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犹太人一样思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犹太人的财富思维(3)

工作人员又问法国应征者,法国人答道:“我需要4000美元。1000美元归还购房的贷款,1000美元给老婆孩子,1000美元归自己,还有1000美元留给我的情人。”

最后,他们又去询问以色列应征者,以色列的应征者说:“你们必须给我5000美元。1000美元归我,1000美元给你,剩下的3000美元用来雇那个德国人开飞船。”

从这则笑话里就可以看出犹太人的精明,他们只需摆弄数字就能与从事高风险工作的人享受同样的待遇,而不必从事实际工作(开飞船),这正是犹太商人经营风格中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这并不是其他民族对犹太人的精明作出的一种刻薄讽刺,而是犹太人自己发明的笑话。这多少让人有点意外。

平心而论,犹太人并没有剥削德国人,德国人依然可以得到3000美元的报酬。不一样的是,这是从工作人员那里拿到还是从犹太人那里拿到。

犹太人非常精明,既然所得的报酬允许自己来报,那么把金额要得高一些也是可以的,这是个人的自由,就像法国人把妻子与情人在经济上一视同仁一样。

因此,在这则笑话中,犹太人的精明没有超出“合法”的界限。而且说实话,仅就结果来看,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应征者要处于这种“白拿1000美元”的位置上,心里都会感到很满意。无论在笑话中,还是现实生活中,他们都不会提出像犹太人一样的要求,甚至也不会去想它,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这种“过于直露的精明”在一开始就被否定了:他们会为自己的精明而感到羞愧。

从这则笑话本身来看,我们根本就看不出这个犹太人对自己的“过分”精明有任何的羞愧之色,他会为他的精明而感到得意。似乎“过于直露”的顾虑一点也不能影响犹太人的精明盘算,更不能影响他们对精明本身的推崇。他们把精明看做一件堂堂正正甚至值得大肆炫耀的东西!可以说,对精明的态度,没有人像犹太人这样坦荡。在为自己富有成效的精明中开怀大笑,犹太商人变得越来越精明。

在犹太民族中流传的笑话很多都是关于精明的,而现实生活中的犹太商人更多是精明之人。

犹太富商哈同是来上海的犹太人中唯一由贫穷走向富裕的人,他的精明几乎成了一种神话,传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

1901年,哈同独立开办了专门从事房地产业的哈同洋行。

哈同出租小块土地和一般住房的时间都不长,一般是3~5年。租期短,既便于在每次续约时增加租金金额,又能够在需要时及时收回。在哈同的地皮上,就算是摆个摊也必须交租。有个皮匠在哈同地皮的一个小角落摆了一个摊,每月也得交5元的租金。哈同每次向他收地租时,总是很和蔼地对他说:“祝你发财。”但该给的钱还是得给。

哈同成了富翁以后,在上海滩建造了一个最大的私家花园——爱俪园,造价70万两银圆。为了更好地管理园内职工,哈同对职工的职责和等级作了明确的规定,并让账房制作相应的徽章。但即使是这样一个表明工作职责的徽章也要职工自己掏钱购买。每个徽章的零售价为四毛,而制作成本仅为五个铜板。

哈同的这种精明虽然需要一定的算计能力,但毕竟又用不了多少聪明,真正需要的恐怕还是一种心态,一种对于精明本身的心态。

有一个叫菲勒的犹太人,活了77岁,在他即将离开人世之时,他让家人在报纸上登了一条消息,说他将要进入天堂,愿意给逝去亲人的人带口信,条件是每人收费100美元。

这条消息看似荒唐,却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他们纷纷上门,请求他带去口信,结果他赚了近十万美元。如果他晚死几天的话,恐怕会赚得更多。

他的遗嘱也很特别,他让家人再登一则广告,说他是一位非常有礼貌的绅士,愿意和一位高贵的知识女性共居一个墓穴。结果,真有一位贵妇人愿意出10万美元和他合葬。

这就是犹太人,即使是在弥留之际也不忘赚钱。

犹太人认为,如果上帝是万物的主宰,那么金钱则是万能的上帝。崇敬上帝是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崇敬金钱就是崇敬上帝赐予的礼物。

精明既不会妨碍道德,也没有违犯法律。犹太人只是用很巧妙的办法,解决了别人认为很困难的事情,而这种精明是很容易被大家接受的,大家也很欢迎这种精明。这就是犹太人的赚钱理论。他们很实际地告诉顾客“我要赚钱”,他们让别人清楚地看着他们在怎样赚钱。

