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理论(上、下册)(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日常生活和“生活世界”问题

第一项 历史的回顾

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动是脱离不开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分析的。但在西方传统的社会研究历史中,从古希腊开始,由于只重视社会对象的本质问题和本质结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和社会学家往往只看到被当做“本质”的社会制度和重大的社会活动。他们往往把大量的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琐碎的事情,看做是非本质的现象加以排斥。这种忽视日常生活现象的社会研究传统,其形成和发展具有明显的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根源。

从理论上来看,从古希腊以来所奠定的所谓“本质论”,一直在科学研究中占据统治地位。这种“本质论”把研究对象区分成本质和现象,又把前者规定为重要的,后者是不重要的。“本质论”的消极影响还在于,研究者在确定本质与现象的时候,不是根据对象本身的实际状况,而是根据主体和客体在研究中的关系,尤其是根据主观的意识结构中的“前结构”,即其历史文化脉络所规定的传统观点。因此,上述“本质论”在很大程度上又成了研究者区分本质与现象的先入为主的标准。也就是说,作为理论基础的“本质论”,倒过来变成了进行理论研究的一种方法论的框架。在这里,显示了它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所起的意想不到的恶性循环的作用。在社会研究中,最容易引起研究者注意的问题,不一定是社会的本质。但是,本质论的传统影响给予研究者一个错觉,以为凡是本质的东西一定是社会中占决定地位的强大力量或具有重大影响的组织制度。在这种错觉的指引下,西方社会科学研究,除了个别的例外,几乎都把重心放在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研究中,或者集中地研究社会历史中发生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而忽视对日常生活和生活世界的研究。

对于日常生活研究的忽视,除了有理论上和方法论上的根源以外,还有其社会历史根源。这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在以个人活动为主的市民社会或平民社会正式出现以前,决定着社会发展方向和性质的,往往是掌握着统治权力的少数政治家及“伟人”。法国人类学家戈德利耶(Maurice Godelier,1934— )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系统地研究了“伟人”的社会历史作用。他认为从人的本性和人类社会的性质而言,“伟人”的出现带有历史的必然性。人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决定了社会需要有“伟人”。没有“伟人”出现的时候,为了社会的维持和发展,也需要“创造出”“伟人”(Godelier,M.1982)。人和人类社会对于“伟人”的这种本能需求,在文艺复兴以前的古代和中世纪社会中,由于文化的发展水准的限制,由于社会结构的相对简单化,更突出地表现出来,并严重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的建构。在社会研究中的“伟人决定论”,实际上也是上述本质论的一种表现。但在市民社会或平民社会正式出现以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伟人决定论”,是社会中的多数平民无法显示出其重要社会角色的历史结果。在古代和中世纪社会中,大多数平民的大量日常生活活动,由于长期处于被宰制和被忽略的境地,自然无法显示出其重要社会功能和意义。因此,西方社会研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把忽略平民的日常生活活动当成了一种研究的习惯。在当代社会学界重视中世纪日常生活研究的理论家中间,伊莱亚斯充其量也只能重点地研究宫廷生活中的封建贵族的日常生活状况,而对于社会中大多数民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却未加深入研究(Elias,N.1976)。

日常生活的研究长期被忽视,还因为人类社会在古代和中世纪往往过着相对稳定,内容平淡而单调的日常生活形式。古代和中世纪日常生活的这种结构及其特点,进一步促使了它本身从社会科学家的视野中消失的可能性。只有到了文艺复兴后的新时代,随着个人自由的发展,日常生活的形式和内容才显得多样化和多变性,为社会科学家深入研究其意义提供了条件。

从19世纪下半叶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诞生以来,古典社会学家和20世纪上半叶的重要社会学家们,都把研究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社会制度和社会行动的领域中。直到20世纪30年代,随着现象学社会学、象征互动论和俗民方法论的诞生和发展,对于广大社会平民的日常生活研究才有了全面的展开。相对于平民社会在西方社会历史中的实际地位,社会学理论对于日常生活的研究明显地落后于历史的进程。如果说,市民社会是在文艺复兴后随着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而兴起的话;如果说,西方市民社会早在古希腊城邦统治时代就已经显露了其基本结构的话;如果说,西方市民社会在近四百年来有了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并在社会演进中发挥了其重要作用的话,那么社会学对于所有这些重要问题的忽略,就更加显示了西方传统社会研究理论和方法论所起的消极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在西方社会科学界所发生的重大理论争论和方法论的探索,对于打破传统理论和方法论的控制,对于开辟研究日常生活的新方向,确实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项 日常生活与人的生存

日常生活(everyday ordinary life)是人在世界上和社会中生存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结构。人在世界上和社会中生存总是在时间中度过。为此,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1927)一书中做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要真正地揭示人的“在世生存”的奥秘,就必须从“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生活开始入手。“一个一个具体的人”就是“此在”(Dasein)。“此在”就是在此存在。人的生活就是以“在此存在”为基础,由“在此存在”的各个连续的而又不同的时间结构所组成。因此,研究“此在”的“在此存在”,不可避免地同分析每个“在此存在”的时间结构相联结。人的生存离不开时间,离不开在各个时间结构中的具体生活形态,因而也就离不开在其一生中连续构成的时间系列的结构分析。人的生存的结构分析,就是人的生老病死的不同状态的分析。贯穿于生老病死不同状态的时间结构中的共同的基本的生活态度,就是永远超脱不出的“烦”。贯穿于人生中的“烦”,就是人在时间结构中占据绝大多数成分的日常生活的基本态度(Heidegger,M.1927)。

日常生活在人生在世的时间结构中,占据了大半的部分。从人生的基本时间结构中的日常生活所占据的地位来看,日常生活无疑具有重要的决定性意义。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对于所有的人都是普遍的。因此,在这里首先必须扭转以往传统社会学的片面观点,似乎日常生活只是同作为公共生活对立物的“私生活”(private life),或者把日常生活看做是同所谓高雅的政治文化生活相对立的庸俗生活活动,或者甚至把日常生活理解成同极少数“伟人”的“伟大活动”相对立的低级生活活动。因此,从日常生活在“人生在世”时间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来看,所有的人,不管是平民还是皇帝,不管是俗民还是伟人,都有其自身的日常生活,而且这种日常生活在时间上占据了其一生的绝大部分。

日常生活的重要表现就是它的日复一日的重复性。这决定了人们对它的习惯性。变成了人的固定习惯的日常生活,又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它的忽略。习惯产生了惰性,产生了无意识性。日常生活本身的惰性和无意识性同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惰性和无意识性,又在日常生活的流程中相互影响,进行恶性循环,导致日常生活的盲目性和社会学家对它的忽略。

日常生活的日复一日的重复性,显示了日常生活的节奏性。节奏性可以产生固定的生活方式、生活模式和生活态度,也可以决定不同的人和群体的行为方式。节奏性也可以通过内在化而影响人的精神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的性情、爱好和各种情感,甚至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模式。节奏性使得日常生活本身带有反思的性质。节奏性给予日常生活一种优越的地位,使它同人的别类生活方式相比,自然地成为人生的基本成分。节奏性占据了人生时间结构中的绝大部分,只是采取了过于单调的形式和重复的特点。当然,单调性和重复性一方面掩盖了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使日常生活自然地和不知不觉地消耗了人生的大部分。

日常生活是由每个人的每一个平常日子所组成的。平常日子的活动当然首先是满足人生的基本生存需求。在这一点上,不分阶级、地位和角色,人人都回避不了。满足人生的基本生存需求的日常生活活动,对于所有的人来说,几乎都是相类似的。例如,吃饭、睡觉和工作等等,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日常生活活动的上述普遍意义,进一步显示了日常生活研究的重要性。往往是在满足人生基本需求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最直接地显示出各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显示出不同的人对于社会的不同观点。由于日常生活的自然性,使得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更带有直接性、原始性和真实性。如同原始社会的原始文化更直接地表现人性一样,日常生活的表现也在某种意义上说,更直接地表现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由于日常生活同人生存的基本需求有密切关系,日常生活领域也就成了极其复杂而尖锐的社会斗争的一个重要场所,成为显示社会结构基本特征的重要场域。

日常生活的节奏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常生活的共时性结构。日常生活的共时性结构,使它成为累积和凝结不同历史结构中不同因素的最有利场所。因此,日常生活也成为检验和分析历史经验的最好基地。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习惯,在这个意义上说,表现了历经长年累月积累和发展的文化传统和各种文化特征。所以,对日常生活的研究,也是深入揭示各民族各社会文化结构的钥匙。

研究日常生活还意味着深入探讨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结构同历史剧变,同各种偶发事件的冲突,并由此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中复杂而曲折的过程,深入研究社会复杂结构中的复杂的人类社会行动。日常生活并不是可以永远长期脱离历史剧变和社会事件而存在的,也不能完全置社会结构于不顾,而麻木地进行。因此,研究日常生活同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和各种社会行动的复杂交叉和互动,是有重要的意义的。

日常生活尽管带有直接性、单调性和节奏性,但是它同样也易于异化。日常生活的异化,可以表现为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麻木不仁或盲目重复,或者也可以表现为对于日常生活的过分沉落和陶醉。日常生活的异化造成了对于日常生活研究的障碍,为研究日常生活蒙上了一层纱幕。

由于当代社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剧增造成了日常生活的多样化及其内容的不断丰富,另一方面,社会自由的发展所造成的个人自律的增强,使日常生活的问题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当代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注意到了日常生活问题。

对于日常生活问题研究的最重要表现,就是当代社会理论中“生活世界”、“俗民语言”和“生活爱好”等新概念的普遍提出。

第三项 日常生活与近代化

日常生活的结构及其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的社会中,日常生活结构及其意义有所不同。这就是说,社会的状况与日常生活的结构及其意义之间有互动的关系。日常生活结构及其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也表现了社会的基本结构。但是,反过来,日常生活的结构及其意义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结构本身。

