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21世纪学校变革之路
十三中课改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单项试验阶段(2000年9月—2004年7月),整体试验阶段(2004年9月—2011年7月)和全面推进阶段(2011年9月—2017年)。课改实施的各个阶段均有自己特殊的任务、作用与行动规范,因此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给出一定的工作计划与规范性意见。
一、单项试验阶段(2000一2004年):创建学生社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次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据此,十三中教育集团提出自己的新要求:希望每一个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获得主动性,不仅学习“知识”,更要学习“方法”,改变学习方式,发展创造性能力。做出这些举措的背后,则是我们初中学校顺应时代发展、现实处境和对教育转型的理解:国家需要通过教育改革,调整人才战略,以便获取充沛的人力资源,改变其在全球生产体系中的依附和被动地位。
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杭州市第十三中学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原则,在2001年9月开出综合实践课、社团活动课等,进行了初步的实验;2002年秋季实验进一步扩大到语文、数学;2004年秋季,在对实验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全面推广各个学科,全面进入新课程。
这次课改,学校明确给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要义:德育、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完善的学习方式以及现代信息技术。课改中,学习的自主性、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由此形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成了此次课程改革所欲赋予学生的基本内容。
对一天有近7个小时在学校里的孩子来说,学生社团活动无疑是他们最喜欢、最享受的一段快乐时光。在每一个校区里都活跃着一些学生社团,有文学社、航模社、音乐社、小记者团、足球队、机器人社团等近50个社团。
2000年,学校尝试设置自主社团,第一个成立的是棒球队,2001年2月,球之魂棒球社就成为浙江省唯一的一支校园棒球队。最初学校只有日本朋友为我们建造的一个简易的棒球场和他们赠送的器材,没有一个老师和学生懂棒球,浙江省内也没有一支棒球队。但学校对棒球相当重视,一方面派老师到日本学习,提高教师的水平;另一方面加强球队的梯队建设,不仅在自己学校招收棒球队员,而且与周边小学合作,挑选优秀的苗子进行棒球训练,还聘请日本的教练定期进行指导,并加强与上海、江苏等兄弟省市的交流。
目前学校了解棒球、热爱棒球的人越来越多了,2005年5月球之魂棒球社正式成立,并吸收大量社员,它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社团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定期活动,已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和对外交流的一个窗口,并多次参加日、韩、俄等国棒球友谊赛(见图1-10),取得可喜成绩。

图1-10 学校每年与日、韩、俄等国中学生进行棒球友谊赛
学校开展棒球社团活动后,举行一年一度的社团艺术节。恰似春风化雨,迅速得到师生的喜欢,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排球队,排球社团于2005年发起成立。排球社团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促进交流,增进团结,为本校广大排球爱好者提供一个结交球友、交流球艺、增进友谊的平台”为宗旨,在校内外建立良好的形象。排球社团明确了在学校普及排球运动和培养运动员的重要任务:一方面,承担起培养精英运动员和组织学校排球队的任务;另一方面,以社团会员为基础,开展各种活动,提高会员水平和将更多非会员同学带到排球运动中,将排球运动在校园内带动起来,成为一种大众参与的运动。社团有计划地开展会员培训活动,积极进行校内外交流活动;社团努力营造一种友好的气氛,打造一个快乐、积极向上的集体,发展社团的体育文化和人文文化。
学校相继设立飞扬乒乓球社、all star篮球社、面体足球社、UP摄影社、ET电脑社、HG舞蹈社团、IF机器人社团、FLL科技社、天韵合唱社团、龚自珍文学社、橘色凉风书画社、绿缘环保社、酷拉拉动漫社、晨曦文学社、飞翔航模社、乐趣遥控车模社团、热火朝天篮球社、飞火流星足球社、乐陶陶陶艺社团、我形我塑手工坊、创想机器人社团、轻舞飞扬健美操社团、美在我身边美术社、最牛小记者社、天堂鸟合唱团、后羿射击社团、v-flying排球社团、凌鹰鼓乐队、mindstroms机器人社团、斯伯丁篮球社团、C@C计算机社团、墨客书画社、墨瞳文学社、S&W、COME ON网球社、沁园春戏剧社团、心随乒动、棒棒糖英语俱乐部、天行健羽毛球社团、北极星足球社、dancing girl舞蹈社团、爱光影摄影社团、墨缘书法社、小农夫乐园、第一乐章社团、浦悦社团、FRI素描社、瞬间摄影社、春江文学社、敏星篮球社等(见图1-11、图1-12)。

