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孩子是学校的核心
学校,应该重新定义为是围绕孩子、少年们的生活组织起来的成长园地,这里是他们来学习、成长的地方。如果把学校定位为是孩子们的成长地,那教师就将退避三舍。他们在这里,当然离不开老师,他们不仅仅和同龄人打交道,还和广大世界里的很多安全的人(老师)交往,和不安全的人交往。这样,日后他们才能适应社会。教师不是来辖制他们的,更不能做出“一言堂”的姿态。
案例2-1:木匠与门
一个木匠做得一手好门。他给自己家做了一扇门,他认为这门用料实在,做工精良,一定会经久耐用。过了一段时间,门的钉子锈了,掉下一块板,木匠找出一颗钉子补上,门又完好如初。不久又掉了一颗钉子,木匠就换上一颗钉子。后来,又有一块板坏了,木匠就又找出一块板换上。再后来,门闩坏了,木匠又换了一个门闩……若干年后,这扇门虽经无数次破损,但经过木匠的精心修理,仍坚固耐用。木匠对此甚是自豪:多亏有了这门手艺,不然门坏了还不知如何是好。忽然有一天,邻居对他说:“你是木匠,你看看你家这门!”木匠仔细一看,才发觉邻居家的门一扇扇样式新颖、质地优良,而自己家的门又老又破,满是补丁。木匠明白了,是自己的这种手艺阻碍了自家“门”的发展。
学一门手艺很重要,但换一种思维更重要。行业上的造诣是一笔财富,但也是一扇门,会关住自己。面对不断变化的全新世界,要有勇气、有决心打破关住自己的这扇“无形门”,及时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手艺”,这样才能看到更多外面美丽的风景,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下的创新创业新时代,更是如此。看看现在的教育形势的变化,我们是否能够跟上,甚至是超前,将决定着我们教师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更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将决定着学校的成长与发展。如果现在一定要把全校的老师分分类,是否能够突破原有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和加深对教师职业的理解非常关键,以此作为标准,我们会发现,受学生喜爱与家长欢迎的教师,一定不会是那些当了教师后思维越走越窄的人。
一、尊重学生的多元想象
教育,至少要让孩子变得真实,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真实的自我。所以,我们得真正了解学生们真实的内心世界,真正了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内心世界的变化甚至是冲突与矛盾。
教育真的有这样一种作用,你给孩子的生命里装什么情感,孩子就会是具有什么情思的人。教育本是为民族造魂,为天地立心的,简单地说,教育就是一个国家的脑子,它让这个国家的国民怎么思考,怎么想事情,怎么做事情。泱泱中国,谁不希望中国强大、厚实!而教育要做的,就是让这样的愿景变得更加真实,让我们的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成为更具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让中华文化在国际上更有感染力、感召力。
多元的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就应该有多元的文化,而教育有发展多元与求同存异的功能。我们的教育应该更有担当,让它真正能产生一些对人类有益的影响。现在,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教育应该有自己的担当。一个国家的教育,应该塑造起国家和民族的精魂,应该培养出未来公民,这些公民的智慧将是未来社会的智慧。
智利诗人米斯特尔说:“有很多我们需要的东西是可以等待的。孩子却不能等待。他的骨髓在不断形成,他在不断地造血,他的大脑在不断发育。对于他,我们不能说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
而一个小小的文化事件或许能够让我们一窥学生内心世界,发现其丰富多彩而又个性灵动的一面。
案例2-2:一个小小的文化事件
秋天,在杭州市中学生学农基地,初二(9)班205寝室11人(包括一名“偷渡”者)决定出一本学农诗集。这事谁也不知道,学农结束以后,11月3日,他们把一本带着油墨清香、装裱精美的诗集放到了班主任办公桌前,说:“颜老师,你看看,我们寝室的《学农诗集》。”
让我们来拜读一下学生们的作品:
《学农诗集》序——吴俊杰、孔泽矾。在大观山205寝室有一群顽童在胡思乱想。想当年,王羲之聚于兰亭,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序》。羲之兄用罚酒兴诗的方式造就了《兰亭》的流芳百世。在这里,有一群自娱自乐的中学生,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孩,一群自认为堪比《兰亭集》作者的小子,在学农期间,诗兴大发,写下了这本《大观山寝室集》。这本《大观山寝室集》承载了我们11个人这两天来的点点滴滴,我们用它来纪念这次学农生活。
寝室铭——黎之初
床不在软,可睡就行;饭不在好,能吃则饱。
斯是陋室,唯人才馨。床板写灵感,被套书意韵。
头枕有纸笔,脚踏无农具。可以写作文,作诗句。
无责骂之乱耳,无熬夜之劳形。清静番薯地,幽深野炊营。
我们齐曰:“何陋之有?”