珍惜每一笔财富

金钱的积累要从每一分钱开始,不要因为钱小而弃之,任何一种成功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没有这种心态就不可能赚大钱。贪图更大的财富,结果连本来能够到手的也丢掉了。你不但要懂得如何创造财富,同时还要知道珍惜每一笔财富。

有两个年轻人一同去找工作,其中一个是英国人,另一个是犹太人。

他们都满怀希望,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机会。有一天,他们一起走在大街上,发现地上有一枚硬币,英国青年装作没看见就走了过去,而犹太青年却激动地将它捡了起来。

英国青年对犹太青年的举动非常鄙视:真是太没出息了,连一枚硬币也捡!

望着远去的英国青年,犹太青年心中感慨万分:让钱白白地从身边溜走,真没出息!

后来,两个人同时进了一家公司。公司规模不大,工资低,工作也很累,英国青年不屑一顾地走了,而犹太青年却高兴地留了下来。

两年后,两人又在街上相遇,英国青年还在找工作,而犹太青年已成了老板。

“这么没出息的人怎么会当老板呢?”英国青年对此感到不理解。

犹太青年说:“因为我不会让财富白白从自己身边溜走,对于每一分钱,我都会非常珍惜,而你连一枚硬币都不要,怎么会发财呢?”

英国青年并不是不在乎钱,而是眼睛总盯着大钱而不在乎小钱,所以他的钱总在明天,这就是他不能成就事业的原因。

对于一个成功者来说,金钱的积累是从每一枚硬币开始的,没有这种心态就不可能得到更多的财富。一个成功致富者决不会放弃每一分钱。

对金钱的态度也反映了一个人对待人生和事业的态度。只有在任何时候都不好高骛远的人,才能认真地干好每一件事,实现自己的目标。否则,不仅不能得到大的财富,小的财富也会与他无缘。

把运气变成机会

富翁家的狗不小心走丢了,于是富翁在电视台发了一则启事:“本人丢失一条狗,如有拾到者,请速归还,付酬金一万元。”并有一张小狗的照片充满大半个屏幕。启事发出后,送狗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但都不是富翁家的狗。富翁太太说,肯定是捡到狗的人嫌酬金太少,那可是一条非常名贵的狗啊!于是富翁把酬金改为两万元。

一位乞丐捡到了那条狗。乞丐没有及时地看到第一则启事,当他得知把这条小狗送回去就能够得到两万元酬金时,心里非常高兴,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

第二天一大早,乞丐就抱着狗准备去领那两万元酬金。当他经过一家大百货公司的墙体屏幕时,又看到了那则启事,不过酬金已由两万元变成了三万元。乞丐停止了前进,心想:时间相隔不长,酬金又增多了,如果我再等几天,说不定能得到更多的钱。他改变了主意,又返回他的破房子,把狗重新拴在那儿。第四天,酬金果然又增加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乞丐没有离开过大屏幕,当酬金涨到足够高的时候,乞丐返回他的房子。然而不幸的是,那条狗已经死了,因为这条狗在富翁家吃的是烧牛肉和鲜牛奶,根本就不吃乞丐从垃圾桶里捡来的食物。

乞丐不渴望财富吗?当然渴望,但是他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所以只有看着它溜走了。

犹太商人对生意场上的每一个细节都非常留意,善于把运气变成财气。曾经有一家犹太人经营的服装公司——利维·施特劳斯公司,靠运气促成了服装业的一场革命——牛仔裤的风行。

“利维·施特劳斯”这个名字已经进入英国词典,公司的产品在国际上日益流行,因此公司的发家史也几乎成了神话般的传说,而利维·施特劳斯就是这个公司的创始人。

犹太人在服装行业一直处于支配地位,他们的服装厂生产的服装曾经占据着美国男装市场的85%、女装市场的95%。19世纪中叶,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带曾出现过一次淘金热,年轻的利维·施特劳斯也去了加利福尼亚,但已经太晚了,从沙里淘金已到了尾声,但他却“从斜纹布里淘出了黄金”。

利维·施特劳斯去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大卷斜纹布,想卖给制帐篷的商人,赚点钱做资本。到了那里才发现,很多人整天同泥和水打交道,裤子坏得非常快,他们需要耐穿的裤子,而对帐篷的需求却不是那么迫切。于是,从这卷斜纹布里就诞生了利维·施特劳斯的第一条牛仔裤。后来,为了增强口袋的牢度,他又在裤子的口袋旁钉上了铜纽扣。此后,利维·施特劳斯开始大批量生产这种新颖的裤子,销路非常好。很多服装商看得眼红,争相仿效,但利维·施特劳斯的企业的销售额一直排在首位,每年约售出100万条这种裤子,营业额达5000万美元。