图1-11 音乐社团

图1-12 动漫社团
在课程的分类上,增设了“综合实践活动”,它包含了比过去的“活动课”丰富得多的内容: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其中最为新颖的,莫过于“研究性学习”。为了能够有效地开好这一个课程,集团在丰潭中学成立“综合实践活动中心”,建立专业教室,配上数量足够的专业教师,使之能够健康运行。丰潭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心”承担集团各个校区的实践活动课程,比如2003年的综合实践活动就做出这样的安排(见表1-1)。
表1-1 2013学年第一学期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综合实践安排

同时,学校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项目,如阅读节、心理辅导月、英语节等形成团结向上、勤于钻研、积极进取的作风。学生在活动中自信地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激发热情。活动渗透着团队归属感的培养,活动设计时总有项目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如小组共读一本书;运动会上开设了小组团队竞技的项目;科技节上小组一齐来动手创作,小组辩论赛,英语节小组书写比赛等,在小组中感受着自我的价值,小组的凝聚力更强了,小组成为学生校园学习和校园生活的基本单元。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品格和能力,同时为孩子搭建展示特长的舞台,目前集团有近百个学生社团,学生100%参加社团活动。棒球社、足球社、文学社、棋类社、健美操社、击剑社、合唱社等几十个社团取得过市级及以上的荣誉;为了充分展示社团的风采,连续举办了四届社团文化节,每一届社团文化节都给所有的学生、家长、老师以及小学的学生、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社团文化节每一位学生都能彰显自己的个性特长。
2014年,浙江省校园青少年足球赛在十三中举行,来自全省多地的青少年足球队在此比赛并结下深厚的友谊。学校学生多次出访俄罗斯、日本、韩国,2014年8月集团又成功举办了第九届国际少年足球邀请赛。2015年7月集团棒球队参加了在日本福井县举行的国际少年棒球邀请赛。
近几年学生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区级及以上个人获奖2195人次;团体获奖包括区级244项、市级93项、省级30项、国家级18项,真可谓硕果累累。
二、整体试验阶段(2004年9月—2011年12月):先学后教、分层教学
根据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指示精神,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别要强调质量观。温家宝说,从大的方面讲,德智体全面发展就是素质教育。但素质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启发式教育,通过学思知行的统一,让孩子们的智慧和能力得到自由的释放和全面的发展。
“先学后教”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以学生自学、学生讲解为主。老师适时引导,教师重在“引导”的内容、方法上下功夫。
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下,教师的主要责任不仅仅是教书,而且要教人学会读书,学会学习。它的精髓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掌握自己的命运。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意识、求知欲,学生感悟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了学习的责任感。课堂上有动(讨论、质疑、辩解),有静(看书、思考、训练),学习效率就特别高。能够及时、准确反馈信息,当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当天完成作业,能够当堂准确地检测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便于教师下课后及时批改作业,准确地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更正,进行必要的个别辅导。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运用“先学后教”教学范式,能使学生逐渐学会学习,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先学后教的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学生训练的内容多,比较枯燥,学生自主学习比较肤浅、进度会慢,耗时会较多,难以真正地培优。如果长期单一地使用这种教学方式,也会带来不少的麻烦,甚至会影响教学质量。
与“先学后教”相配套的方法是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群体,教师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具体做法:一是了解差异,分类建组。二是针对差异,分类定目标。三是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四是阶段考查,分类考核。五是发展性评价,不断提高。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一般实行弹性机制,分层不是固定的,每学期或每学年要进行调整,层次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如进步显著就可以上调,学习吃力则可以下调。
分层教学能够培优补差,优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后,可以“教”同伴学习,促进优生对知识重构,更加融会贯通,从实践的方法培优优生;同时,差生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也就真正地补了“差”。分层教学的优点是,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一般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教师采取提高性教学和补偿性教学,实验显示成绩越好的学生进步越快,各层次学生在适应自己的空间学习,从而促进了全体学生的最优发展。
分层有利于中高层次学生提高积极性和增强自信心,但对于成绩处于低层次的学生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可能适得其反,结果显示其弊大于利,低层学生自尊心受到影响,自信心降低,建议用班内分层制。
三、深化课改阶段(2012年3月—2017年)
学校从2012年3月份开始,启动“基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广泛借鉴国内外“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并努力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学校教学管理机制改革,全面推进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先后开展了课改动员报告会、课改理论学习会、课改现场实践学习观摩、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交流、专家引领、课改论坛活动、课改课题申报立项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前期准备工作。
(一)合作学习
现在的孩子大多属于独生子女,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缺乏,团队意识薄弱,合作精神不足。小组文化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搭建了平台。根据初一到初三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创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1.合作学习的形式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系统利用教学要素及其互动关系来促进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根据学习内容,学习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合作性、互补性、竞争性”的原则灵活地组建合作小组。主要形式如下。
(1)同桌PK式:就是利用同桌两人为一小组。优秀生为小导师,后进生为徒弟,同其他组进行PK(见图1-13)。

图1-13 同桌PK式
(2)同组异质式:每组5~6人,异组同质,由组长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是常见的方式(见图1-14)。

图1-14 同组异质式
(3)同组同质式:同组同质,异组异质。这种组合方式利于分层教学,特别适合于复习课(见图1-15)。

图1-15 同组同质式
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也更关注学生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同伴交流,哪些内容在学生间分享,学生向教师提出了哪些问题(见图1-16)。

图1-16 合作学习典型推广会
2.合作学习的范式
合作学习的范式如图1-17所示,鼓励教师结合学科特点,以学生的学习为基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打造高效率的个性化课堂。

图1-17 合作学习的范式
(1)任务驱动。通过导学案使学生带着任务和方法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的合作学习中去。
(2)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充分进行自主预学,才能在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完成各自的责任分工,使“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可能。
(3)小组合作。在课前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课堂展示、讨论、交流、评价等环节,都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在小组里通过交流,进行充分的语言、思维及胆量的训练。
(4)全班展示。通过组际合作与交流,学生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展示自己有深刻理解的问题;二是解决困惑的问题,做到既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又能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组际交流时,教师的任务是对展示进行评价,指出问题,提出纠错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决。
(5)巩固拓展。在巩固的使用上,教师注重于习题的质量,加强针对性,适当引进开放题。
(6)自主提升。自主提升倡导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突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该范式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有效的自主学习时间,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得深入、学得透彻、学得扎实。
(二)个性学习
1.整合学习
学校对于课程不是一节课一节课地上,而是放手通过单元教学来实现。让孩子们真正走进知识超市,以单元整合的方式,更好地实现学生自主深度学习。因此,在新课改下的课堂,学生往往占据整堂课。
单元整合性教学就是把某一个单元作为一个主题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教材作为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
在单元整合性学习中,教师以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基础,根据教科书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设计关键的问题单,以问题为导向,从而使之适合学生需要,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的问题设计不按常规出牌,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一个高原,展开课堂思论,诱发学生辩论,提升思维高度。我们通过学案设计书面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交流碰撞。
这样的教学方法摒弃了传统的1课时教学的做法,将教学活动转换为师生共同开发、运用教材的一种互动、共生的动态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整合性学习的关键是对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创新,要打破学生的思维框架,诱导学生反思,促进思维提升,把课堂讨论导向深入拓展学生的思维边界,让课堂充满思想和活力;设计两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分析判断中联结生活场景,提升思辨能力和理性判断水平。全新的方式,丰富的内容,让人如同走到了一个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知识超市。
2.微课学习
在合作学习、单元整合性学习中,必然会产生深度学习。在深度学习中出现描述问题、阐明立场、设计实验、归纳事实、查阅文献等环节,这些环节都在促使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其中的“深”,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独立自主地投入自身个性化的学习中。
正是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自主个性化学习中会产生不少“问题”。这样一来,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必然会带来很多个性化问题,致使一节课中会产生比较多的问题,这肯定不是一节课能解决的,但任何一个学生的问题没解决,他们都不会买账。面对此情此景,怎么办?这也是曾经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把孩子们的问题变成半成品“微课”,是汪建红校长想到的绝招。这种“微课”的特色在于,把孩子的问题全部连接起来,形成孩子们思维之间的碰撞。“别小瞧这3~5分钟的小视频,有时也蕴含着大启示。”
