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汉代土地制度——授田制
国家授田制(以下简称授田制),一般来说就是由国家授予臣民土地。并且可见授田后的土地即归受者所有,可以转让、继承和买卖。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中有:
关内侯九十五顷,大庶长九十顷,驷车庶长八十八顷,大上造八十六顷,少上造八十四顷,右更八十二顷,中更八十顷,左更七十八顷,右庶长七十六顷,左庶长七十四顷,五大夫廿五顷,公乘廿顷,公大夫九顷,官大夫七顷,大夫五顷,不更四顷,簪衷三顷,上造二顷,公士一顷半顷,公卒、士伍、庶人各一顷,司寇、隐官各五十亩。不幸死者,令其后先择田,乃行其余。它子男欲为户,以为其口田予之。其已前为户而毋田宅,田宅不盈,得以盈。宅不比不得。
宅之大方卅步。彻侯受百五宅,关内侯九十五宅,大庶长九十宅,驷车庶长八十八宅,大上造八十六宅,少上造八十四宅,右更八十二宅,中更八十宅,左更七十八宅,右庶长七十六宅,左庶长七十四宅,五大夫廿五宅,公乘廿宅,公大夫九宅,官大夫七宅,大夫五宅,不更四宅,簪裹三宅,上造二宅,公士一宅半宅,公卒、士五(伍)、庶人一宅,司寇、隐官半宅。欲为户者,许之。
参看《户律》的其他简文可知,汉初的授田制基本情况是:授田是根据户籍以户为对象,依户主的爵位身份分为不同的授田标准。八月进行新立户登记,新立户者可以申请授田,程序是先分割其家田产,不足的部分由授田补足。授田的次序是先按立户时间的次序,再按爵位的高低。所授之田可以买卖,但是出卖之后不再授田。
《汉书·高帝纪下》所载汉高祖五年五月的一个诏书更明确地表明了当时授田制的实施方法。
夏五月,兵皆罢归家。诏曰:“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民以饥饿自卖为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军吏卒会赦,其亡罪而亡爵及不满大夫者,皆赐爵为大夫。故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又曰:“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诸侯子及从军归者,甚多高爵,吾数诏吏先与田宅,及所当求于吏者,亟与。爵或人君,上所尊礼,久立吏前,曾不为决,甚亡谓也。异日秦民爵公大夫以上,令丞与亢礼。今吾于爵非轻也,吏独安取此!且法以有功劳行田宅,今小吏未尝从军者多满,而有功者顾不得,背公立私,守尉长吏教训甚不善。其令诸吏善遇高爵,称吾意。且廉问,有不如吾诏者,以重论之。”
汉高祖五年五月诏书的授田内容以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法以有功劳行田宅”,即行田宅的对象是有功劳的人。有功劳的人,从文中可知是从军者,一般都获有爵位,甚至是高爵。二、无功劳者,如未尝从军的小吏;也应该包括其他一般民众。而这两部分《二年律令·户律》都涉及到了,授田宅从最高爵位彻侯、关内侯(彻侯无授田标准,因为彻侯食邑)依次到无爵的公卒、士伍、庶人,甚至包括轻刑的罪犯司寇、隐官。其实这种授田制度,大体上沿承于商鞅变法。也许不同的是,秦国的授田是动态的,随爵位的提高而增加授田的数量,《商君书·境内》载:“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汉初可能并无增益之法,其原因是汉初天下已定,按功行赏;而秦国对外征战需要激励战士杀敌建功。
汉代的土地制度基本情况可以简述如下:汉代的土地首先也是国家掌握全部的土地,按管理的部门可分为两部分,一个部分属于郡国地方政府代表中央管辖;另一部分属于少府等中央机构直接管辖固。中央直接管辖的土地,不进行授田,授田由地方政府执行,土地全部来源于地方政府所掌管,其中公田是授田土地的主要来源,授田后土地归私人所有,可以转让、继承和买卖;中央与地方政府掌管的国有土地原则上都不可以出售。皇帝可以对恩宠或有功的人进行赏赐土地,赏赐的土地一般为郡国的公田,也有罢省的园囿等中央直接掌管的土地。授田制是两汉基本的土地制度。“赋民公田”只是一种救济性的授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