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发展年度报告·2015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分析框架

如何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形势,如何分析和看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我们国家当前与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对研究者以及政策制定者能够在事实基础上做出正确的分析与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多年以来,我们尝试系统地从理论与方法的结合上研究社会的总体发展状况。在对国外一些发展理论的梳理以及对国内改革开放的一些发展经验和发展思路总结的基础之上,我们将社会发展的理念归纳为致力于人民福祉、社会公平、社会包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社会发展与社会态度研究”课题组《社会发展的四个理念》,载《社会发展研究(第一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19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这两项表征民众“总和性情绪”的社会事实来观测与分析一个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与运行态势。在这里,我们期望通过对“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的研究,能够使人们较为准确地把握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形势,较为全面地把握经济社会的运行状况,从而使理论的研究以及政策的制定有一个全面、可靠的数据基础。

我们认为,个体层次上的主观态度一旦“化合”到总体性的社会情绪(Aggregated Mood)便具有了社会事实的特征,这是因为所有外在的客观变化都能在人们的主观感受中稳定地表现出来。虽然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是人们某种主观态度的总和性体现,但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结构是否整合有序、整个社会环境是否安定团结、整个社会方向是否顺应民意。在研究中,社会景气主要是指人们对他们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的一种主观感受,社会信心则是人们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对社会未来发展状况的预期。按照理论概念演绎的方式,社会景气被操作化为民众的满意度、相对剥夺感和对政府的信任度;社会信心被操作化为对社会性事项的信心度和对个体性事项的信心度。从人们对可指涉对象的预期目标与目标实现程度之间的对比关系出发,民众社会态度产生的微观机制,即预期—实现的对比关系可以成为我们勾连微观个体与群体及社会宏观状况的“桥梁”。当然很难将这种对比关系进行精确化,但对比的差异程度成为人们进行相关社会问题评判的“模糊”标准。依据此机制,一旦人们的预期目标未能达成或只是部分达成,则会降低满意度和对政府的信任度并激发相对剥夺感;同样的道理,对当下社会景气状况的判断则构成了人们对未来进行预期的现实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还认为,一个发展状况良好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景气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人们对未来有着良好预期与信心充足的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对社会景气状况与社会信心状况的研究是试图达到把握社会发展“脉搏”,以“晴雨表”的方式反映社会发展状况的目标。通过深入地理解一个社会的“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能够使人们较为准确地把握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形势,较为全面地把握经济社会的运行状况,从而使理论的研究以及政策的制定有一个全面、可靠的数据基础。

与2014年一样,2015年我们在对社会发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尝试从社会景气与社会信心出发,对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我们认为,一个社会的景气与社会信心状况是反映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晴雨表”,许多外在客观变化都能在人们的主观感受中稳定地表现出来。社会景气强调的是人们对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感受与看法,社会信心则是人们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对社会未来发展的理性预期。虽然是对人们主观态度的测量,但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结构是否整合有序,整个社会环境是否安定团结,整个社会方向是否顺应民意。一个发展良好的社会理应是一个民众满意度水平高、相对剥夺感低、对政府信任的社会;一个发展良好的社会也理应是一个民众对未来有着良好预期与信心充足的社会。正是在上述研究逻辑之上,我们将社会景气的测量操作化为满意度、相对剥夺感和对政府的信任度;将社会信心操作化为对社会宏观层面的信心度和个体微观层面的信心度。(参见图3-1)

图3-1 社会景气、社会信心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