“过去的教学方式,学生学得痛苦,教师教得也很辛苦。”现在我们的老师借助学生喜欢的iPad、手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学习内容制作成微课,还引入了互动机制,并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使“互联网+”教育在个性化学习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每一位教师的潜能都得到了释放,每一个学生争做最好的自己。
3.走班学习
走班学习是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类型而进修分层走班的一种形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意愿,针对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基础、学习方法、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从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实行动态流动式分层次教学。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指出“一些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出现暂时的落后,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力欠缺,而是由于没有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及时的帮助造成的”, “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
我们认识到学生是具有能动性、无限潜力和个体差异的人,教师要不断地改善其兴趣、动机、情感、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即使现在是落后的学生,也仍然可以改进以取得进步,最后走上成才之路。所以,学校尽量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给足学生必需的学习时间,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给予个别化指导和全新的学习机会等。
(三)拓展性课程学习
学校课程结构为两大类: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其中每一类又有相应的课程科目。基础型课程是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是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共同的扎根之基。在全面执行国家基础性课程的前提下,面向全体学生,优化课程结构,按孩子的想象构建拓展性课程。拓展型课程是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和满足个性发展需求、体现教师业务特长兴趣、形成学校品牌特色的课程。
1.保证教学时间
本着稳步走的原则,学校逐步把拓展性课程列入课程安排表,在规定的周总课时内安排教学。从2015年9月起编入课表,保证教学时间,逐渐落实拓展课程;从2016年3月全面地落实20%的总课时比例。在严格遵守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一安排,七至九年级不少于6课时。把校、地、综的课程与实践类拓展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统筹使用。每周固定安排信息技术1课时,余下的515课时综合使用。在周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每周进行5课时的拓展课程学习:体艺拓展类课程每周2课时,学生自主选择一门课程,一学期选择一次;知识类拓展课每周2~3课时,原则上每门文化学科两周1课时;实践类课程学校统筹集中安排。
2.全面开设三类拓展性课程
2015年9月,逐步开设“三自”(自信、自立、自强)课程,2016年3月起全面实施,其中知识拓展类课程比例不超过总课时的6%,体艺类、实践类课程分别占总课时的7%左右。
知识类拓展课程分选择性参与和全体参与,全体参与课程针对全体学生,选择性参与课程进行分层走班自主选择,选择性参与课程在学科社团时间落实。
体艺类特长课程以选择性参与的形式每周开展,每一位学生每学期选择一门课程。
实践类课程学校统筹开设、落实,分全体参与和选择性参与,全体参与除信息技术外都是集中安排课时,选择性参与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学校统一调配,分组落实。
总之,当前十三中课堂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转型的主要特征是“理念解放、时空解放、形态解放、课堂解放、评价解放”,不再是传统的“知识—教师—学生”单一线性的师生关系,而是让知识先作用于学生,由学生来主动建构知识,探究规律,发现问题,暴露问题,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学生平等建构知识和享受知识获取的乐趣,让学生像老师一样去“备课”,教师关注的面不只是几个优等生,而是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集团正在提升学校的现代管理水平,通过“爱心德育、教学改革、社团活动、综合实践、学生管理”等活动,推进学校发展,与教育现代化的步伐相适应,从而真正满足人民群众享受家门口优质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