利维·施特劳斯一直是单身,他去世后,四个外甥接管了公司。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公司继续向前发展,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开始经营呢绒、裤子、毛巾、被里、床单和内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些商品的营业额已将近总营业额的一半。1946年,列瓦伊·施特劳斯的曾外孙瓦尔特·哈斯·耶尔决定将公司的全部资金用于生产牛仔布料。

哈斯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会有意识地想改变公众的趣味或穿着习惯,也不会想到他的这个决定会引发一场服装革命。他只是做出了一项经营决策,说得更准确一点就是,他只想奋力一搏,成败在此一举,看新布料是否能够占领市场。结果他成功了。

用新布料生产的牛仔裤特别有助于显示出人的体形,让人青春焕发,上市后就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他的生意更加红火。一方面,因为“二战”结束后,人口出生出现高峰,而在60年代,这一代人踏上了社会,一时间,整个美国社会洋溢着一股青春的气息,年轻人也成了消费市场的大头,具有青春气息的牛仔裤自然极有市场。另一方面,60年代的人具有叛逆思想,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念受到怀疑、抨击和唾弃,而牛仔裤以其不拘形式这一最明显的特点,成了最能体现时代潮流的服装。

这场服装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很大,它从不同方面使服装不再能显示穿着者的身份。如果说,原先批量生产的服装使一个公司的推销员穿得像老板一样,而牛仔裤则使老板穿得像推销员一样,而且牛仔裤男人女人穿的完全一样,是不分性别的。牛仔裤也没有新旧之分,甚至旧的更好。这本来是因为布料容易旧,但公众由于过于喜爱牛仔裤而把它的缺点一起喜爱上了。生产旧裤子,甚至破裤子的工厂由此而出现了,那经过褪色、磨损和打过补丁的牛仔裤,销路却更好,价格也不低。

就此而论,瓦尔特·哈斯·耶尔的这一冒险之举只不过是利用服装行业的一般冒险行为而把它加以扩大。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这一冒险竟抓住了一个延续半个世纪还方兴未艾的大时尚,如果从利维·施特劳斯的第一条牛仔裤算起,则已经近一个半世纪了。在一个批量生产的时代,能找到一个在如此长的时间内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所喜爱的商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机会是上帝的别名。”在特定的时间里,各方面因素达到有力的结合,就会产生有利的条件;谁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这些有利条件抓住,运用手上的资源进行投资,谁就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财源也就会滚滚而来。这里所谓的有利条件便是机会,一个高明的商人懂得掌握这些得到财富的机会。

要想赚钱,必须先拿钱投资。同样,想获得机会,就必须做出一定的牺牲,这种牺牲包括时间、收入和享受等方面,随时做好准备,当机会出现时,迅速出击,将它抓住。有的人往往靠运气创业致富,而运气不是机会,不要将两者混为一谈,否则就会导致判断错误,给自己带来损失。

运气具有偶然性。有个人去摸奖,结果中了2000美金,这是运气。提炼青霉素的弗莱明原意是要培养葡萄球菌,青霉菌的出现出乎他意料之外。对他来说,青霉菌是个不速之客。中奖与发现青霉素的区别很大,中奖完全是一次意外,靠的就是运气,而发现青霉素的事,则在运气之外蕴藏着机会。

弗莱明发现青霉菌之后,他的反应可能有两种:一是觉得青霉菌的出现阻挠了他对葡萄球菌的研究,把它视为累赘,并不予重视;二是觉得好奇,对它进行研究。如果弗莱明采取第一种态度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发明青霉素了。弗莱明能够及时把握机会,结果他就获得了成功。

在致富的过程中,对机会和运气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不排斥运气,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运用自己的智慧,挖掘蕴藏在生活中的机会,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成功。

储蓄难以致富

有一个叫井上多金的日本人,10年前结了婚。由于夫妻俩节衣缩食,把每月赚到的钱大部分都存入了银行,现在,他们的存款已经达到2000多美元了。井上夫人经常对他的朋友说:“如果没有储蓄,生活就等于失去了保障。”

犹太人富凯尔博士是心理学专家,一年前来东京经商,当他得知这一消息后,感到非常惊讶。

富凯尔博士对井上夫人的这种做法并不赞赏,他讥讽道: