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毛泽东军事思想
一、科学含义
在20世纪40年代,随着“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提出及其在全党地位中的确立,军队系统相应地提出了有关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概念,例如“毛泽东军事路线”“毛泽东军事思想”“毛泽东军事理论”等概念,但这时全党和全军对“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概念的提法和使用问题还没有取得完全的统一。1958年,中央召开军委扩大会议,把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决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号召全军认真总结和学习我军的宝贵经验,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我军的建设和作战。这次会议精神贯彻执行之后,“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概念的提法在全军得到了统一。
随着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全军的统一,全军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定义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科学。1960年,叶剑英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毛泽东军事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革命战争丰富的实践经验,灵活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中的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了毛主席的军事思想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它永远是我军建军和作战的根本指导思想。”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后,明确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广大理论工作者对毛泽东军事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过不少的定义,毛泽东军事思想不断完善,日益成为科学的思想体系。198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将毛泽东军事思想表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的军事思想体系。”后来,《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把毛泽东军事思想定义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
随着“毛泽东军事思想”定义的科学化,“毛泽东军事思想”这一概念的科学含义也越来越明确。科学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应该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毛泽东强调,只有这种理论,才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南。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革命原理,怎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在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又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怎样组织军队、组织什么样的军队、如何进行革命战争,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正确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夺取革命战争胜利的一系列问题,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的结合,从而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军事思想体系——毛泽东军事思想。因此,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在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它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简单照搬,而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
理论来源于实践。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产生的。中国的革命战争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又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印、中苏边境等自卫反击战争。中国如此丰富的战争和军事斗争的实践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使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有可能从参加和指导战争的实践中总结战争的经验,并升华为理论,而且使他们有机会将这些战争的理论运用到战争中去反复检验,通过对战争的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逐步深化和完善对战争规律的认识,经过认真的总结,再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因此,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毛泽东自己也曾说:“我的军事知识主要是从战争实践中来的。”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毛泽东思想划分为六个方面:一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二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三是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思想,四是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五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思想,六是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由此可见,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20多年的时间里,军事斗争是我们党的工作重心,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极大的精力关注战争,研究夺取武装斗争胜利的战略和策略,因而在毛泽东的著作中,军事著作占有大量篇幅和重要地位。在指导战争中,毛泽东又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哲学和党的建设等工作融为一体,因此,在毛泽东的著作中,军事斗争不可避免地要和其他内容联系在一起,毛泽东还经常把军事斗争中的一些原理和策略运用到政治、经济方面的著述和工作中。由此可见,毛泽东对军事实践倾注了大量精力,指导战争是其一生中最光辉的经历,军事思想自然也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科学体系,作为我党的军事理论,它不是靠一两个人的天赋或智慧创造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因为,中国革命战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彼此分隔、互不相连的若干地区进行的,从而在不同的地区造就了一大批可以独当一面的领袖人物和军事家,他们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遵义会议以后,党中央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党中央的很多重大路线方针都是经过集体讨论形成的,凝聚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的集体智慧。毛泽东善于征询各方面的意见,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在革命战争中迸发出来的聪明才智由毛泽东加以集中概括,成为博大精深的毛泽东军事理论体系。
我们强调毛泽东军事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不是否认毛泽东在这一军事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而是说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不断为它提供充足的原料和丰富的营养,毛泽东是产生这一思想的理论加工者和集大成者。由此可见,毛泽东军事思想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又反映了毛泽东个人的智慧和贡献。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的名字来命名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
二、主要内容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由毛泽东的战争观、战争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人民军队的建设理论、人民战争理论、国防建设理论等几部分构成。
(一)战争观
关于什么是战争,历来争论不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没有给战争下过明确的定义,毛泽东科学而完整地给战争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毛泽东认为战争是“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毛泽东的这一战争定义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从战争与私有制和阶级的内在联系上去考察战争的根源,认为战争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物,同时,也吸收了德国政治学家克劳塞韦茨在战争与政治关系上的观点。克劳塞韦茨在《战争论》中认为,绝不能离开政治研究战争,否则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进一步指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毛泽东从这一观点出发进一步揭示了战争和政治的关系,认为战争和政治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政治决定战争,有什么样的政治就有什么样的战争。毛泽东明确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这点上说,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在讲到抗日战争时他更明确指出,“战争一刻也离不开政治”。另一方面,战争又为政治服务,反作用于政治。
毛泽东认为,战争与政治之间还具有差别性,毛泽东指出,“战争有其特殊性,在这点上说,战争不仅等于一般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毛泽东的这种认识既道出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又说明了战争的本质特性。
毛泽东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互动的,因此战争与经济之间也存在互动关系:一方面,战争依赖于经济;另一方面,战争又对经济具有制约作用。毛泽东不仅从经济问题出发来分析各种战争的原因,还提出了“如果不进行经济建设,革命战争的物质条件就不能有保障”的思想。在革命战争中,毛泽东十分重视经济建设问题,并进而提出边战争边搞经济建设的主张;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大生产运动,使我军克服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解放战争一开始,毛泽东就注意解决战争的物质条件问题。毛泽东始终认为,只有注意经济建设,“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才能顺利地开展我们军事上的进攻”。
毛泽东把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凡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战争都是进步的、正义的;凡是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阻碍人类社会进步的战争都是非进步的、反动的,即非正义的。对于战争,毛泽东没有笼统地拥护一切战争或从和平主义者或人道主义者的立场出发反对一切战争。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毛泽东有明确的不同态度,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反对一切阻碍进步的非正义的战争,但是不反对进步的正义战争。”而且他主张,对于进步的战争,我们不仅不应反对,而且应该积极地参加;对于非正义战争,我们应积极反对,反对的方法是,“在战争未爆发前,极力阻止其爆发;即爆发后,只要有可能,就用战争反对战争,用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甚至在中国最困难的时期,毛泽东都以坚定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对世界各国人民的正义斗争给予积极的支持。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就是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并取得了胜利。1964年6月23日,毛泽东在会见智利新闻工作者代表团时指出:“中国要和平。凡是讲和平的,我们就赞成。我们不赞成战争。但是,对被压迫人民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我们是支持的。”这进一步表明了毛泽东对不同性质战争的不同态度。由于战争的根源是私有制和阶级,毛泽东认为,要彻底消灭战争,就必须首先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当人类社会进步到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国家时,就什么战争都没有了,反革命战争没有了,革命战争也没有了,非正义战争没有了,正义战争也没有了,“人类一经消灭了资本主义,便到达永久和平的时代,那时候便再也不要战争了”。但私有制和阶级、资本主义的消灭并不能自动实现,私有制是一切剥削阶级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一切剥削阶级必然要用暴力手段进行反抗,来维护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这就决定了革命阶级只有用战争去消灭战争。所以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是战争消灭论者,我们是不要战争的;但是只能经过战争去消灭战争,不要枪杆子必须拿起枪杆子”。
(二)战争认识论与方法论
毛泽东战争认识论与方法论是指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战争及其方法的基本理论。
毛泽东承认战争是使人类互相残杀的“怪物”,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其复杂性和特殊性,但它不是不可捉摸的。在客观世界中,战争作为一种必然的客观物质运动过程,自然要受到其内在的一般规律的支配。因此,战争是有客观规律的。
毛泽东把战争的规律分成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一般规律指的是一般战争的规律,是指一切战争在其运动过程中都具有共同的本质,揭示的是战争矛盾的普遍性,是战争的共性。特殊规律指的是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性质具体战争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特殊规律揭示的是某一时间、某一地域、某一性质甚至某一次战争过程的个性。毛泽东认为,“我们应该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只有把握了一般战争的规律,人们才能够了解战争的共同本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从而掌握认识和指导战争的一般原则和方法,进一步解释战争的特殊规律。但如果只懂得一般的战争规律,不研究和把握战争的特殊规律,便不能对具体的战争进行正确的具体指导。因此毛泽东也很强调对特殊战争规律的研究和把握,尤其是对中国革命战争特殊性的把握。他说:“我们的革命战争是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的。因此,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毛泽东认为战争的规律是客观的,是可以认识的,只要透过杂乱的战争现象,深入到战争现象的背后,就可以认识战争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三)人民军队的建设理论
在总结中国人民军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创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军队建设理论,包括人民军队的政治建设思想、人民军队的民主建设思想、军队教育训练思想等。
1.政治建设思想
毛泽东对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十分重视,他认为,“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在毛泽东创建革命军队和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政治工作贯穿始终。也正是在创建革命军队和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的军队政治建设思想。
(1)核心内容是“党指挥枪”。
毛泽东军队政治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党指挥枪”,即把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中国人民军队必须完全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集中于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军队的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挥,不允许向党闹独立性;不允许其他政党在军队中建立组织和进行活动;不允许任何个人有征兵权;不经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授权,任何个人不得插手军队,更不得擅自调动和指挥军队。“党指挥枪”的原则是确立和保持人民军队性质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创建革命军队的,这就使得人民军队的成分相当复杂,军队内部思想混乱,带有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要消除这些消极的影响,把广大官兵培养成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和富有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战士,就必须把人民军队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可以使军队具有更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可以有效地防止其他任何党派和政治团体在军队中的活动,保证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使人民军队始终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
党在军队中的组织和有效工作是实现党对军队领导的组织保证。在我党建立人民军队之初,就开始了在军队中建立党组织的尝试。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为扭转战争的被动局面,在江西的永新进行了我军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三湾改编”,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这是毛泽东在军队中建立健全的党的组织的初步尝试。从这时起,我们党就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了“在军队中建立健全的党”,毛泽东提出以下几点:①健全军队中各级党的组织。“三湾改编”时毛泽东提出了党在军队中的一整套组织机构形式,后来又发展为党代表制和健全的党的政治机关。②加强党的政治思想教育,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毛泽东认为,只有提高军队中广大党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抵御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才能在军队中建立起健全的党组织。③严格入党条件。防止不够资格的人入党,以保证党员思想纯洁。④强化党的组织纪律观念。这是在军队中建立坚强的党组织的重要保证。
(2)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毛泽东的军队政治建设思想还回答了“军队为谁而建”和“为什么建”的问题。在人民军队创建之初,毛泽东就意识到了人民军队宗旨问题的重要性。他指出,革命武装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古田会议对人民军队的宗旨有了更明确的规定,到1945年,毛泽东关于人民军队宗旨的理论更为完整,指出人民军队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毛泽东根据人民军队的宗旨和中国革命战争及军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人民军队“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的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是随着人民军队的建立和中国革命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1927年,在建立茶陵苏维埃政权的过程中,为巩固政权,毛泽东号召部队开展群众工作,开展打土豪的斗争,发动群众建立工农民主政权;年底,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工农革命军要以“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为主要内容的“三大任务”。抗日战争时期,为打破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与人民群众共渡难关,毛泽东为抗日军队规定了一面作战、一面生产的任务,加上做群众工作,形成了“打仗、生产和做群众工作”三大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前,面对解放战争的新形势,面对接受和管理城市的新情况,毛泽东又发出“把军队变为工作队”的指示,他说:“军队不但是一个战斗队,而且主要的是一个工作队……严重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军队变为工作队,现在已经要求我们这样提出任务了。”但在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并没有因突出人民军队的工作队任务而忽视战斗队的任务,他指出:“军队还是一个战斗队,在这一点上绝不能松气,如果松气,那就是错误的。”他还说:“人民军队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在国内没有消灭阶级和世界上存在帝国主义制度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军队还是一个战斗队。对于这一点不能有任何的误解和动摇。”
2.民主建设思想
人民军队的民主建设也是毛泽东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建军之初,毛泽东就提出“军队也需要民主”。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又指出,“军队应实行一定限度的民主化”,他认为,实行了一定限度的民主,可以增加军队的战斗力,如此“长期的残酷的战争就不患不能支持”。1948年,毛泽东系统地提出了人民军队的民主制度,认为军队民主的基本内容有三点,即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军事民主。政治民主指的是官兵在政治上平等,军队的官兵只有职务和分工的不同,没有人格的贵贱,都应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有权参与军队的建设和管理。经济民主主要指伙食单位公开,官兵有权管理和监督经济生活。军事民主主要指在军事训练时实行官兵互教的练兵方法;作战时,发动官兵出主意,想办法,解决战术、技术难点,讨论如何执行作战命令、作战计划,积极完成作战任务等。同时毛泽东强调,军队的民主是“有秩序、有领导的民主”,注意防止和坚决反对只要民主、不要集中统一的极端民主化,指出高度的集中统一是军队生存的重要保证。
3.军队的教育训练思想
毛泽东认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在加强政治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军事建设,使军队不断向正规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加强军队的军事建设,根本上是加强对军队的管理工作,逐步实现军队的现代化和正规化,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毛泽东非常重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认为,战斗力是衡量军队强弱的主要标志,是决定军队胜败的根本因素。早在1935年,毛泽东就提出要使方面军的战斗力提高到很高的程度。1938年,他又发出“提高主力军的战斗力”的号召,而要真正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除了要抓练兵工作、抓整顿之外,还必须进行军队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毛泽东向来重视军队的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1935年毛泽东就强调,不迅速改变红军的技术条件,要彻底战胜敌人是不可能的。在战争年代,毛泽东提出使我军技术装备改善的途径有三个:一是自己制造,二是从外国输入,三是缴获敌人的武器装备补充自己。毛泽东还看到了军纪的作用,认为管理也可以出战斗力,因为管理可以严肃纪律,去除不良习气,从而提高军队战斗力,所以毛泽东强调要“加强对部队的军事管理工作”,并提出了“带兵即管理”和“以革命军队的管教方法”管理军队及以法管理军队的思想,创立了我军早期的一些规章制度。加强军队的管理工作,为我军的法制化和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人民战争理论
人民战争思想就是指人民群众为了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而组织起来进行武装斗争的思想。毛泽东认为,革命的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它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集中党和群众的集体智慧,对人民革命战争的丰富经验所做的科学理论概括。
人民战争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战。因此,它能够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为革命战争胜利而英勇奋斗。人民群众参加战争,政治上能使敌人处于孤立无援之地;军事上使敌人处处遭到抵抗而分散兵力,便于我军集中兵力歼灭之;经济上形成了我军物质供应有可能的来源。如果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实行正确的作战指导,就能把胜利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人民战争的特性:人民战争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解放,依靠广大人民自己的力量进行的战争,不是少数人进行的战争,所以具有群众性;人民战争是反抗阶级或民族压迫的正义战争,而不是侵略或掠夺的非正义战争,所以具有正义性;人民战争从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出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和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发展生产、支持长期战争的基地,符合中国革命战争客观规律,所以具有科学性;人民战争在党的领导下,实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军事路线、组织路线,把一切可组织起来的人团结动员组织起来,投入战争,因而人民战争是有严密组织纪律的武装进行的战争,所以又具有组织性。
人民战争的主要内容:首先是依靠人民群众,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军队,作为人民战争的骨干;实行三结合武装体制,即主力兵团与地方兵团相结合,正规军与游击队、民兵相结合,武装群众与非武装群众相结合的形式;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样的战争,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
(五)国防建设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国际形势不断提出新的认识和判断。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认为,新的世界大战存在爆发的可能性,但可以制止;到50年代中期,他认为,世界大战存在可以避免和不可避免的两种可能性;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我们要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原则。毛泽东这种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对中国加强国防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早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就认识到国防对国家安全和民族兴旺的重要性,对国防建设进行了考虑,并提出了一些国防建设设想,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毛泽东的国防思想不断发展完善。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毛泽东意识到,国内外的帝国主义势力和反对派绝不会甘心失败,他们还会作最后的挣扎,因此,毛泽东向全党、全军、全国发出了建设强大国防的号召,同时指出新的中央人民政府“将加强人民的陆海空军,巩固国防,保卫领土主权完整,反对任何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和其他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中国崛起,千方百计阻挠中国发展和强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战火烧到了中国大门口,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阴谋被挫败后,美国又联合泰国、新加坡等国形成了对中国的“月牙形”军事包围圈。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周边环境,毛泽东认为加强国防是抵御外敌侵略的关键,1956年,提出了“国防不可不有”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发出了建设现代化国防的号召,他说,中国要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还要建立强大的国防力量。毛泽东指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装备和最新的战术,迅速把我军提高到足以在现代化的战争中取胜的水平。在毛泽东的指导下,我军的现代化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毛泽东还提出要大力加强民兵和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毛泽东认为后备力量是国防力量和国防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常备军的补充。1951年,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加强民兵建设的指示。1958年,毛泽东在北戴河作出了“全民皆兵”的决策。1962年,毛泽东又对民兵工作提出“三落实”的政策,即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在毛泽东的指示下,中国的民兵建设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到60年代初,全国的工厂、农村、大专院校普遍建立了民兵组织,民兵工作向制度化、普遍化、经常化发展。
在建设现代化国防的过程中,毛泽东非常重视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多次强调要下决心发展我国的国防尖端技术。1955年初,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我国发展原子弹和核武器的问题,他认为,当时是发展核武器和原子弹的时候了。1958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要搞一点原子弹、氢弹”的宏伟目标,五六十年代,在中国经济严重困难时期,毛泽东以战略家的胆识和气魄,下决心搞尖端技术。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毛泽东又提出发展洲际导弹和造人造卫星。事实证明,毛泽东关于下决心搞国防尖端技术的思想和研制“两弹一星”的科学决策,促成了我国国防现代化事业质的飞跃,有效地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三、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他集军事统帅和军事理论家于一身,在数十年的军事实践中,留下了众多非常有影响的军事论著,其军事思想在军事科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在中国甚至世界军事思想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毛泽东军事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并将中国的军事科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毛泽东是当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和军事理论家,他指挥战争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经验之丰富,在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是首屈一指的。在实践的基础上,毛泽东将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相结合,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如他的战争观和方法论,他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他提出的人民战争思想、适合中国革命特点的战略战术以及关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等,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继承,又是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正如基辛格所言,“毛泽东基于大家熟悉的列宁主义学说,即战争是斗争的最高形式,研究出一套军事理论”。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中国革命战争胜利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毛泽东军事思想来源于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总结,在中国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通过对战争的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逐步深化和完善对战争规律的认识,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形成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实践已经证明,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正是在来源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又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的客观规律;毛泽东的国防建设思想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发展,阐明了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国防建设的一系列指导思想、方针和原则。毛泽东军事思想也是我们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三)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世界军事科学的一部分,其理论价值为世所公认,在许多国家起着实际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第三世界国家广泛传播,为这些国家的人民摆脱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毛泽东军事思想揭示了革命战争的规律,尤其是他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胜利的革命战争中创立的以弱胜强的高超战争艺术,为第三世界国家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阶级实现以小胜大、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理论武器,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起到了现实的指导意义。巴基斯坦有报纸指出,“毛泽东作为军事战略家是一位开路先锋,他的人民战争学说,对亚洲和非洲的历史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军事理论宝库,它所揭示的军事规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对于指导军事斗争和军事建设的实践具有普遍的真理性意义。毛泽东军事思想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许多国家多次翻译和出版毛泽东的军事著作,一些国家成立了专门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机构,有的国家将毛泽东的军事著作作为军事院校的必修课,还有一些国家则派军官来中国学习,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学习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这些都表明,毛泽东军事思想已经超越国界,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对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正如尼克松亲自对毛泽东所讲的,“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