老师没想到,他们竟然这么有心!没有人布置作业,学生完全自发地这么做,这种草根的民间情怀,很值得钦佩。我们的学生,就是这么具有自我发挥的才能!我们不知道他们长大以后会不会成为伟大的诗人或作家,这样的事在今天作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已经很少很少了。所以,它简直就是一个小小的文化事件,了不起的文化事件!它告诉了我们,我们的学生在想什么,思想的自由、思维的灵动、青春期的个性、善良而又顽皮、自信而又可爱……它又告诉我们,教育就是启发学生自我走上探索之途,任何外在的教育都比不上这样自主的行为。我们教育集团也培育和倡导这种自主自为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是涉及每一个未来公民的“学校行为”,这种行为不能草率,教育是一个社会的“文化再生产”,也是“社会再生产”,是“社会的自我复制和超越”,这种再生产是要高品质的。三年,转眼即逝。三年,他们就会从我们身边离开。我们到底给他们的生命赋予了什么?应该根据学生立场来思考一切教育问题。教育,应该站在学生那边,这是智者的思考。站在学生对面的教育,和站在学生那边的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
教师也有两种,为教育而生存者,和为生存而教育者,这是境界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事业型教师、职业型教师和雇佣型教师,是三种完全不同的人。韩愈《师说》中有对教师这样的解释——“传道授业解惑”,我们可以从教师职业角度思考一下,到底是“业”重要,还是“传”重要?从现实的角度,“传”显得更为重要,尤其是我们面对的是青春期的学生,面对的是更有主见、更有个性、见世面更广、更有民主与法制意识、更自我的学生。所以我们应是事业型教师,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事业。
关于教学,顾明远先生认为教师讲课有深入深出者、深入浅出者、浅入浅出者、浅入深出者。作家毛志成说,教师有大教师、教书匠、以教谋生者、因教误人者、恶教师。大教师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人生之乐的教育家。我们的志向就是做这样的人。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向问题学。学生并不是站在我们的“对面”,我们是一体的。我们的教育艺术,就是让“我们”和“他们”变成一体。只有站在学生那边思考,才能到达这个目的地。
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大师曾说:“在牛津、剑桥,那些老师怎么去教学生的呢?他们把学生叫来,一边抽着烟斗,一边天南海北地聊,学生被他们的烟和谈话熏着,就这么熏陶出来了。”这是一种教育的状态,一个教育者达到了这种状态后,坐在那里,随意说说,就是最好的教育了。
案例2-3:老和尚的教育故事
相传古代有一位老禅师,一日傍晚在禅院里散步,忽见墙角有一张椅子,他一看就知道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了。他没有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个小和尚越墙而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现刚才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口吻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希望我们的教育过程也能充满这样漫溢宽容的细节,这样的细节才真正具有人性的魅力。我们应记住泰戈尔的一句话: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前面讲的“老和尚与小和尚的故事”,老和尚以平静的口吻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对小和尚而言,如果没有发自内心对老和尚的认可,这句话就是没有丝毫教育意义的。当然完美的教育其实并不存在,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接近完美。教师是有缺憾的存在,学生也是有缺憾的存在,教育也必然是充满缺憾的艺术,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心态面对缺憾。
一所学校的教师应该是一个非常具有活力的知识群体、文化群体、思想群体,学校才能有自己的魂魄。学校里,最重要的是学生,是心智和身体都很健康的学生。学校里的主体行为永远是教师与学生、校长与学生,这就跟医院主体行为永远是医生和患者一样。其他的,都是非主体行为。学校里的显性组织,永远是班级、年级和社团等学生阵地。所有的工作,都应该将重心放在这里。其他的工作,都是隐性工作,不重要的工作。在现代学校里,教师应该是最受尊重的,管理者(领导)是服务教师的,因为教师直接作用于学生。学生为大,学生是天,教师次之,领导再次之。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把“他们”确立为主文化群体,把我们变为从属于他们的亚文化群体。当青春期的学生遇到了成熟的成年人,他们之间,会有什么故事?孩子,到底是我们的过去,还是我们的未来?在我们教育集团,每一个人都在思考这样形而上的问题。共同的文化价值观,造就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大家对教育的认知是一致的,这样教育行为也就没有什么不和谐的地方了。
二、尊重学生想象的校园生活
案例2-4:苍蝇与蜜蜂的实验
美国有两位生物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两个玻璃瓶中,一个装进五只苍蝇,一个装进五只蜜蜂,然后将玻璃瓶的底部对着有光亮的一方,而将开口朝光线暗的一方。几小时后,他们发现,五只苍蝇最后全找到了开口的一端跑掉了,而五只蜜蜂在撞击瓶底无数次后全都死在了玻璃瓶里。研究分析,蜜蜂的生活经验是认为有光源的地方就有出口,所以每一次总是全力以赴地冲向光源方向,即便是冲在前面的同伴经过几次撞击终于命丧瓶底,后继者也不假思索地冲向同一个方向。而苍蝇则是几次在瓶底碰壁之后,它们就改变了单一线路,终于在瓶口找到了出路,完成了自救。
这个实验的启示是做事要注意积累经验,但更重要的是不断地反思和更新经验,从经验的批判性反思中形成新的思路。在反思时,应注重反思过程的经常化、反思内容的系列化、反思成果的应用化。通过反思,可以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用它去解决管理中的其他实际问题。的确,教育需要教育者不断反思,才会取得发展。如今孩子在学校里特别被动,以至于形成了被动型人格,习惯了被动的社会处境,这一点很糟糕。因为一个人在少年时期被驯化成什么样子,他以后有可能就是什么样子了。
教学的一个价值问题是学生学得很苦,但又没学到很有用的东西。教育的一个严重问题是不管你是以师生关系为显性交往形态的,还是以生生关系为显性交往形态的,都避免不了弱势者和强势者的出现,盲从或是对立总会发生。杜威把教育看成是一桩公众事务,而不是把它看成是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私家园地。如果教育是全社会的,那我们就可以在更大的范围来讨论教育,建构我们的新教育。现在的问题是,教育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人的教育,他们要怎样就怎样。全社会的教育和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是两个概念。学校是前公民时代,是公民准备阶段,学校和社会两者之间应该有内在的一贯性,绝不能割裂。平等、互谅、尊重,应该是一以贯之的。
知识和观点是有区别的,智慧和思想也是有区别的。有良知的人未必有判断力,有良知的人未必敢说出真相,未必会捍卫真相。现在的学校,对这些概念,都没有清晰的区分。许多人把观点当作知识灌输给学生,还逼迫他们当作知识来记忆。知识应当是被广泛认可的规律性认识,是有正误的。而思想观点是纯粹个人的,可以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我们教育行为转变中的一个关键,就是能让自己稍微少说点,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现在的课堂已不再是老师在台上高谈阔论,学生在台下死记硬背了。因为学生充分思考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我们的课堂教育需要的是“学问”,而不是“学答”,上课是为了能够引发学生“问、说”的兴趣,教给学生“问”的方法,创设学生学习的体验过程。
三、相信学生会创造更好的新世界
学生需要立体的社会和生活现场。学校场境下的教育,家庭场境下的教育,生命场境下的教育,社会场境下的教育,国家场境下的教育、世界性的教育,都是学生需要的教育。
美国哲学家杜威说,未来教育要让儿童变成太阳,教育的各种措施应该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儿童即中心。当然,我们也知道,他的新学校试验未必算成功。教育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弄的事业。英国教育家尼尔创办的萨默希尔学校,使学校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适应学校,也给我们很大启发,它在理念上是超前的、革命性的。中国当代的现代学校制度研究,新学校行动计划,新教育实验等,也在这方面做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不过,它们的立足点还在大人、社会,不在孩子那里。
但学生不是待刻的雕塑,而是有各自成长空间的“独立的人”。教师应在了解他们的情况下,适度引导他们发展,绝非一套模板、一个统一标准可定夺。孩子来自于不同地方、不同家庭,所以学校不只意味着知识的殿堂,也是学生第二个家和社会的缩影。老师不仅教授课程内容,也需要了解孩子本身带来了些什么,还需要什么。这就要求老师要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专家,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也是出色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比如从孩子当前的理解能力、心境、情绪状况入手,考虑他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应对学科学习和学校、世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个好老师。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不是培养出了千千万万个科学家、文学家,而是帮助学生成为他们自己。读书时常学到众多名人,有学生说想当下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有学生说希望变成隔壁班那个特别漂亮的女孩子,另有同学说想成为班中那个成绩好的同学。这不禁让我反思,我们一生中经常羡慕与模仿他人的生活,当然并非说心怀梦想、有所向往与追求不好,而是应鼓励学生发现自己,成为自己,并悦纳自己,精彩地活出自己的人生来。
孩子有没有思考能力?有。我们给不给他们话语权?不给。他们说的对不对?对又怎样?孩子和大人,现在被摆在了一个奇怪的对立场境里,好多年如此。这个大人,是家长、学校、社会,是我们一整套的社会机器。我们是不是在培养反抗者,或者在培养表面服从的内心反抗者?我们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未来社会?所以解放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出路在于转变观念,从教育的内涵方面寻找突破口,才是正道。
案例2-5:客家牛
客家人经常把不听话的孩子比作牛,我们来听听客家人关于“牛吃草”的小故事:有个男孩去农村过暑假,见一个老农民把牛拴在一根又细又矮的木桩上。男孩着急地说:“爷爷,不行,牛会跑掉的!”老农呵呵一笑,说:“放心吧,不会的。”男孩说:“这么小的木桩怎么能拴得住这么高大的牛?”老农对男孩说:“这头牛还是小牛犊的时候就被拴在这根小木桩上了。刚开始的时候,它总是不肯老老实实地待着,刨蹄子、打喷嚏、不断地撒野,企图把小木桩拔起来。可是,那时候牛的力气小,折腾了一阵子还是在原地打转,不久它就不折腾了。后来,它长大了,不仅个子长高了,力气也大了,可是它已经不想再去拔这个小木桩了。”老农还告诉男孩:“有一回,我给牛添料,故意把一些草料放在它的头够不着的地方。我就想试一试,看它会不会把脖子伸过去吃草料。只要它一伸脖子,这小木桩就会被拔起来了。可是,它吃完了够得着的草料,眼睛看着旁边的草,打了两个喷嚏就耷拉下了脑袋。”
是什么拴住了这头牛呢?是小小的木桩吗?不!拴住这头牛的不是小小的木桩,而是由木桩形成的心理枷锁。一厢情愿地强化学生的自我控制,置学生的主动性于不顾,学生就会像那头被小木桩拴住的牛一样,小的时候想拔木桩,拔不动,等到长大了,有足够的力气去拔木桩了,却已经没有欲望了。
我们现在最大的困境可能就是在于“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吃草”是它的本能。这样强硬和机械训练的结果是“牛”很累,教育者也很累,教学的效果与效能却很低。变“被动教”为学生的“主动学”,是可能改变当前我们教育困境的重要有效途径之一。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本书叫《当鞋合脚时》,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反复阅读,书中提到:“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对我们的启迪就是:给不同的学生提供其合适的教育时,让学生能够不至于感到“硌脚”的感受,甚至感受不到自己在接受教育,那么教育就是很自然的了。
的确,学校应该重新定义为围绕青少年们的生活组织起来的成长园地,这里是他们来学习、成长的地方。学校,不能折断学生向外飞的翅膀,因为他们最终的活动场地是在世界,不是在校园。教育应该让孩子时时刻刻思考我们这个社会。他们每一个合理的要求,都可以转化为一个有效的教育行为。将这些合理的成分提取出来,就能合成一座现代学校,或者叫未来学校。未来学校应该关注所有孩子的人生幸福和生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