近代社会的形成,特别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结构的产生,为日常生活结构的剧烈转变及其多元化开辟了新的历史前景(Lefébvre,H.1971)。近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生活的复杂化及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优先地位的产生。近代社会和现代性加速了日常生活的都市化过程,越来越多的平民集中到由现代文化控制的大都市中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的日常生活在大都市结构中度过。近代社会的都市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其意义。

实际上,西方社会近代化的过程,是紧密地同日常生活的进程相适应的。年鉴学派的史学家布劳德尔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证实了资本主义的进程是同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密切关系的(Braudel,F.1981:31-32)。

当代社会理论对于私人生活领域同公共领域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同样也表现了当代社会中日常生活结构的新变化。也许是由于当代社会消费活动的扩大,文化生活的多样化,个人自由的程度的不断扩大,逐渐地表现出私人生活同公共生活的尖锐矛盾。例如,在传统社会中被看做是例行的“女大当嫁”和“男大当婚”的习俗,作为传统社会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结构,在现代社会中逐渐地被越来越多的平民老百姓所怀疑。新一代的青年男女把这种传统的习俗看成是干预私人生活领域的做法。这样一来,长期被制度化、规范化和被法制严格监督的一系列旧的生活习俗,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逐渐地被摒弃在公共领域的范围之外。也就是说,相关的制度、规范和法律,在约束私人生活领域方面,已经越来越削弱其效力。

有关的道德意识观念及其有效影响,在传统社会中是同公共领域的范围相重合的。但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道德意识观念受到了怀疑,也被拒绝贯彻于私人生活领域。

凡此种种,使日常生活中的私人领域逐渐扩大,而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关系也成为社会理论家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哈贝马斯曾在《公众领域的结构变化》(Strukturwanded derffenlichkeit,1990[1962])一书中,系统地探讨了资产阶级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的变迁及其历史意义。这本出版于1962年、再版于1990年的重要著作,首先分析了早期资产阶级市民社会公众领域的社会结构。在这方面,他分别描述和分析公众领域的制度,资产阶级家庭同公众领域建构的关系,以及当时的文学和政治方面与公众领域的相互关系。接着,哈贝马斯还分析了公众领域的政治功能。在他看来,资产阶级的市民社会是私人领域不断自律的结果。但同时他也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法治化和制度化同私人生活领域的矛盾。哈贝马斯用相当大的篇幅分析了公众意见、沟通媒体和意识形态在市民社会中的不同功能(Habermas,J.1990[1962])。

在哈贝马斯之后,越来越多的社会理论家研究了日常生活中的公众领域和私人领域,也研究了市民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结构,研究当代社会中所出现的民间社会、民间团体和社团,以及各种同私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型民众生活共同体。研究这些问题,固然有益于深入了解当代社会的日常生活新结构,同时也有利于研究当代社会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同私人生活的关系。

第四项 日常生活的反思性

日常生活固然常因其反复性而表现为盲目性和异化,但又同时具有反思性。在多数的情况下,人们总是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中进行或多或少的“考量”或“估计”活动。所以日常生活行为往往是一种“反思性的实践”。

这种反思性的实践具有明显的无意识性。俗民方法论在分析日常生活的估量性的时候,强调指出不断重复的日常生活活动关系到活动者最直接和最切身利益的性质。日常生活对于活动者的利益的直接关系,更由于日常生活的反复性及其在生活实践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而显得更加突出。但是,反复性本身又导致其无意识性。这种无意识性并不能说明日常生活的不重要性。相反,无意识性正是说明日常生活的例行化已经把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内在化,并把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植入到人的无意识的底层。

但是,日常生活的反思性还远远超出俗民方法论的上述理解,它具有为人的行为提供源源不断的经验智慧的意义。换句话说,日常生活例行化所总结的经验,表面看来,都是人在生老病死过程中最普通的事情,但是,其中却隐含着人生在世所必需的各种智慧和经验。日常生活经验的珍贵性,就在于它以重复的形态浓缩着人生在世的本质结构,集中了生活中最稳定和最内在的方面,为人生在世积累最基本的生活本领和经验,也累积了应付各种复杂环境所必需的反应能力。日常生活的这种反思性,使人生过程中的任何时刻,当人面临各种复杂环境而需要作出决定性的反应时,它能为人的行为提供必要的启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及方法。在这个意义上说,日常生活的反思性使日常生活本身成为人的社会行为、社会结构不断更新、不断重建的最大能源储备所和最丰富的土壤。

日常生活的反思性也决定了日常生活结构及其意义结构的象征性。这主要是指日常生活结构及其意义结构的不断复杂化和层次化,同时也是指其语言化和符号化。当代社会理论深入研究了日常生活经验同日常生活语言的相互关系,并同时研究两者在长期重复过程中的互动和再生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