研究模型,使研究更科学,借鉴更有效;

c.适应了战后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推动了发展中国家改革落后教育,推行现代教育改革运动。

因素分析法的缺点

a.在认识过程上,因素分析法不能从分析达到对整体的把握和对规律的洞察,能用因果关系来描测教育发展过程,却无力从揭示教育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中找到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

b.在指导方针上,重视数量但难于从总体发展模式上指导数量发展;

c.在教育实践上,提倡按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指标创办了许多高水平的一流学校,脱离了发展中国家教育实际。

(2)变通性教育体系的形成

变通性教育发展模式的特点

a.形成新教育发展观

即教育发展观从人力体能决定论转向人的智能决定论,从教育数量增长观转向教育质量发展观。教育必须改革,使之从追求功名、读书做官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向为经济发展服务,并使之与经济发展达到适切和均衡。

b.倡导创新性教育

罗马俱乐部经过多年研究于1978年发表了《学无止境》的研究报告,指出人类必须从传统的维持性学习转向预期性创新型学习,才能适应人类时代的新发展。它促使教育从复制传统转向面对未来,从古典人文教育转向科技与人文互动致力于服务社会的现代教育。

c.推行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新体系

1972年发表的《学会生存》中,终身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原则。终身教育就是一种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年龄阶段、任何形式都可发生和获得的学习,是推进全民教育的基础。终身教育的兴起,使教育从阶段教育转向终身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全民教育,从学校教育转向社会教育,是教育的现代化运动。

d.创立多元化的教育发展模式

1980年出版的《教育规划与社会变革》一书,集中阐述了多元化教育发展体系的理论。即教育从单一发展模式转向多元模式,从单向援助型转向双向或多向协作型,教育发展开始按终身教育的观点来设计和改革教育体制及教育结构。

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

a.多变量,即强调教育发展目标是由多种作用因素决定的,经济因素尽管仍然是主要因素,但政治、伦理、文化、民族性、社会风尚乃至地理环境都对决策起着重要作用;

b.多规格,即强调从单一教育发展标准转向适应不同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的多规格培养模式,放弃人才培养规格越高对经济增长作用越大的观点,强调教育与产业结构、不同层次人才合理协调发展;

c.多形式,即强调从单一的普通正规教育转向包括正规、非正规和非正式的教育形式等多类型、多形式的终身教育体系。

(3)多元化学科研究框架的创立

在实施变通性教育发展策略中,多元化比较教育学科研究框架也得到相应发展,使学科在研究框架上实现重大突破,呈现了下列特点:

学科多元化。即单一学科框架被打破,呈现出分化多元的态势;

多理论流派。即这个时期比较教育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参与教育研究,形成多种不同的理论流派;

多研究领域。即这一时期比较教育研究领域日益广泛,并形成新的学科分支;

多因素决策。即比较教育研究开始从单一因素决策转向多因素的决策,从静态决策转向动态决策;

多研究方法。即研究方法日益呈现多样化,从被动固守因素分析法,到主动借鉴引用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积极运用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统计学、语言学、数学等学科方法来进行比较教育研究。

3.理性借鉴比较教育的形成 

(1)教育战略学科思维兴起  

时代背景

a.20世纪60年代初,比较教育学家意识到教育危机和教育改革的紧迫性,提出了三大策略:

第一,《学会生存》提出划时代的新教育观;

第二,倡导终身教育策略;

第三,倡导创新性学习的发展性教育观;

这些重大发展思路,提供了解决危机的教育决策依据和方法,对更新教育观念和推动教育改革起了重大作用。

b.随着改革的深入,变通性教育发展策略无法把握长远的重大发展,且作用方式难以确定等局限性日益显露出来。

c.1988年,国际教育规划研究所在巴黎召开了“战略性教育规划的未来专题研讨会”,会议对战略研究作了较系统全面的研讨,标志着教育发展和教育研究进入战略性实施阶段。

主要内容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使比较教育分析框架从打破单一化转向多样化后又实现了多样化的统一性,最根本特征是促进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

a.发展教育并不是简单的学校数量增长,关键在于是否与经济发展建立最适当的互动关系,单纯的教育增长也很可能是“无发展”,是危机的根源;

b.认识到教育现代化并非西方化,而是一个从本国教育实际出发并表现为本民族教育成长的历史进程。

(2)比较教育学科时代创新

比较教育世界观转变

比较教育首先应促使学科世界观的转变,从简单地主张应答性陈述“是什么”的实证客观研究,转向为寻求“怎么做”的研究,在把握现代教育发展规律上,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为教育发展服务。

比较教育研究方法更新

比较教育学要积极推动学科分析框架的转变,因为现代教育已经改变了仅作为知识传授的封闭单一课堂教育模式,呈现出大教育趋向:

a.教育已从单一的课堂教学变为一种无所不在的学习;

b.教育与科研生产融为一体;

c.阶段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使教育成为最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既有内在统一又有个人自由发展的活动;

d.变知识教育为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人格的全面教育;

e.使传统、现实与未来在教育上逐步整合统一。

因素分析法重个别、微观研究,虽有助于深入剖析某一教育要素,但却无法把握长远整体的教育与社会的最佳互动体。所以,在强化战略研究中重视跨文化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就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命题。

比较教育研究目的更新

比较教育研究目的也在呈现新的转变。

a.注重资料收集的描述性研究;

b.深入分析特定要素的因素分析研究;

c.多学科、跨文化综合比较的战略性研究进行整合,达到探求教育发展规律、为提供教育咨询和决策服务的最高目的。

比较教育领域更新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教育日益呈现出多元化、不平衡和互动性等新的发展型态,对比较教育学科发展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使单一学科模式的比较教育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更新,呈现出包含面更加广泛且分工更加明确的多层次的研究领域,如国别教育及国际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和发展教育研究等,这些研究领域既受现代教育发展的推动,又从不同角度上解决和顺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推动现代教育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此外,比较教育研究者素质更新等方面都有待解决,这不仅是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3)理性借鉴阶段比较教育学科特征

在规律指导下的学科研究体系

理性借鉴的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吸收了比较教育研究历史发展中的成果,从而进入一个积极运用理性思维、强化整体把握和规律指导借鉴的比较教育研究阶段。在这个阶段,比较教育研究和借鉴是在重点探讨规律并在其指导下对各种教育发展进行分析探究的。它从现代教育实践中提出现代教育发展规律并运用于解决本国教育实际问题,以此建构起有本国特色的比较教育研究体系。

共同目的下的科学研究体系

理性借鉴的比较教育研究在重视揭示和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按照教育实际采用不同研究方法来分析解决不同的教育问题。因此,理性借鉴是一种在基本发展规律下的科学研究,不拘泥于方法而在于应用的功效性。

在战略性思维下的研究整合

理性借鉴的比较教育研究强调战略性思维,重视从长远、宏观和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教育,从整体上深刻认识其差异和内在联系,找出主要矛盾和发展规律,从而把静止的对象建构成一个互动的系统,变成一个在对立统一中变化发展的运动过程。。

在整体预期视野下的学科洞察力

理性借鉴的比较教育研究具有整体预期性的研究特点,即能从整体上把握和分析教育,从世界体系上对不同教育现象进行考察,在全球化视野下分析和描述教育发展趋势,从而对本国教育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走出简单照搬国外教育的现象,创建有本国特色的教育体系。整体预期视野赋予比较教育学科研究以未来指向能力,在根本上改变以往仅有应答性的研究功能,从而是通过对未来的整体把握来达到应对危机和消除危机于萌芽之中。比较教育注重教育现代化研究就是一种典型的指向未来的预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